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最近又双叒叕出幺蛾子了~~~
漂亮国自由的山火,是人家要保护红腿蛙,不得不交的代价,人家自己都不着急,伊朗表示要派人去帮忙~~~见人家没搭理自己,自己加戏,伊朗红新月会在国内发起两轮捐款。

同时,敦促中国赶紧拉走在伊朗港口的石油,同时,准备抛开中俄,单独跟美国媾和伊核协议.........
美国在各种打压伊朗,耳光扇得啪啪的,但伊朗在国内,还自作多情,变着花抛媚眼,甚至自己加戏玩空中横跳。
这种魔幻的场景,初看惊讶,再看不解,但是现在,都快把大家看麻了。

伊朗的复仇“血旗”,都升麻木了
作为中国人,其实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美国人都快骑着脖子拉了,咋伊朗不但"拉面自干",还越被拉越卑微呢??
究其根源——伊朗这个国度,从巴列维时代起,就缺乏思想阵地的建设和捍卫。
1921年,波斯哥萨克旅军官礼萨·汗发动政变,推翻恺伽王朝,1925年,建立巴列维王朝,到今天,已经整整100年了。

老巴列维
而纵观伊朗这一百年的建国历史,令人遗憾得是,伊朗从来没有努力构筑过一个全国性的思想壁垒,来消化并培育自己的社会认同。
伊朗说小不算小,说大也没多大,但是就在这个没多大的国土里,既有信仰绝对YSL的底层民众,也有亲西方的上层人群,有寻求MSL世界认同的人群,也有以波斯帝国后裔自居的波斯民族主义者
国内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部落,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倾向。而这些思想倾向,互相之间截然不同,甚至水火不容。为了争夺思想的主导权,必然纷纷寻找外力,互相拆台。
所以,伊朗国内亲俄的YSL本土派势力上台之后,抵抗之弧初见成效,而国内的亲西方派立刻各种背刺,无论是苏莱曼尼,还是莱西,还是哈尼亚,还是诸多核心科学家,能在光天化日下接连惨遭不测,足以说明,伊朗内部存在着极大的疏漏,已经到了可以让敌对势力滥杀这个国家最核心人物的地步了。

哀悼苏莱曼尼的人群
而这个疏漏,就是缺乏思想认同的那些人群,在这个国度中永远存在,并且始终为数不少。
而历届伊朗领导人,永远是在这几个流派中横跳,政策也是随着这几派代表者的政斗而不断摇摆,阴晴不定。谁下手狠,谁就有蛋糕,谁叫的欢,谁就有甜点。给执政一派捣乱,在伊朗政坛,可谓是一本万利,代价非常低,效果非常大。
在此情形下,想渗透伊朗,简直不要太容易。很多时候不用等你渗透,人家伊朗自己就有政客找上门来献媚。来获取外力的支援。

11·27伊朗核科学家遇刺事件现场
有人也许会问了,为什么历代的伊朗领导者,从无一人改变这一切呢。
理由很简单,得国不正,立国不稳。
一个国家想真正立得住,走得稳,没有经历一场暴风雨,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句话虽然残酷,但是在世界博弈的丛林里,这是铁律。
只有这场暴风雨,才能荡涤掉国内积弊已久的沉疴,同时筛选出最强的资源把控者,让他有实力,有能力去改革,去统一思想,去提升国家的行动力。
美国是如此(南北战争),苏联是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土耳其如果凯末尔可以活的更久点,可能也可以加入这一阵营(现在是个半吊子)

凯末尔
而伊朗,恰恰缺了这一课。
当年礼萨汗,也就是老巴列维能迅速夺取伊朗政权,靠的是英国人的支持,而自己也仅仅是个哥萨克旅的投机者,既无实际的政治威望,甚至也无多少军中的势力。
在获取政权之后,老巴列维既无法取得教士阶层的认同,也无力以武力推行自己的世俗化改革(这点还远不如凯末尔),只能是奉行亲西方的有限世俗化的方案,同时巴列维家族不断神话自己,将自己打扮成波斯帝国荣耀的继承人,以对抗伊朗国内的神权教士。

1971年巴列维庆祝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庆典(穷奢极欲,大家可以查查)
结果在伊朗国内,巴列维确实取得了一部分波斯民族主义的中高层资产精英的认同,但同时带来的,是对广大信仰YSL教的社会底层百姓的失控,而强势的资产精英,在掌控了政治话语权之后,大肆收割国内的财富,大大加剧了伊朗国内的贫富差距,导致伊朗成了个社会矛盾尖锐,阶层僵化,政治阵营分明的撕裂国度。
随着小巴列维的白色改革的失败,霍梅尼不仅号召了教士阶层进行了强烈反击,在驱逐巴列维的浪潮中,甚至连社会主义分子,都站在了霍梅尼的阵营里冲锋在前,最终一举将立国超过五十年的巴列维王朝终结。

霍梅尼革命
巴列维走了,但是伊朗的国情并没有改变,社会洗牌这一课,仍然没有补上。
名义上高贵无比的霍梅尼,实际上也无法掌控整个伊朗社会,他能胜利,依托的是整个教士阶层的抬举,一旦没有了这些教士阶层,无论是霍梅尼,还是后来接任的任何一位大阿亚图拉,都会被分分钟打回原形。
而与此同时,那些巴列维时代获取了利益的中高层世俗派人士,在YSL教士的打压下,纷纷离心离德,成了伊朗国内亲西方派坚强的基础,在未来,也成了西方各种渗透势力在伊朗的主要桥梁。
霍梅尼同样缺乏在军中的威望,他的相应办法是,建立了一支完全脱离于伊朗军队的武装——伊朗革命卫队。并给予了大量的资源倾斜。

装备精良的伊朗国民卫队
霍梅尼是幸运的,这支革命卫队,在两伊战争中,扛住了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大考,以极其惨重的伤亡代价,给霍梅尼攒下了第一桶威望之金。实现了霍梅尼改革的延续。
如果霍梅尼有心重新整合全国的思想,两伊战争之后的伊朗,是一个契机,伊朗革命卫队,也是一个助力。
但很可惜,它的成就,也就仅限于此了。
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以及霍梅尼的匆匆逝世,伊朗革命卫队的思想建设始终停留在一个很初级的水平上。并且这么多年,再无更清晰得发展和成熟。
作为一个新兴的武装力量,伊朗革命卫队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过了40年,但实际上,今天的伊朗革命卫队,仍然是既无明确的政治纲领,也无清晰得全民族认同,也没有任何社会改革的动力的一群人,换句话说,他们也仅仅是维持宗教领袖统治的一支私兵。
在两伊战争后,失去了外界压力的伊朗革命卫队迅速腐化,和伊朗国内争利,攫取国内经济资源,伊朗革命卫队下属产业所占GDP,超过了伊朗全国GDP的30%,腐化不仅影响了战斗力,更加剧了和伊朗政府军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伊朗的国防力量。
时至今日,伊朗国内仍然是多头并行反复摇摆的政治战略,和东西不定的民族思想,谁也无力改变,随着美以逐步重创了抵抗之弧,伊朗已经日趋四面楚歌,但是无数的伊朗人,还在期望着有一天,美国能看在伊朗已经跪下这么久的份上,扔下一根骨头。
哀其不幸,也叹其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