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不再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

龚家 2024-03-06 09:04:29

根据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国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96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7700万人。至此,2023年中国农村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下降至33.84%,降至建国以来最低点。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建国初期的1949年,中国总人口5416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765万人、乡村48402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89.36%,为历史最高水平。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全国总人口分别为66206万人、82992万人、98705万人、114333万人、12674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分别为53143万人、68568万人、79565万人、84138万人、8083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0.25%、82.62%、80.61%、73.59%、63.78%。

中国乡村人口低于城镇人口首次出现在2011年。当年中国总人口134735万人,其中城镇69709万人、乡村69656万人,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48.73%。自此之后,中国乡村人口逐步下降,2019年之后下降至40%以下,直到2023年下降至33.84%。

中国乡村人口的下降,既有计划生育政策的控制,更有社会发展的进步因素。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GDP为123亿美元(1949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42000)。

经过多年的发展,2023年中国GDP为126.06亿元。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凋零,主要是农业占GDP的大头。而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258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38亿元,增长5.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6%。

快速发展的中国工业化吸引了大量的乡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乡村人口逐步减少。

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减少了乡村劳动力的投入

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之所以达到69541万吨,比上年增加888万吨,增产1.3%,创历史最高水平,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中国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近年来,中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23年10月末,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近400万个,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21.6万家,组建联合社1.5万家。全国超过107万个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超过19.7亿亩次,服务小农户9100多万户。

目前,全国有种粮家庭农场176.5万个、种粮合作社54.2万家,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的37.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种粮家庭农场场均种粮面积148.8亩,农民合作社社均拥有土地经营权作价出资面积460.1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促进技术集成组装应用和在地熟化推广,在稳粮扩油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农业现代化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传统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方式,已经被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所替代。

2023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第一方阵。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生产中加快应用,精准播种、智慧灌溉、植保无人机等技术和装备大面积推广。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全国安装北斗终端农机已达220万台,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植保无人机总量近20万架,年作业面积突破21亿亩次。科技助力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效益持续提升,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曾经过多的中国乡村人口的减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家政策的激励,大幅度提高了乡村人口的收入。2023年,中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十多年之前的2010年5919元,增加15772元,增长266.5%。

0 阅读:0

龚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