周二,央行官宣以后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买卖国债。该消息一出,金融圈炸锅了。不少人认为这是跨时代的进步,是中国金融国际化的象征。
其实,央行进入二级市场自由买卖国债并不是什么创新之举。因为在西方资本市场中,他们的央行早就这么干了。那么,央行这次跨出的改革性一步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中国金融体系与国际化接轨;
第二,健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
第三,打通央行向财政输血通道;
第四,缩短机构投资周期;
第五,强化国家对于债市控制力度。
这五条中,除了第四条外,其他几条都是非常简单、浅显易懂的。至于第四条,缩短机构投资周期,这里稍微解释一下。
在金融界,无论是做固定收益的还是做大类资产配置的,都会有一部分资金用以投资国债。而且,所投资的国债多为中长期国债,与资产组合中的其他短期资产错配从而降低风险。而机构投资国债大多以持有到期赚取本利和为目的。央行的介入为债市提供了充足的交易对手盘,机构可以根据需求提前折价变现。在央行没有介入前,国内债市的交易量不足以撮合买卖双方的需求。所以,机构可以通过与央行交易,从而降低时间成本。
此外,央行这次放开二级市场自由买卖,本身也有大背景前提。
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创历史新低。中债指数显示,中国本土信贷市场的收益率正处于历史低位,本月境内三年期AAA评级企业票据的平均收益率下降26个基点,降至2.25%的前所未有的低点。这一趋势延伸至较长期限,包括10年期和20年期票据,表明在流动性充裕的金融体系中,投资者普遍转向公司债券。
债券购买量激增的部分原因是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向银行提供更多长期现金。这些措施引发了债券反弹,推动中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接近19年低点。当前的金融格局还见证了超长期债券的发行量创历史新高,本月发行总额达3172亿元人民币(438亿美元),因为企业借款人寻求利用较低的借贷成本。
中国政府的刺激措施对债券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解决,高收益期权变得稀缺,固定收益投资者开始转向公司债券。
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入债市并不是什么好事。这说明国内资本对于资产信心不足,进而选择风险极低的国债进行避险。
因此,在这种时候,央行介入二级市场进行干预,有助于修正市场信心。
投资者预计将有更多刺激措施来支持中国经济。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第一季度的增长速度快于预期,但仍面临阻力。
中国经济第一季度增长快于预期,但3月份房地产投资、零售销售和工业产出等关键指标显示国内需求依然疲软,拖累了整体势头。
央行对经济长期增长前景持乐观态度。不过,供需等因素也会给长期国债收益率带来短期扰动。未来国债发行预计将加快,长期债券收益率将有所回升。
此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苏社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先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建设一批前期工作比较成熟、具备条件的项目。
另一方面,国内的债市情况也并不健康。地方债与企业债的违约风险正在拔高。
周二,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全球评级发布报告显示,中国经济可能正在为最快明年出现的新一轮债券违约创造条件。这将是大约十年来的第三轮企业违约。
标准普尔提醒道,政策制定者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当前的指令是否正在对经济产生扭曲的激励。
标准普尔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企业债券违约率降至0.2%,为至少8年来的最低水平,远低于全球约2.6%的违约率。
问题是:当避免债券市场违约的指导意见结束时,债券市场会发生什么?” 他说,并指出这是明年值得关注的事情。
近年来,监管层不断强调防范金融风险的必要性。但解决问题的高压手段,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过去三年,中国政府严厉打击开发商对债务的高度依赖,导致房地产市场暴跌。 曾经规模庞大的行业拖累了经济,而房地产行业却几乎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
标准普尔表示,2020年至2024年期间,房地产行业引领了最新一波违约潮。 在此之前,他们的分析显示,工业和大宗商品公司在2015年至2019年违约最多。
标准普尔发现,除科技服务、消费和零售业外,去年大多数行业的债券违约率均有所下降。
中国经济去年增长了5.2%,2024年GDP增长设定了5%左右的目标。分析师的预测普遍接近或低于这一速度,预计未来几年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过去几十年的增长。
中国大量的公共、私人和隐性债务长期以来一直引发人们对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财政事务部主任维托·加斯帕上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债务问题并不像北京需要以更广泛的“综合战略”解决房地产问题那么紧迫。他表示,该战略的其他方面包括中国对创新和生产率增长的重视,以及加强社会安全网以使家庭更愿意消费的需要。其他行业能否抵消房地产行业对经济的拖累并提振整体增长还有待观察。
目前,尚未有消息称央行能够购买企业债,但在放开国债自由买卖的同时。央行对于地方债的输血通道其实也悄悄打开了。虽然不能保证企业债的稳定,但至少在地方层面上,有了央行的介入,真到了关键时刻还是有人兜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