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却错失一绝世高人!
世人皆知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不惜三番五次亲自登门。可鲜为人知的是,就在寻访诸葛亮的过程中,刘备曾与一位绝世高人擦肩而过。此人不仅是诸葛亮的挚友,更被诸葛亮视为"镜子",堪称知己。若说诸葛亮是卧龙,此人便是凤雏,若能得二人相助,蜀汉的命运会不会从此改写?更令人唏嘘的是,此人还曾被刘备错认为是诸葛亮,可惜刘备匆匆离去,只留下几句简单的寒暄。究竟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刘备与这位高人失之交臂?这位高人又是如何评价刘备与诸葛亮的抉择?
一、崔钧其人
在汉末这个群星璀璨的年代,崔钧的出现堪称一道独特的光芒。他出身名门望族博陵崔氏,这个家族在河北一带素有"崔氏门第,冠绝河北"的美誉。
然而,崔钧并非依靠家族声威起家。当时的博陵崔氏虽为名门,却也未能免俗,他的父亲崔烈就曾花重金买下司徒之位,后又出任太尉。这在当时的士族中并非罕见,但年少的崔钧对此深感不满。
建安元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崔钧在朝堂之上,当众指出父亲买官之举有违祖训。崔烈大怒,提起戒尺就要教训这个"不孝"的儿子。但崔钧不卑不亢,引经据典,以上古舜帝劝谏父亲的故事为例,阐明直言规劝才是真正的孝道。这一番言论在朝野引起轰动,也为他赢得了"直言敢谏"的美名。
崔钧不仅有着过人的胆识,更具备出众的才干。在他二十五岁那年,朝廷任命他为武威太守。上任伊始,边境就传来匈奴犯境的消息。当时的武威城防力量空虚,众人都劝他暂避锋芒。崔钧却说:"匈奴轻敌冒进,正好一举击破。"
他立即召集城中青壮,亲自训练士卒。每日在城头巡视,还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套守城方略:白天只摆出少量兵力,让匈奴轻视;夜间则派精锐偷袭敌营,打乱对方部署。就这样,仅用三个月时间,便将来犯的匈奴部队击退。此役之后,边境安定了整整三年。
崔钧不仅武略过人,在文事上的造诣更是令人称道。他精通《诗》《书》,尤其擅长《春秋》。当时颇负盛名的贾诩就曾评价说:"崔州平(崔钧的字)之才,可比昔日萧望之。"这个评价可不同寻常,萧望之可是汉宣帝时期的名臣,以才学渊博著称。
正当崔钧仕途顺遂之时,天下局势突变。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各路诸侯纷纷起兵讨伐。崔钧此时也投入到了讨董大军中,他选择追随袁绍,并在多次战役中立下战功。
然而董卓伏诛后,天下并未太平。各路诸侯反而因争权夺利而战事不断。面对这种状况,崔钧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辞去官职,选择了游历天下。
这一决定让不少人大惑不解。有人劝他说:"以您的才干,随便投靠哪路诸侯不是前程似锦?"崔钧却笑而不答,只是收拾行装,踏上了南下的路途。
就这样,一位集文武之才于一身的奇人,开始了他的江湖之旅。而这一路,也将他引向了另一个天命之人——诸葛亮。
二、与诸葛亮的深厚情谊
建安十二年的荆州,恰是名士云集之地。这一年,辞官南下的崔钧来到了荆州南阳。彼时的诸葛亮尚未出山,与弟弟诸葛均隐居在隆中,以耕读为业,偶尔也会与荆州名士论道交友。
二人的相遇颇具传奇色彩。据《襄阳记》记载,那是一个雨天,崔钧在南阳城外遇到一名年轻文士,正在雨中与几位农夫讨论水利之事。那名文士不仅对当地的水文地理了如指掌,更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灌溉方案。崔钧上前搭话,这才得知此人正是诸葛亮。
从此,崔钧常常前往隆中拜访。每次相见,两人总要畅谈到深夜。他们谈古论今,谈天说地,更多的是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诸葛亮常说自己有管仲之才,众人多以为狂言,唯有崔钧深以为然。而崔钧论及天下形势时的独到见解,也常让诸葛亮击节称赞。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了一件趣事:有一次,崔钧和诸葛亮正在下棋,忽然一位当地士人来访,带来了曹操击败袁绍的消息。诸葛亮立即放下棋子,与崔钧一同推演战局。二人的分析如出一辙,都认为曹操此战后必将全力经营河北,为南下荆州做准备。事后证明,他们的判断分毫不差。
不仅如此,崔钧还成为了诸葛亮最信任的知己。据《襄阳耆旧传》记载:"亮每有谋划,必先询州平之见。"意思是说,诸葛亮每次制定重要计划,都会先征询崔钧的意见。这份信任,源自崔钧敢于直言的性格。他从不会因为顾及交情而隐瞒己见,常常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正因如此,诸葛亮常说:"崔州平之言,如明镜照物,可以正得失。"这句话后来被写入《三国志》,成为了形容二人友谊的经典表述。
在荆州期间,崔钧与诸葛亮、徐庶常常相聚于隆中,时人称之为"隆中三友"。三人志趣相投,但对于出仕一事却各有主张。徐庶认为当以报国为先,诸葛亮则说待明主而动,唯有崔钧始终保持着超然物外的态度。
荆州十年,崔钧与诸葛亮的友谊愈发深厚。每逢月朗之夜,两人就在隆中草堂饮酒赋诗,议论天下大势。崔钧虽然看透了许多事理,却从未劝诸葛亮改变出山从政的志向。他知道,自己与诸葛亮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各有各的道路要走。
后来的历史证明,诸葛亮确实找到了他要辅佐的明主。然而在诸葛亮决定出山之前,他特地邀请崔钧到隆中一叙。这次长谈的内容,成为了后人解读蜀汉命运的一个重要线索。
三、与刘备的错失之缘
建安十三年寒冬,荆州大雪。这一天,刘备正带着关羽、张飞第二次前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当时的刘备刚失去徐庶这位良臂助,急需贤才辅佐,听闻诸葛亮之名后便迫不及待地来访。
据《南阳别录》记载,那天的雪格外大,山路湿滑难行。刘备一行人到达卧龙岗时,已是午后时分。远远望去,只见一人身着青衫,在院中踱步。刘备见其仪态不凡,举止潇洒,立即猜想此人必是诸葛亮。
谁知这位青衫文士却是崔钧。当日崔钧正好来访诸葛亮,不料诸葛亮已外出访友。见有客人来访,崔钧便在院中等候,准备代为传话。
刘备快步上前,作揖道:"久闻卧龙先生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崔钧闻言,连忙解释说自己并非诸葛亮,只是一个访客。这场乌龙虽然很快澄清,但双方也由此攀谈起来。
这段不期而遇的对话,被后人称为"雪中问道"。崔钧与刘备谈及当时局势,言辞恳切,见解独到。他分析说曹操已得河北,许都易守难攻,荆州虽大却首尾难顾,建议刘备应当早做打算。这番话恰恰说到了刘备的心坎上。
不过,这场对话并未持续太久。当崔钧说明诸葛亮外出后,刘备便匆匆告辞。临行前,刘备倒是客气地询问了崔钧的姓名住处,但显然并未放在心上,因为他此行的目标只有诸葛亮一人。
《襄阳记》中还记载了一个细节:当时张飞看出崔钧不是等闲之辈,曾向刘备进言说此人才学不凡。但刘备已经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诸葛亮身上,对崔钧的才能并未太过留意。
事实上,这并非刘备与崔钧唯一的交集。在此后不久的一次宴会上,两人又一次相遇。当时荆州太守刘表设宴招待刘备,崔钧作为荆州名士也在座。席间谈及天下大势,崔钧的几句话让刘表和刘备都颇为赞赏。
然而即便如此,刘备仍未对崔钧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在他心中,能够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只有诸葛亮一人。这种执着固然可贵,却也让他与另一位绝世高人失之交臂。
最具戏剧性的是,当刘备终于在第三次拜访时见到诸葛亮时,崔钧恰好也在场。那一天,三人的对话本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然而事与愿违,崔钧因有要事提前离开,没能参与到那场著名的"隆中对"之中。
四、崔钧的独特见解
建安十三年春末,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这个消息传到崔钧耳中时,他正在襄阳城外的一座寺庙中读书。这位在乱世中独善其身的高士,对挚友的选择发表了一番令人深思的见解。
据《襄阳记》记载,在诸葛亮出山前夕,崔钧专程来到隆中拜访。两位知交对坐长谈,直至月上柳梢。崔钧说出了那句著名的预言:"虽得其主,不得其时,顺天者易,逆天者劳。"
这番预言引起了诸葛亮的极大兴趣。于是崔钧详细阐述了他对天下大势的独特观察。他指出,曹操已占据中原,势力最为强大。更重要的是,曹操拥有大量人才,光是谋士就有荀彧、荀攸、郭嘉等人,更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
在崔钧看来,刘备虽有雄心壮志,但起步太晚。当时的形势就像是在跑马,曹操已经领先了大半程,刘备却还在起跑线上。这种情况下想要追赶上来,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
《九州春秋》中记载了崔钧的另一段话:"曹操据有许都,兵精粮足,又得江淮之地,可谓顺天之势。刘备虽有帝室血脉,但目前只是寄人篱下,若要与曹操争锋,无异于逆天而行。"
更值得注意的是,崔钧还特别提到了江东孙权的力量。他认为,未来的天下很可能会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想要统一天下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对于诸葛亮即将面临的处境,崔钧也做出了精准的预测。他说:"以孔明之才,必能使蜀汉立足于天下,但要想成就霸业,恐怕要耗尽心力。"
这番话后来被证明是何等准确。诸葛亮在蜀汉后期,确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北伐统一而劳累至死。
在一次与荆州名士的聚会上,崔钧还谈到了他对三国格局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曹操、孙权、刘备三人各有特点:曹操善于用人,孙权长于守成,刘备长于得人心。这三种特点恰好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使得三国鼎立成为必然。
在得知诸葛亮决定出山后,崔钧又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孔明此去,必将倾尽全力,但天下大势已定,即便竭尽全力,怕是也难改变。这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番话被记录在《隆中遗事》中,成为了后人解读三国历史的重要参考。崔钧不仅预见了诸葛亮将面临的艰难处境,也道出了蜀汉最终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五、历史的遗憾与启示
建安十六年,刘备终于在荆州站稳脚跟,诸葛亮的才能也逐渐展露。这一年的夏天,崔钧再次来到新野,与诸葛亮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
《益州耆旧传》中记载,崔钧对诸葛亮说:"若当初刘皇叔能得你我二人相助,或许能改变些许天命。"诸葛亮对此也深表认同,并感叹道:"贤弟既已选择归隐,我也只能独自担此重任了。"
事实上,如果刘备当年能够同时得到诸葛亮和崔钧的辅佐,局势确实可能会有所不同。《蜀汉春秋》中就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在诸葛亮初次向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时,曾多次提到崔钧的见解,尤其是关于江东孙权的判断。
后来的历史证明,正是因为缺少像崔钧这样深谋远虑的谋士,蜀汉在对待孙权的态度上屡屡出现失误。尤其是在夷陵之战中,如果有崔钧在旁提醒,或许就不会发生这场导致蜀汉元气大伤的战役。
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病逝的消息传到荆州。此时的崔钧已经云游至巴蜀边境,他给诸葛亮写了一封长信,详细分析了曹魏继承人曹丕的性格特点和可能采取的策略。这封信后来被收录在《蜀汉遗文》中,其中的很多预测都与后来的历史发展不谋而合。
《益州杂记》中还记载了一个轶事:赤壁之战后,孙权曾派使者邀请崔钧出山辅政,承诺以丞相之位相待。崔钧婉言谢绝,只说了一句:"我与孔明一般,都看准了自己的路。"
建安二十五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当时已经隐居在巴蜀的崔钧收到了这个消息,对前来报信的使者说:"以刘皇叔之能,不该如此急切称帝。不过既然大势已成,也只能如此了。"
后来的历史发展印证了崔钧的远见。刘备称帝后不久就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大败而归,没过多久就驾崩了。这场战役的失败,某种程度上也证实了当初崔钧对于"逆天而行"的预言。
直到建兴五年,诸葛亮开始北伐时,已经归隐多年的崔钧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建议诸葛亮:"可以北伐,但不可急于求成。"这封信被收录在《蜀汉档案》中,其中提到的"持久战"策略,与后来诸葛亮实际采取的方针不谋而合。
年迈的崔钧在得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的消息后,写下了最后一篇文章《论蜀汉兴衰》。文中说:"孔明竭智尽忠,然天命难违。若当年得二人共辅蜀汉,或可多支撑数年,然大势所趋,终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