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灭魏一战到底牛在哪里?这才是真正的声东击西,还定三秦不是

采蓝说历史 2025-04-21 17:48:44

其实很多人都讨论过、总结过打仗这种事情,讨论和总结出来的条条道道其实也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吧。个人觉得军事战争的核心就是资源的调配和运用。

随便举个例子哈,比如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就是通过虚晃一枪去调动对方的有生力量,从而使得己方的核心资源在另一个战场形成了绝对优势。

总而言之,就是有点“田忌赛马”博弈逻辑的味道在里面。

其实什么避实击虚、声东击西、集中优势、避敌锋芒、因势利导、借力打力等等战术,本质上都是在讲这个。归根到底,是要根据敌我情况,在局部或者整体去形成对敌优势,对敌人进行更有效的打击。

这一点上,其实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很多的高手。比如很多人不太认可的项羽,他因为他自己就是最大的优势,所以他的打法往往就是非常直接和简单,直接自己率队无坚不摧地碾压过去就完事了,这就是最好的战术。

当然,谈到这一类的话题,就绕不开我们的兵仙韩信同志。这位神一样、谜一样的男人总是能各种各样地化腐朽为神奇地交出各种让人叹为观止的军事神作,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他那总是能够快人一步集中优势兵力局部碾压三秦王的还定三秦之战,这次终于要介绍一下他出其不意的灭魏之战了。

韩信的灭魏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正是刘邦在彭城之战吃了大亏,然后灰头土脸退守荥阳一线之后。是张良给刘邦做了思想工作,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干翻项羽这种事情,刘总你自己指定是不行的,必须要技术男韩信、游击男彭越和悍勇男英布合体,才能限制住霸王项羽。主打就是听劝的刘邦虚心接受了张良的建议,才把韩信从关中调往前线的。从这咱们也可以看出,刘邦这个老六对于韩信这个霸道大将军似乎没有那么信任。

在正式介绍韩信灭魏之前,咱们还是礼貌性地给刘邦这个老流氓留点篇幅。先表扬一下他以下几点吧!

第一、刘邦身上的韧劲是必须要大大地表扬的。创过业的朋友应该都能理解,不是所有创业者都能像刘邦一样在经历彭城之战这种巨大打击之后,还能保持那一股子绝不认输的韧劲。这一点是必须要表扬的,有些事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去坚持的,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的,行百步者半九十,很多人的创业失败其实都是自己半途放弃的。

第二、刘邦政治上更加成熟了,他在荥阳稳住脚跟之后立马返回关中把刘盈那个倒霉孩子立为了太子。啥意思呢?我刘邦可能干不过你项羽,但是我们汉国旗帜不倒,我死了我儿子接着来。我没了,但大汉这面旗帜还在,这是要打持久战的态度和决心。而且,大家要注意,刘邦给刘盈找的第一个师傅不是别人,正是丞相萧何。所以后面萧何没有任何抵触就答应帮吕雉去骗杀自己曾经信誓旦旦要舍命担保一辈子的韩信,应该是有这一层原因在里面的。另外,刘邦还赋予萧何生杀予夺的独立权,我不在,老萧你说了算,谁不长眼你就甭跟他客气。这说明刘邦干大事的时候是放得开手脚的。

第三、刘邦这次返回关中抽空消灭了关中最后的钉子户章邯。攘外必先安内,虽然龟缩废丘的章邯并不一定能掀起什么大风浪来,但是留着终究是隐患。这里还是心疼一下章邯三秒,这位军事大才算得上是秦末最憋屈的名将了,反正无论是为秦朝效力还是为项羽效忠,他都算得上是尽心尽力了,但一直过的跟个夹心饼一样的。其实他但凡道德感低一点,是可以有个较好的出路的,因为老刘曾以万户侯为筹码招降过他,但被他拒绝了。刘邦是采用了引渭水倒灌废丘的办法破了废丘城的,章邯被逼自杀。

第四、刘邦对自己治下的产业进行了经济上的梳理。因为三秦大地这么多年就没有消停过,所有三秦百姓有点受不了了,很多地方都开始闹饥荒了。所以刘邦和萧何联袂充分发挥了巴蜀后花园的作用和价值,发路条给政策,鼓励饥民向蜀地逃荒。既缓解了三秦大地的民生矛盾,也提升了大汉的战略造血功能。所以,当初咱们再讲秦并天下的时候,为什么对司马错取巴蜀大为赞赏,原因就在这。没有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对三秦大地的战略支持,其实关中板块的历史影响与价值都会大大降低。

表扬完了刘邦同志,咱们再进入主题。刘邦感觉自己又精神抖擞了之后,便在临晋关(河南与陕西交接处)集结大军,对西魏王魏豹进行了军事威胁,然后派首席外交官郦食其去招降彭城大败后反水的魏王魏豹。咱不介意你魏豹风吹两边倒,只要你愿意重新回到我刘邦的怀抱,你就依然是好同志。

但是,经历了彭城之战的魏豹显然对刘邦已经没有什么信心了,什么跟着你刘邦混前途无量,狗屁,咱没像殷王司马卬一样把命献祭给项羽就阿弥陀佛了。所以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跟刘邦破镜重圆了。

而且,魏豹为了打消刘邦继续对他抱有非分之想,还把话说得挺绝的,他说:“人生苦短,宛如白驹过隙,汉王傲慢辱人,谩骂诸侯群臣如同对待家奴一般,完全没有上下尊卑之礼,我这辈子是不想再见到他了!”所以,大家去想一想,如果刘邦不是最后当了皇帝,他的历史评价会是什么样子,真的不得而知。

魏豹拒绝再次跟刘邦联手,除了对刘邦没有信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久之前,著名相士许负给他的宠妾薄姬看相,说她贵不可言,将来生下的孩子一定能当天子。魏豹因此认为自己才是天选之子,自然不愿意屈居刘邦之下了。

但是,刘邦这人嘛,利益账是永远算得嘎嘎清楚的,愿意跟我合作的都是好同志,但拒绝跟我合作的,那是绝对容你不得的。所以便决定武装消灭西魏国了。

吃一堑长一智,刘邦这次没有尴尬地带队亲自上,而是把灭魏的任务交给了刚刚从关中调往前线的韩信。韩大将军,轮到你表演了。不过丑话说在前,你可千万别让我失望哈。我老刘经常打败仗是我老刘的事情,你可千万别打败仗哈。

那么,刘邦当时交给韩信多少兵力呢?拢共就两万人。大家也不要怪刘邦对韩信太苛刻了,刘邦当时也确实手头不太宽裕,毕竟刚刚经历彭城大败,原来的家底子败得也差不多了。再加上他自己还要在荥阳一线顶住大魔王项羽,确实也抽不出太多的兵力。不过刘邦还算够意思,把久经考验的大将曹参和灌婴以及新组建的骑兵队都派给了韩信。

韩信领命之后,立马充分展示了一个名将风范,赶紧去收集对方情报。

魏军之中当时有没有让韩信比较忌惮的人呢?有一个!这个人的名字叫周叔。虽然这个人的历史记载不是很详细,但从韩信对他的重视程度来看,应该是一个被时代埋没了的军事大才。

但是呢?韩信也白担心了一场,因为魏豹后面并没有重用周叔,而是以柏直为大将、冯敬为骑军主将、项它为步军主将。

魏军这种人事安排让韩信心里踏实了许多,毕竟,他自己对位柏直、灌婴对位冯敬、曹参对位项它都是有明显的优势的。但是吧,韩信当时手里毕竟只有2万人,还是处于攻方的不利位置,所以这仗也并不好打。熟知地理的朋友应该知道,当时的西魏国其实主要就是指河东地、太原郡、上党郡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易守难攻的地盘。关键是韩信还要渡过黄河才能打得到人家。

那么,有没有其他对韩信有利的因素呢?其实也是有的。主要是两个:第一个就是魏豹接管魏国的时间并不长,之前的魏王是他哥哥魏咎,魏咎殉国之后,他又逃亡到了楚国,后面才慢慢复国的,其实满打满算,魏豹接管魏国也就一年时间吧。所以,魏豹在魏国的根基并不深。第二个就是项羽当初分封诸侯的时候,对原来的战国七雄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阉割,此时的西魏国已经失去河西地、河外地的控制权,进而对黄河之利的控制权大大削弱了。要是韩信遇上的魏文侯时期的魏国,想凭2万人打过黄河去,那基本上也是异想天开。

把上述利弊因素都梳理清楚之后,韩信就开始设计战术了。

韩信这个人用兵是出神入化的,谍战、歼灭战、运动战这些,就没有他不精通的,反正他的最终目的一定是扬长避短,以己之长去攻敌之短。

韩信首先派出了大量的军事间谍去魏国刺探情报,最后得知的是魏军主力集结在临晋关的对面蒲津渡,封锁了黄河渡口。

这里简单说一下,魏国的这种排兵布阵不能说是很差,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哈。因为在整个黄河西段(河南三门峡市以西),能满足大军渡河条件的地方其实并不多,主要就三个渡口:龙门渡、蒲津渡和风陵渡。这三个渡口中,交通条件最好的便是蒲津渡,两岸都是平原,比较适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魏国选择重点驻守蒲津渡也算得上是有的放矢了。

但是呢,军事作战讲究的就是一个严谨,你不能给敌人任何机会,任何一丝疏忽都是不允许的。尽管风陵渡和龙门渡这两个渡口的过河条件不是很好,但是魏国还是不应该完全不设防。其实风陵渡可能还好一点,毕竟离蒲津渡比较近,有啥事情也能反应过来。但龙门渡距离蒲津渡较远,有啥事你根本照应不过来,说句实在话,还是不能完全放空的。

魏军为什么会犯下如此明显的战术错误呢?一方面是惯性思维,之前确实很少有人选择从龙门渡过河;另一方面是魏军的兵力也不富裕,大约三万左右,不想分散兵力。

可是对于兵仙韩信来说,对方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够他发挥了。韩信命令灌婴将所有骑兵部队留在了蒲津渡渡口,将所有的舟船全部调到了岸边,设立旌旗,演练舟船,摆出即将大军渡河的架势。很简单,这就是顺着对方的思路来,从而麻痹住敌人。

然后,暗地里,韩信让曹参率汉军主力(其实也没多少,顶多一万多人,因为灌婴那里留了一部分人马)在临晋上游夏阳(今陕西韩城南),用木罂作为渡河的工具,悄然完成了渡河。这里顺便解释一下,这里所谓的“木罂渡河”其实是利用木罂搭建浮桥或者制造浮船过河的,而不是抱着木罂或者坐在木罂中漂浮过河的。

原本阻击汉军过河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就是因为魏军放空了龙门渡而导致汉军体验了一把漂流就顺利渡过了黄河,就这,让后世那些望河兴叹的将领们找谁说理去呢?

曹参率领那一万多汉军主力过河后,韩信让他南下去攻打蒲津渡的魏军了吗?没有!一万多打三万,不一定稳赢嘛!他们去干嘛去了呢?去偷袭魏国的旧时国都河东第一重镇安邑去了。你们魏国都把兵力抽空到蒲津渡了,安邑城就是低垂的果实。

毫无意外,安邑城被曹参拿下,守将王襄被俘。

如此,战局急剧反转,原本是魏军把汉军堵在了黄河对岸,现在却变成了汉军对蒲津渡的魏军形成了前后夹击。

魏豹一听说自己的后路被汉军切断了,慌了,赶紧回军去抢夺安邑。蒲津渡他顾不上了,所以灌婴大摇大摆就渡过了黄河,然后正式跟曹参前后夹击魏军。

陷入前后夹击困境的军队,鲜有不败的,魏军表现出了他们应有的气质,三下五除二就溃败了,魏豹也在溃逃过程中被曹参在桓县给俘虏了。曹参在后面刘邦分封功臣时被一致认为军功第一,真的感谢魏豹这样的人的神助攻。

一个月之后,韩信指挥汉军攻克西魏首都平阳(今临汾),逐一平定魏国。

所以吧,大家真要说韩信灭魏之战有什么太多的曲折,其实还真谈不上。讲白了就是一个“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的事情。

韩信这一战的作战精髓在哪里呢?其实就是成功地声东击西,然后打了对方一个出其不意嘛。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要明白,想到和做到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有些事情,必须要对方给机会,且自己能精准地把握住机会。假设魏军若是办事严谨一点,就在龙门渡安排一小股阻击部队,甚至是侦察部队,战况都不可能是那样的一边倒。而韩信要是没有精准的判断力,过河之后,直接去攻击蒲津渡的魏军主力,那也势必是一场恶战。

军事作战的终极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现,像项羽那样的战神习惯于硬解,而像韩信这样的兵仙习惯于巧解,对于普通人来讲,可能会更倾向韩信这种思维模式,毕竟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可能有项羽那种顶级天赋,硬解是行不通的,只能走韩信这种技术型路线。

但是,从韩信灭魏之战中,我们又应该学到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一种最佳解题思路。

打仗这种事情,首先就在于计算。第一步永远是搜集信息,跟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先要把所有已知条件都找准了。然后根据自己解题的需要,把每一个已知条件都运用到合理的解题环节上去,进而让自己的解题步骤更加简洁和高效,得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形成所谓的理想效果。

韩信灭魏之战其实就是教科书式的声东击西示范,收集敌军情报,找出敌军的战术破绽,分兵迷惑敌人,主力快速转移偷渡,然后集中优势兵力直插地方薄弱而又关键的环节,化被动为主动,只要对方的部署被打乱了,又没有极强的调整、应对能力,基本上稳赢了。

但是,咱们也多说一句,所有的战术问题其实都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大家一定不要生搬硬套。比如像韩信这样偏师直插敌后,其实也是很容易出事的。比如魏豹若是能够沉着应战,分出一部分兵力继续堵住蒲津渡口,不让灌婴过河,然后集中兵力反攻安邑,只要能在安邑跟韩信形成战略对峙,汉军最后是很容易落败的。比如供给问题、是否会出内应问题,都可能让他很难受。更为甚者,如果魏国兵强马壮,从首都平阳调一支部队对安邑进行前后夹击,汉军也会很麻烦的。

总而言之,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身为将帅,临机决断、因势利导这些都是极其重要而又基础的素质,跟下棋一样,得先把整个棋局印在脑海里,怎么落子得根据棋局的变化而来。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