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强渡乌江的功臣,不满职务离开八路军,毛主席求情:留条活路

夜色温柔藏心事 2024-12-04 15:44:17

前言

1940年的一天,八路军总部突然收到一封急电:“晋察冀一分区一支队参谋长杨上堃(kūn)带人离开部队!”

彭德怀看后勃然大怒,下令要严惩杨上堃,此时毛主席却为其求情:“他有功,留条活路”。

毛主席口中的杨上堃是红军长征途中的英雄连长,在整个长征过程中,他一直担任连长职务,参加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战斗,是强渡乌江天险的大功臣……

为何英雄连长会脱离部队,毛主席为何为其求情?

强渡乌江天险

1930年10月,15岁的杨上堃参加了兴国赤尾大队,1931年1月加入红军,1934年6月任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连长。

1934年12月31日,杨上堃所在的红四团到达乌江南岸的江界口地段,当时跟在一方面军后面的敌兵有蒋介石主力薛岳兵团两个纵队十几万人,离乌江北岸有贵州军阀王家烈一个师的兵力把守,整个中央红军云集在乌江南岸,强渡乌江迫在眉睫。

1935年元旦夜里,四团一营三连连长毛振华带着四位战士偷渡过江,没和南岸的部队联系上。

第二天拂晓二连长杨上堃带领16个战士在炮火的掩护下强渡成功,他们英勇奋战,抢占了敌人前沿阵地,为后续部队打下了坚实的登陆基础,随后整个二连全部过江,不顾一切冲上敌人阵地,拿下了乌江的几个山头。

为此,师政委刘亚楼在回忆录《渡乌江》中这样描写渡过乌江天险后的杨上堃连:“一个连猛追敌人三个团”一直追到猪场,“敌人受创后,直向猪场逃窜,我最先头的二连,并未停顿等待后续部队,即跟踪猛追,弄得敌人三个团鸡飞狗跳,草木皆兵,不仅不使他有时间来整理部队,掩护或反攻,就连歇气的时间也来不及。

那稀烂的装备,官长的行李,公文抛弃殆尽,沿路溃散在山林中,敌人江防司令林秀生连司令部的文件电稿等什么都不要了,就带起三个团不要命往遵义逃窜,我追击的二连当即于下午五点占领猪场,林秀生曾吹嘘:

“江防工事,重垒而坚,官兵勤劳不懈,挽险固守,可保无虞!”结果只是:“莫道乌江,看红军等闲飞渡!”

之后,杨上堃先后参加了血战娄山关战役,突破腊子口等战役,屡建奇功,为此长征结束后,《红星报》以大标题《军委奖励乌江战斗中的英雄》报道:

“红四团三连长毛振华得红星奖,其余每人均奖军衣一套,领导这次战斗的主要干部,一营长罗有保,三连长毛振华,机枪连长林玉,二连政治指导员王德云,二连青干钟锦友,二连二班长江大标,二连长杨上堃等八位同志……”

不仅如此,在全军的庆功宴上,毛主席在大会上授予了杨上堃等人“勇士”的称号,毛主席看着杨上堃称赞道:“你不畏牺牲,敢为人先,为军队立了大功,我代表战士和人民感谢你。”

杨上堃立即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只要能为部队做出贡献,我在所不辞。”

这位长征途中的英雄,之后在抗日战争中再立新功,杨上堃所在的115师独立团,参加了平型关大战,后独立团改编为独立师,接着晋察冀军区成立,杨上堃在一分区,他率部消灭了大汉奸孟阁臣号称第七路军的一万多人……

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位强渡乌江的功臣,后来却因为一时冲动而选择脱离部队……

毛主席为其求情

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统一国共合作,但是蒋介石却向我军提出必须将红军重新整编成三个师,交由国民党指挥,为了抗日大局,我军还是答应了。

整编后,我军各级将领职位都要下降,杨上堃也从团长降为营长,但是他在作战之前,必须请示上级,这就导致多次作战前,总会因为等待上级指示而错过战斗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不仅如此,一些国民党军官为了不让我军立军功,会故意放炮敌人,为此杨上堃多次与国民党发生冲突,并且向杨成武提及此事,杨成武劝他为大局考虑。

忍无可忍后,杨上堃带着一小队人马离开了八路军队伍,杨成武得知后立即将他截住,非常生气地批评道:“你这是在当逃兵!”

杨上堃说道:“我不是要当逃兵,我只是受不了这种窝囊气!我还不如带着战士们打游击。”在杨成武的劝说下,杨上堃还是跟着回去了。

消息传到八路军总部,彭老总得知后勃然大怒,下令严惩杨上堃,坐在一旁的毛主席却为其求情:“他对红军有大功,是强渡乌江的功臣,给他留条活路吧!”

因此,在毛主席的求情下,杨上堃并未受到惩罚,并且被派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5年5月,中央派他随中央干部支队南下江南开辟根据地,途经河南,苏联红军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他们中途奉命紧急北上火速抢占东北。

同年九月,杨上堃带领部队开展敦化平叛,之后将他调到桦甸朝鲜族第四支队任支队长,开展了桦甸剿匪战斗和四平保卫战。

1949年2月调任四野43军副师长,后跟随南下干部团进入江西,杨上堃从一名红军战士,到长征时的一名连长,逐渐升任为团长,师长,司令员,是一位传奇的将军。

晚年的他回忆毛主席说情,哽咽地说:

“这件事让我体会到毛主席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将继续努力工作,报答毛主席和党的关怀。”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