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和几个朋友聊起手机品牌,各种最新款的机型讨论得热火朝天。
突然间,一个朋友问:“你们还记得HTC吗?”大家一下子愣住了。
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现在居然这么容易被人遗忘,这不禁让我思考起它的故事。
HTC的辉煌时代:从代工品牌到安卓阵营HTC,一开始不过是台湾的一家普通代工厂。
从1997年起,HTC专注于代工笔记本电脑,逐渐打出自己的技术品牌,赢得了包括惠普和戴尔在内的巨大订单。
它真正崛起是在2000年代初,与微软合作推出全球首款Windows Mobile手机。
这是一次大胆尝试,把电脑的操作系统移植到手机上,让那些忙碌的商务人士可以更方便地处理工作。
进入智能机时代后,HTC并没有停下脚步。
2008年,它推出了全球首款安卓手机HTC Dream,迅速占领欧美市场。
紧接着,HTC Hero凭借时尚的设计和“Sense UI”界面,成了人们口中的“iPhone杀手”。
那时候,拿着一部HTC手机,就是会被土豪羡慕的象征。
回想起2010年,HTC在中国大陆推出“机海战术”,发布了超50款机型,从千元机到高端旗舰,覆盖所有价格带。
地铁上随处可见HTC手机的身影,甚至有消费者回忆,那时候“一部HTC手机的后盖设计比iPhone还拉风”。
辉煌之后,自然是危机接踵而至。
2012年,HTC开始出现供应链问题。
它长期依赖高通芯片和三星屏幕,但当三星以“产能不足”为由断供AMOLED面板时,HTC不得不改用LCD屏,导致旗舰机One X的画质和口碑一落千丈。
同时,大陆品牌开始自研供应链,华为推出了海思芯片,京东方攻克了屏幕技术,这让HTC原本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更惨的是,2011年苹果起诉HTC侵犯iPhone专利,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HTC侵权,禁止其多款手机在美销售。
这场官司让HTC在北美市场的份额从24%暴跌至6%。
而同期的大陆品牌避开了这场专利围剿,继续顺风顺水。
最致命的还是市场策略的失误。
当华为、小米打起性价比牌时,HTC仍然坚持走高端路线
2013年,HTC One(M7)以全金属机身惊艳亮相,但定价却高达4999元,比同配置的小米3贵了两倍。
这种高价低配的策略让HTC在竞争中频频受挫,被市场嘲讽。
VR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在手机市场节节败退后,HTC开始寻求新的突破点。
2015年,HTC决定将重点放在VR领域,推出了HTC Vive。
凭借90Hz刷新率和Room-Scale空间定位技术,它受到了高端用户的热捧。
在B端市场,HTC也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为宝马、波音等提供工业仿真解决方案,甚至在医疗、教育领域推出VR手术培训和虚拟教室项目。
但VR市场同样不易。
Meta(原Facebook)凭借补贴策略将Oculus价格压至299美元,而HTC Vive却坚持高端路线,定价799美元。
随着全球VR头显市场的整体下滑,HTC的VR业务营收也没能独善其身,2023年仅占集团总收入的8%。
HTC的技术遗产与未来方向今天的手机用户可能早已忘记HTC,但它的技术遗产依然在许多隐秘角落延续。
2021年,HTC推出全球首款支持5G的区块链手机Exodus,主打加密货币钱包功能。
2023年,它与日本车企合作开发车载VR娱乐系统,试图切入智能汽车赛道。
这些创新举措,让人们看到了HTC在探索新方向的决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HTC创始人王雪红通过威盛电子,继续在半导体领域保持影响力。
威盛旗下子公司推出的AI芯片,已经应用于全球一些顶级企业的云服务器。
从手机到VR再到AI,HTC的转型始终带着台湾电子产业的烙印——不求规模之王,但求技术壁垒。
结尾:曾经辉煌的HTC手机如今销声匿迹,让人不禁感慨市场竞争的残酷。
但从一开始的代工品牌,到后来在安卓阵营大放异彩,再到如今在VR和AI领域的潜心研究,HTC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或许,它不会再成为大众市场的霸主,但它坚持技术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这种精神或许比市场份额更值得我们尊敬。
通过细小的技术突破,HTC仍在默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未来的故事,还有很长的篇章等待它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