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东大爷“私藏“枪支,民警收缴遭拒,大爷:是粟裕送我的

饭团历史啊 2024-12-13 16:14:38

1996年山东大爷"私藏"枪支,民警收缴遭拒,大爷:是粟裕送我的

世人都知道我国法律严禁私人持有枪支,可在山东莱芜的一个小山村里,却有这样一位特殊的老人。1996年的一天,当地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说北阳村有位老人家中藏有枪支。民警依法上门准备收缴,却不料遭到了这位耄耋老人的坚决拒绝。更令人惊讶的是,当老人拿出一张泛黄的证明时,在场的民警们全都沉默了。这位老人到底是谁?他为何能够合法持有枪支?而那把传说中由粟裕将军亲自赠送的枪,又有着怎样传奇的故事呢?

惊人发现

1996年深秋的一天,莱芜县公安局接到了一个不寻常的电话。电话那头的村民称,北阳村有位老人家中藏有两把枪支,这可在当时引起了公安局的高度重视。

要知道,就在这一年,我国刚刚出台了新的《枪支管理法》,全国上下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非法枪支专项整治行动。接到举报后,派出所立即组织了一个三人专案小组,由刘所长亲自带队前往北阳村。

当警车驶入北阳村时,秋日的阳光正好。循着村民指引,民警们来到了一处宅院前。院子收拾得很是整洁,几棵老枣树的枝头还挂着红彤彤的大枣。

在院子里,他们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枪支持有者——滕西远老人。当时的滕老已是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正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晒太阳。

刘所长上前表明了来意,不料这位看起来和蔼可亲的老人却突然变了脸色,坚决不肯交出枪支。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滕老起身走进堂屋,从一个陈旧的木柜里取出了一个铁皮盒子。

打开盒子的那一刻,三名民警都倒吸了一口凉气——盒子里躺着两把保养得锃亮的驳壳枪和一把匕首。这两把驳壳枪虽然年代久远,但保养得宛如新的一般。

更让人意外的是,滕老又从盒子底层取出了一张泛黄的证明文件。那是一张由解放军6202部队开具的特殊持枪证明,上面清楚地写明允许滕西远持有这些武器。不仅如此,证明的落款处还有着一个特殊的印章。

文件虽然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民警们仔细查看后发现,这份证明不仅完全合法,而且级别很高。这在当时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特例。

"这两把枪和这把匕首,可都是我的命根子啊!"滕老一边小心地擦拭着枪支,一边向民警们讲述起了往事。他说每天都要把这些武器擦拭三遍,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

就在刘所长准备详细询问这些枪支的来历时,滕老又说出了一个更令人震惊的信息——这其中的一把驳壳枪,竟然是由著名将领粟裕亲自赠送的。

这个意外的发现,不仅让前来收缴枪支的民警们打消了原有的计划,更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革命往事。而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究竟经历过怎样传奇的人生,又是如何获得这份特殊的持枪证明的呢?

少年英雄

谁能想到,这位手持驳壳枪的老人,年仅十五岁就踏上了革命征程。那是1940年的深秋,日军在山东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在北阳村,一支地方游击队悄然成立。队长刘子政走村串户寻找合适的人选,看中了年纪虽小但机灵的滕西远。当时的滕西远,虽然年仅十五岁,但因常年干农活,身手敏捷。

"小滕,你要不要来当我们的交通员?"刘队长问道。不等滕西远回答,又补充说:"可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

滕西远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就这样,他成为了游击队中年纪最小的一员。起初,他的任务只是在村与村之间传递情报,装作要饭的孩子打探敌情。

那时的滕西远,随身只带着一把二十厘米长的匕首,这还是他从自家厨房里偷偷拿来的。这把小匕首,竟成了他日后赫赫战功的第一件武器。

1941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滕西远正要往邻村送情报,突然发现一队日军正在前方的林子里休息。他赶紧躲在树后仔细数了数,竟有二十多人之多。

正当他准备悄悄退回去报信时,却发现一个日军哨兵正向他这边走来。情急之下,滕西远只得紧贴着树干一动不动。

就在那个日军哨兵走到树后,准备点烟的瞬间,滕西远一个箭步冲上前去,用那把小匕首猛地刺向敌人的咽喉。这一刀,既快又准,日军哨兵连声音都没来得及发出就倒在了地上。

这是滕西远第一次手刃敌人,也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参与战斗。这次经历,让游击队的同志们对这个小伙子刮目相看。

不久后,鲁中地区的抗日形势愈发严峻。为了加强战斗力,当地的游击队被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在编队大会上,支队长廖荣标特意点名表扬了滕西远的勇敢事迹。

更让滕西远没想到的是,部队还专门发给了他一把崭新的驳壳枪。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拥有一把真正的枪,从此他在战场上有了更大的底气。

1942年冬天,第四支队在临沂一带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伏击战。在这场战斗中,滕西远带着他的驳壳枪,配合突击队成功突入敌军阵地,一举消灭了十多个敌人。

就这样,这个年仅十七岁的少年战士,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超强的作战能力,在革命队伍中逐渐崭露头角。而这把陪伴他出生入死的第一把驳壳枪,也成了他最珍贵的战友。

后来的战斗中,每当子弹打光,滕西远就会拿出那把随身携带的小匕首与敌人展开肉搏。渐渐地,战友们都知道了,在第四支队里有这么一个年轻战士,腰间别着驳壳枪,靴筒里藏着匕首,总是冲在最前面。

战场奇遇

1947年的一个春日,华东野战军正在山东境内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战斗。当时的滕西远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侦察兵,仍然保持着只带一把驳壳枪和一把匕首的老习惯。

就在这一天,滕西远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前往南麻镇附近侦查敌情。临行前,他还特意检查了随身的驳壳枪,仔细擦拭了每一个零件。

到了南麻镇附近,滕西远意外发现一支国民党军正在镇外驻扎。更令他惊讶的是,在敌军指挥部门口,站着一位身材高大的将领。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滕西远认出那正是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粟裕。

原来,粟裕正在前线亲自指挥作战,临时来到南麻镇视察。看到滕西远独自在外执行侦察任务,粟裕特意叫住了他。

"同志,你这是去哪里?"粟裕问道。

"报告首长,我正在执行侦察任务。"滕西远立正答道。

就在两人交谈时,突然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原来是一支国民党的散兵游勇趁夜摸了过来,企图偷袭指挥部。

情况危急,滕西远立即拔出腰间的驳壳枪,守在粟裕身前。只见他三枪两响,就打退了冲在最前面的两个敌人。其他敌军见状,也不敢贸然向前。

这时候,粟裕和警卫员们也拿起了武器,一场遭遇战就此展开。战斗中,滕西远凭借着多年积累的战斗经验,带领几名战士绕到敌人侧翼,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战斗结束后,粟裕特意询问了滕西远的情况。当听说他从十五岁就开始打游击,而且一直保持着只用一把驳壳枪和一把匕首作战的习惯时,粟裕连连点头。

"好样的!这把驳壳枪用得不错!"粟裕拍了拍滕西远的肩膀。

这次偶遇之后,粟裕对这个年轻的侦察兵印象深刻。没过多久,就在一次重要战役前,粟裕又一次见到了滕西远。

这一次,滕西远带回了更重要的情报:在南麻镇西北方向的一个村庄里,竟然藏着一个国民党军的整编团,足有两百多人。

"司令员,我和战友已经想好了对策。"滕西远详细汇报了自己的计划。

粟裕听完,当即拍板同意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当晚,滕西远就带着几个战友,凭借着机智和胆量,成功地让这支两百多人的敌军放下武器投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这一仗打得漂亮,不仅为华东野战军的战役胜利立下了大功,更让粟裕看到了这位年轻战士的过人之处。就是这样的战场奇遇,为日后粟裕赠送第二把驳壳枪埋下了伏笔。

特殊嘉奖

南麻镇一战后不久,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境内取得了一连串重大胜利。在一次部队表彰大会上,粟裕特意把滕西远叫到了台前。

"这位同志,年纪轻轻就立下了不少战功。"粟裕对着台下的战士们说道,"尤其是在南麻镇的战斗中,他带领几名战友智取敌军,活捉了两百多名敌军。这样的战绩,值得大家学习!"

说完,粟裕从警卫员手中接过一个精致的木盒,从里面取出了一把崭新的驳壳枪。这把枪通体锃亮,枪托上还特意刻着"功勋"二字。

"这是我的佩枪,今天就赠送给你了。"粟裕将枪递给滕西远,"希望你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台下的战友们都惊呆了。要知道,这可是司令员的贴身佩枪啊!这份殊荣,在整个华东野战军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此,滕西远腰间就多了一把驳壳枪。一把是当年在游击队时领到的,另一把则是粟裕将军亲自赠送的。这两把枪见证了他的每一场战斗,陪伴他走过了革命岁月的每一天。

建国后,按照规定,私人持有的枪支都要上缴。但是考虑到这两把枪对滕西远的特殊意义,解放军6202部队特意为他开具了一份特殊证明。

这份证明上写道:"兹证明滕西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表现突出,其所持有的两把驳壳枪分别为:一把为部队配发,一把为粟裕司令员亲自赠送。经研究,允许其保留以作纪念。特此证明。"

证明的右下角,还盖着6202部队的红印,旁边是当时部队首长的亲笔签名。这份特殊的证明,不仅让滕西远得以继续保留这两把珍贵的枪支,更成为了一段革命历史的见证。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部队还特意为滕西远办理了正式的持枪证。这在当时可是极为罕见的,整个山东省能够获得这种待遇的老革命战士屈指可数。

不仅如此,每逢重大节日,6202部队都会派人来看望滕西远,了解他的生活情况。部队首长还特意嘱咐:"这两把枪不仅是对你个人的嘉奖,更是我们革命历史的见证,一定要好好保管。"

正是因为有这样特殊的经历,加上部队的重视与关怀,滕西远对这两把枪和那把匕首越发珍惜。每天早晚都要擦拭保养,生怕它们受到一点损伤。

这些武器不仅承载着他的革命功勋,更寄托着粟裕将军和老战友们的深情厚谊。这样特殊的嘉奖,让一个普通山村的老人,成为了活生生的革命历史见证者。

历史见证

1996年那次特殊的经历之后,滕西远的故事渐渐在当地传开。不少人慕名前来拜访这位老革命战士,想要一睹这两把传奇的驳壳枪。

每当有人来访,滕西远总会先把那个陈旧的铁皮盒子擦得一尘不染,然后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枪支和匕首。盒子虽然简陋,但里面的武器却被保养得锃亮如新。

"这把是我在游击队时领到的第一把枪,"滕西远总是这样介绍道,"那时候我才十五岁,拿着枪的手都在发抖。"说着,他会轻轻抚摸枪身上的每一道刻痕,仿佛在数着当年的战斗。

接着,他会拿起第二把枪,眼睛里总是闪着光:"这把是粟裕司令员亲自送给我的。看见没有,枪托上还刻着'功勋'两个字呢!"每说到这里,他都会特意让人仔细看那两个刻字。

至于那把二十厘米长的小匕首,更是让滕西远倍感珍惜。"就是靠着这把小家伙,我才有了第一次战功。"说这话时,老人的声音依然洪亮。

有一年冬天,6202部队的首长专程来看望滕西远。看到老人家仍然坚持每天擦拭这些武器,不禁感叹道:"这些枪支保养得比我们军械库里的还要好!"

首长的话不是夸张。这两把枪在滕西远手中已经存放了五十多年,不仅没有一点锈迹,连枪管内部都保养得一尘不染。甚至连那个年代久远的铁皮盒子,都被他擦得发亮。

"这不单是两把枪,"滕西远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这是咱们革命年代的见证!"说着,他又讲起了南麻镇的那场战斗,讲起了粟裕将军当年的嘉奖大会。

随着岁月流逝,这两把枪的历史价值越发凸显。当地文物部门多次提出要将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收藏入馆,但都被滕西远婉言谢绝了。

"这是粟裕司令员和部队的信任,是革命年代的见证,我得一直守着。"这是滕西远的固执坚持。每当有人问起为什么不愿意将枪支捐给博物馆,他总是这样回答。

到了晚年,滕西远仍然保持着每天擦拭枪支的习惯。即便是生病住院,他也要让家人把那个铁皮盒子带到医院去。医生护士们都知道,病房里住着一位特殊的老人,床头放着一个看似普通的铁皮盒子,里面却装着非同寻常的革命记忆。

时光飞逝,当年那个十五岁就参加革命的少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但在他眼中,那两把驳壳枪和一把匕首,依然闪耀着革命岁月的光芒。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