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日,针对某企业生产销售伪劣灭火器公益诉讼一案,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杨建锋带队走访上海市人大代表曲峥(左二)。
“灭火器本是‘生命防线’,怎么能沦为黑心商家制造出的‘定时炸弹’?检察机关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揭开了这条灰色产业链的真面目。”近日,针对某企业生产销售伪劣灭火器公益诉讼一案,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杨建锋带队走访上海市人大代表曲峥,曲峥的话语掷地有声。
检察官的案卷里有民生的重量,人大代表的建议中有法治的刻度,二者的每一次携手,都在诠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深意。依托上海市闵行区人大常委会出台的《闵行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与闵行区人民检察院监督工作衔接办法》(下称《办法》),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进一步双向衔接转化。
以案为桥:从个案到制度的跃升
时间追溯至2024年8月5日,闵行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接到从该院其他部门移送的涉伪劣灭火器的公益诉讼线索。卷宗里密密麻麻的记录,指向一家屡次被通报却仍在“野蛮生长”的企业——长期生产销售伪劣灭火器,安全隐患触目惊心。
办案过程中,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发现,该企业虽多次被市场监管部门或消防救援单位通报,但未被吊销生产销售许可证,仍在长期生产经营伪劣灭火器。更令人忧心的是,类似问题在外省市也频频出现。“必须从制度层面‘堵漏’!”检察官意识到,单靠个案办理难以根治病灶,唯有推动系统性监管,才能守护群众安全。
如何破局?检察官选择了一条“双向联动”之路——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与人大监督有机衔接,结合代表委员建议提案推动公益诉讼检察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检察官就辖区内住宅小区消防安全隐患开展专项监督活动,主动对接上海市人大代表,定期汇报案件进展,将办案中发现的“监管真空”问题转化为翔实的分析报告。另一方面,与该市人大代表曲峥共同梳理问题症结,将个案经验提炼为可落地的政策建议。
为了打磨好这份建议,为群众发声,在对区域灭火器生产问题精准“画像”的同时,曲峥专门学习了有关法规和案例,还与相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实地走访和调研使用伪劣灭火器的小区和园区。
2025年1月,上海市“两会”期间,她郑重地将这份凝聚多方智慧的《关于对企业生产销售劣质灭火器加强监管的建议》向大会提交。建议中明确提出:及时公示灭火器监督抽查及处罚信息、健全打击制售伪劣灭火器的协作机制……一条条举措精准指向监管薄弱环节,让伪劣灭火器无处遁形。
从个案到制度,从监督到治理,如今这份建议已进入督办流程,相关职能部门正着手落实。
公益同行:让监督长出“牙齿”
如何实现办理效果的延伸?如何把建议提案办实?该院推动建议提案办理由“答复型”向“解决型”转变,由“落实型”向“转化型”转变,邀请代表委员参加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修复文化建筑等,并结合代表委员建议提案发布典型案例,把建议提案中的法治期待变成检察履职的目标任务。
2024年初,在闵行区某老旧小区内,一场特殊的调研正悄然进行。公益诉讼检察官与闵行区人大代表在一堵开裂的承重墙前驻足。
“您看,这栋楼有户居民私自拆改承重结构,安全隐患极大。”检察官拿出视音频记录仪,快速拍下房屋结构细节,准备将代表集中反映的问题作为法律监督的重点内容。这一幕,正是人大代表与检察官合力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缩影。
“很多人以为监督是‘找茬’,实际上它是推动社会治理的力量,经过这次活动我深刻理解到,我和检察官其实是‘战友’关系。”上海市人大代表刘纪周在参与涉承重墙安全问题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时坦言。
该院将“涉承重墙等房屋公共安全社会治理项目”列为该院重大检察建议项目。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与该区城运中心等部门对接,相继对20余个小区走访调查,排查40余条重点线索,立案行政公益诉讼案件7件,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2件,并在市、区人大代表见证下,向主管行业协会公开送达检察建议,并与协会共同发出《关于加强装饰装修安全管理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倡议书》,根治“破坏式”装修顽疾。
“检察官是专业‘矛头’,人大代表是民意‘后盾’,联手才能击破顽疾,推动解决共性问题。”参与该案办理的刘纪周感慨。
良言生根:200条建议化作检察行动
每年闵行区“两会”召开,总有一群特殊“听众”——检察官们带着笔记本,来到各代表团,将代表们的“良言”转化为“履职清单”。“每条建议都不能沉睡在档案柜里!”负责代表委员联络工作的闵行区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马云展示着检察建议素材库,里面分门别类归档着近200条代表意见建议。从打击电信诈骗到规范心理咨询行业,该院确定相关责任部门逐条落实、答复,代表们的“金点子”通过检察建议落地生根。
2025年1月,在闵行区七届人大六次会议期间,该院派出20名党组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赴各代表团,认真听取代表审议“两院”工作报告。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检察院工作报告内容充实、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闵行区检察院忠诚履职、主动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依托2024年闵行区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办法》,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进一步加强。根据《办法》规定,该院在法律监督工作中发现的具有典型性、需要区级以上层面支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迫切期盼解决的突出问题,应及时报告区人大常委会或提供给人大代表,作为形成代表(团)建议的参考依据。
同时,围绕公益诉讼办案中发现的监管薄弱环节,该院主动对接人大代表,定期报告调查取证及监督办案的进展情况和难点阻力,并邀请人大代表参与案件调查取证、诉前磋商、制发建议、跟进监督等各环节,将人大代表的建议列入与行政机关磋商、制发检察建议的整改内容,增强监督刚性。
《办法》出台以来,围绕未成年人心理咨询行业、水上乐园水质监管等热点问题,该院已有5条建议被人大代表采纳并在全国、上海市“两会”期间向大会提交书面建议。
“我们关注的从来不只是案件数据,而是将‘人大+检察’双向监督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触的司法温度,真正让法治与民意同频共振。”杨建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