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在古代拥有诸多雅称,每一个雅称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小故事,折射出古代酒文化的独特魅力。建安十三年,曹操下令禁酒。时任尚书郎的徐邈却偷偷饮酒,且喝得酩酊大醉。当有人前来问询公事时,他竟说 “中圣人”。“圣人” 在当时是清酒的隐语,“贤人” 则指浊酒。由此便有了 “青州从事,平原督邮” 这一成语。在禅宗文化里,和尚需禁酒。为能偷饮还求个心安,他们便将酒称为 “般若汤”。苏轼就曾写过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三杯酩酊,便乘一苇,浩然归去,何用知吾是与非。”新酿的酒还未完全过滤时,酒面上会漂浮着一层淡绿色的酒渣,形似蚂蚁,故而酒有了 “绿蚁” 这一雅称。白居易那句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让 “绿蚁” 更具诗意。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东坡北归时,路过三水,曾喝到当地一种酒,名为 “红友”。在古代,人们常以红、白来区分酒的质地。汉代焦赣在《易林・坎之兑》中提到 “酒为欢伯,除忧来乐”。在古人看来,酒能驱散忧愁,带来欢乐,所以称它为 “欢伯”。晋代陶潜的《饮酒》诗里有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酒能让人暂时忘掉烦恼忧愁,因此被称作 “忘忧物”。古代文人常借酒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这些酒的雅称及背后的小故事,不仅丰富了酒文化的内涵,更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俗、文人的心态等。它们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