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就如同高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无数生命和家园带来毁灭性打击。与之相伴的,是人们对地震来临前种种迹象的敏锐捕捉,其中,动物行为异常尤为引人注目。“鸡鸣犬吠,蛇鼠出洞,牛羊狂奔……”,这些地震前动物们的怪异举动,在民间代代相传,让许多人坚信动物能够成为预报地震的 “活警报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a925004a5544fe3ca219ff3e6f2ab2a.jpg)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动物的异常行为是否真的能作为地震即将来临的可靠信号?动物的行为变化与地震之间又是否存在必然的科学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这背后的科学奥秘。
复杂关联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王健指出:“动物异常和地震之间的关系同样是很复杂,就是不能简单地否定,也不能肯定,因为确确实实有很多地震之前就是有动物异常。”
地震的最根本动力来源是地下岩浆的活动,当岩浆上游压迫地壳,会给地壳带来应力积累,最终引发地震。在此过程中,远不止应力变化这么简单,岩浆自身蕴含着诸多 “玄机”。
它温度极高,内部成分与浅表地壳物质截然不同,金属含量高、比重也大,因而岩浆上游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是温度变化,就如在某些冬季发生的地震案例中,地下温度因岩浆活动而升高,原本冬眠的蛇误以为春天来临,提前结束冬眠爬出洞穴。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一份研究报告曾提及:“低温环境下动物的蛰伏状态对环境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微小的升温幅度都可能打破其生理节律,促使它们做出异常举动。” 这清晰地揭示了温度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机制。
再者,地壳压力增大后,会产生并释放各种波,还有诸多气体逸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8efd9ab4c04edbb9d119ed0fad79beb.jpg)
这些变化都会扰乱动物的正常生活,致使它们出现异常行为。有研究表明:“地壳变动释放出的次声波,其频率范围往往与一些动物能够感知的频段重合,这使得动物能够提前察觉环境变化,进而表现出不安、逃窜等行为。”(参考《动物感知与地质变化的关联性研究》)
然而,即便知晓这些关联,想要单纯依据动物异常来判断地震发生依旧困难重重。
一方面,动物个体差异巨大,不同种类、年龄、健康状况的动物对相同环境变化的反应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引发动物异常的原因繁多,除地震因素外,气候变化、疾病侵袭、食物短缺等都可能导致动物行为失常。
科学监测既然动物预测地震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那未来理想的地震预测之路在何方?
答案是对地下各种变化的物理场进行精准测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24aa03104ef01ce65ac8e52713572a1.jpg)
王健专家提到,要弄清楚温度如何变、电磁场怎样变、重力场有无波动,以及是否有各种气体溢出等情况。只有通过先进的监测仪器,像灵敏的 “地球听诊器” 一般,对这些物理指标进行实时、持续监测,才能有望实现更为可靠的地震预测。
现阶段,全球范围内众多科研团队都投身于地震监测技术研发。
例如,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家,在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方面走在前列。他们通过在地下、地表广泛铺设高精度传感器,构建起庞大而精密的监测网络,能够在地震波初至前的数秒至数十秒内发出警报,为民众争取宝贵的避险时间。
我国也在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不断优化地震监测体系,力求提升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b87abffe674fbcbdb6158828f732eba.png)
与此同时,普通公众在面对动物异常现象时又该如何作为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二十七条规定:观测到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报告,也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进行登记,并及时组织调查核实。
这意味着,每一位公民都能在防震减灾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我们发现动物异常时,不要惊慌失措地笃定地震将至,也不应漠视不理,而是按照法规流程上报,让专业人员来甄别研判。
总之,动物异常与地震之间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目前还无法将其作为精准预测地震的依据。
未来,依靠科学技术,持续深耕地下物理场监测,才是开启地震预测大门的关键钥匙。而公众在这场与地震灾害的较量中,同样肩负责任,携手共进,方能筑起坚实的防灾减灾防线,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让我们怀揣对科学的敬畏之心,不断探索前行,为人类的安全福祉不懈努力。
文本来源@科学辟谣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