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开学后,先生教学生练习一个动作,结果培养出栋梁之才

尔文史读 2022-09-01 16:09:08

西晋元康年间,山东泉城济南郡有一个名叫石萧逸的读书人,从小就聪明好学,读书也很勤奋用功,长大后可谓饱读诗书,满腹经纶。

受父辈们的影响,石萧逸从小就有一颗报国之心,也从小就为报效国家做着才学准备。然而,也许是石萧逸生不逢时,或者是他所向往的谋士生活与他无关,在求得用武之地的前程中几经波折后,一无所获的石萧逸只好回到了济南郡,办起了学堂。

三十多岁的石萧逸办学堂一方面是为了生活,一方面是为了尽其所长,想着能培养出几个栋梁之才来。所以,他办学堂和教学很是用心,也总是别出心裁,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方法。

这一年的秋天,石萧逸开办的“泉香书院”招进了第一批小小读书郎。开学的第一天,颇有才华的石萧逸便开始实施他别出心裁的教育方法。说是别出心裁的教育方法,其实是石萧逸别有用心地物色可以长期培养的学生。

第一天上课后,石萧逸把所有的新学生集中在一起,对学生们说:“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们今天只学一样东西。”石萧逸边说边意味深长地环视着所有学生,试图从中发现值得用心培养的好苗子。

“大家跟着老师做,就是这个动作,尽量把胳膊往前抬,抬到实在抬不动的位置时,再尽量往后甩……”石萧边说边示范,仍然是认真地环视着他的学生,心里期待着所有学生都能按照他所示范的认真执行。可是,让石萧逸有些失望的是,他刚示范完毕,学生们竟然都笑了。

“先生,这还用得着学吗?”一个看起来比其他学生要大一点的高个子学生带着不置可否的笑,打断了热情澎湃的石萧逸。

“当然,”石萧逸的刚刚还温和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回答道,“当然要学了。你不要觉得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其实它很困难的。”

石萧逸本想以自己的严肃态度来让学生们重视起来,并认真去做,可是当他说完这话了,学生们竟然笑得更厉害了。

见学生们又笑了,本来很失望,很严肃的石萧逸却一点也不生气了,他面带微笑,温和地宣布说:“这堂课我就教大家好好学习和练习这个动作。”石萧逸说着话,眼睛仍是不眨一下地环视着每一个学生。

“今天大家一定要学会这个动作,学会以后,从今天开始,你们每天都要把它做100遍,老师会不定时抽查的。”石萧逸说完,继续带着学生练习甩手动作。这一天过后,石萧逸开始教学生认字。

此后的十多天里,石萧逸再也没有提起甩手动作的事,而是每天都用心教学生认字练字。可是过了半个多月后的一天的上午,在课间休息时,石萧逸突然问学生们:“大家谁还在坚持做老师教的那个甩手动作?”

“我,我,还有我……”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石萧逸环视学生们,心里默默地数算了一下,大概有七成的学生举起了手。石萧逸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示意举手的学生放下手。

接下来的日子,石萧逸仍然是认真教授学生们认字练字,对于甩手动作的事也一直未提及。可是,过了一个多月后,石萧逸又在一天的课间休息时问:“大家有谁还在坚持做那个甩手动作?”

听到石萧逸先生问话,有一部分学生举起了手。石萧逸在心里默默地数算了一遍,发现还有五成的学生在练习甩手动作,就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此后的日子,石萧逸不再过问练习甩手动作的事了,而是用心用力地教学生们认字,读书,习字……好像开学时所教,所要求大家坚持练习甩手的事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一样。

可是,临近过年放假了的一天,石萧逸突然又问他的学生:“那个简单的甩手动作,大家有谁还在坚持做?”

这回学堂里一片寂静,过了一会儿,才有五个学生怯怯地举起了手。石萧逸看见了,刚刚泛起的失望表情又闪出了欣喜之光。

石萧逸不动声色地示意这五个学生放下举着的手,接着就转移了话题,讲了一些过年时的注意事项后,就给学生们放了假。

转过年来又到了开学时,石萧逸给学生上了新年的第一堂课,这堂课上石萧逸讲了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讲完这个故事后,石萧逸有意引导学生们进行了一番讨论。从讨论的情况来看,石萧逸发现了年前五个仍然坚持练习甩手动作的学生,说出的观点与其他学生的截然不同。

于是,石萧逸将话题一转,就问:“大家还记得去年开学时,老师教你们练习的甩手动作吗?现在还有谁在坚持做这个动作?”

石萧逸的话题转得太快太突然了,学生们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过了一会儿后,石萧逸才看到角落里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而这个学生就是此前五个坚持练习甩手动作中的一个。

这个学生在当时,读书学习的表现并不突出,甚至显得还有些愚笨,可是十多年后,这个学生的才华非常出众,比那些在读书学习上有天赋,公认为聪明过人的学生们还要出类拔萃,超出了许多。

这个名叫成初铴的人,后来成了一个有用之才,做了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大谋士,成就了一番伟业。

读而有悟:坚持是公认的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事情。因为人人都能做到,却未必人人都能做得到。只有那种即便一件简单事都能坚持做到底的人,才可能有所成就。

亲爱的朋友,读完这则故事,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声明】:本故事为民间故事,旨为丰富文化生活,属本人文学创作,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有虚构成分,请勿与其他挂钩,谢谢。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