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邓公之所以成为伟人,和其从小到大所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脱不开关系,正因为有了这一因素,才造就了邓小平后来的文化涵养和革命精神。
因此邓小平所在的邓家,其家族精神,也一直被很多人所学习和延续,而且无论是从邓小平开始的四世同堂,还是在邓小平童年时期的邓家生活,都成为了人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对于邓小平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员,无论是他们的身份,姓名还是性格,也都在人们的调查之中为大家所熟知。
这其中最出名的要数邓小平的继母,也就是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的第四代夫人夏伯根,夏伯根因为嫁来的比较晚,因此他初次来到邓家的时候,也才比邓小平大五岁,而面对这位仅仅大自己五岁的继母。
邓小平在一起生活以及深入交流的过程中,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亲切,邓小平对这位继母的称呼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从头到尾一共叫了夏伯根三个称呼,而从这三个称呼的变化当中,也可以看出邓小平对于这位继母的不断重视。
因此在邓小平生平的介绍时,对于夏伯根的介绍也增加了很多,那么在短短的几十年之间,邓小平与夏伯根生活在一起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邓小平改变这些称呼。
国家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邓小平出生于1904年的四川省广安县内的牌坊村,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家附近开始上私塾,接受教育,学会读书写字,父母对他的有意培养在加上邓小平自己的勤奋好学,让他的学习成绩也变得非常优秀,就这样一路从小学到中学,最后竟然一路读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也非常的艰辛,在小学期间就因为村里条件有限,而转到了乡里,最后又转到了县里读书,才完完整整的读完了小学。在中学毕业后,正赶上国家动乱,为了满足首先得温饱,邓小平只能先选择进厂做工,期间还参加了大大小小的爱国运动。
直到后来才迎来了首次留学的机会,一路兜兜转转才在最后进入了莫斯科中山大学,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从中山大学毕业的邓小平回到了国家,马上就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投身到了国家之中。
当时正赶上土地革命时期,回国的邓小平前往了当时的西安中山军区学校任职为当时的处长和书记,在国共第一次破裂后,他毅然选择加入了红军部队,并跟随着红军前往前线参加工作。
先后担任润金县委书记以及江西省宣传部的部长,在各个战区进行来回的奔走,在1934年更是跟随着红军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千里长征,整个过程历经千辛,为我国的反抗敌人侵略战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尤其是在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身居要职的邓小平,也做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任务,他所参与指挥完成的百团大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主动进攻日军的战役,并且获得了重大的胜利,成为了扭转当时局势的关键。
也正是如此辉煌的战绩让邓小平在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当选为当时的中央委员,正式进入了国家的权力中心,为他后来成为第二代的核心领导人打下了基础。
抗日战争结束没有多久,国家就再一次迎来了解放战争,邓小平再一次义无反顾的投身于战场之中,与当时著名的刘伯承上校,先后进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鲁西南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役,一直冲在战争的第一线,成功推动了当时解放战争的成功进程。
他亲领导的改革开放时期,让国家在这个期间实现了经济、工业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成功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并且建立了多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直到现在都在国家的发展中起着带头的作用。
正是有着邓小平当初的领导才有了如今的中国,他是我们心中的一代伟人,这位伟人完成了这一切后,在1997年的北京因病去世,举国悲痛。
关于邓家的艰辛历程邓小平虽然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的一个小山村中,但是他的家庭却不是地道的农民,反而是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邓绍昌毕业于成都政法学校,在当时拥有很高的学历,前途无限,只是后来国家经常遭遇入侵,为了安稳上火,才被迫回到了家乡,成为了当地私塾的一名老师。
虽然在偏远的乡村,但是邓绍昌依旧非常重视对邓小平的教育,毕竟在邓绍昌看来时局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为了一时的安稳,而放弃孩子了解外面世界的权利。
因此他将自己全部的学习经验都传授给了邓小平,除了会教授他一些基本的知识外,还会带领着邓小平阅读一些国内外的著作,增加自己对国内外知识和文化的了解,培养邓小平的文学素养,在后来的时间里邓小平在父母的支持下,一直致力于对学术的追求,还曾去往国外留学。
在这期间邓小平的母亲因为意外染上肺病,最后因为病情严重而过世,父亲邓绍昌为了不影响邓小平的学习,就没有将母亲过世的消息告诉他,瞒着邓小平默默处理了邓小平母亲的丧事,等到邓小平学业结束回到家,才得知母亲已经过世的消息,这让邓小平非常的难以接受,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悲伤之中。
但是这个时候国家还处于动乱之中,邓小平只能迅速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投入到救国的行动之中,但是这个时候的邓小平不知道,自己远在家乡的父亲邓绍昌再后来又意外认识了四川女子夏伯根。
夏伯根自小就出生于四川嘉玲,父亲是当地的一个船工,从小就没有母亲,父亲独自抚养她长大,生活的一直比较拮据,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更不要说读书和学习。
因此夏伯根从小就没有读过书,文化程度也比较低,但是却也养成了独立的性格,力所能及的做大部分事情,即使很难也会用自己灵活的头脑解决,这对于邓绍昌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而这位叫做夏伯根的四川女子仅比邓小平小五岁,却在不久后成为了邓小平的继母,但是邓绍昌却并不是夏伯根的第一任丈夫。
原来在这期间,夏伯根因为家庭原因,早早就结婚嫁人了,年仅16岁就嫁给了当地的一位农民,婚后还生下了一个女儿,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安稳幸福的生活,直到后来丈夫因为意外去世。
夏伯根又带着年幼的女儿过起了拮据的母女生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遇到了同样丧偶的邓绍昌,两个继续陪伴的人就这样走到了一块,于是夏伯根就带着女儿来到了邓家。
而邓小平这个时候因为忙于战时,一直都没有回家和过问家中的情况,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这个小自己五岁的继母的存在,而夏伯根对于邓小平的全部了解,也只限于丈夫邓绍昌的介绍。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邓绍昌和夏伯根以及她的女儿,一直过着平淡的乡村生活,但是这样的好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邓绍昌就因为一次意外而去世,这对于夏伯根来说是一个沉痛的打击。
随着邓绍昌的去世,夏伯根独自一人支撑起了整个邓家,并将女儿养育成人,直到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了邓小平具体的工作地点后,才同一起看望的邓小平的舅舅一起去往邓小平所在的地方认亲。
邓小平对继母的三个称呼就这样夏伯根踏上了寻亲之旅,经过一路的颠簸,终于见到了邓小平,邓小平初次看见夏伯根时有些生疏,得知夏伯根是自己的继母。
并且在父亲死后独自支撑起邓家很多年后,对夏伯根非常的尊敬,丝毫没有因为夏伯根只与自己相差五岁而有任何的芥蒂,反而主动开口称呼夏伯根为夏妈妈,并希望夏伯根可以留下来,自己和妻子一起为她养老,这让夏伯根在意外之余也非常的感动。
邓小平不仅没有介意自己的存在,反而愿意将她当做自己的母亲,照顾她,就这样夏伯根留了下来,邓小平的妻子卓琳也和邓小平一样,称呼夏伯根为夏妈妈,不仅如此邓小平还让自己的孩子称呼为夏伯根为奶奶,这让夏伯根一直都被家的温暖包围着。
就这样夏伯根在这里养老的同时,也“承担”起了照顾孙子的任务,这让夏伯根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又开心。
后来邓小平工作的调动被调往了北京,夏伯根依旧跟着他们一起前往了北京生活,随着生活的一天天安稳,夏伯根依旧承担着操持着整个家的任务。
在平时会帮忙一起做家务,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让卓林和邓小平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之中,也会每天按时接送孙子们上下学,将邓家的老老少少都照顾的非常妥帖,默默地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卓琳在空闲之余也会带着夏伯根在北京四处游玩,参观北京的建筑和景点,遇到熟人时还会打一声招呼,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邓小平有一位能干勤劳的继母,也知道邓小平这位伟人愿意孝敬与自己没有任何许愿关系的继母,都被他们之间的亲情所感动。
而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邓小平也不再计较对于夏伯根的称呼问题,之将夏伯根作为自己最亲近的人之一,有时会称呼夏伯根为夏妈妈,有时还会跟着孩子们一起叫夏伯根为奶奶。
对于这些夏伯根也没有意见,想着只要一家人一直平安和谐就好了,在北京工作几年后,邓小平再一次受到调动,从北京调到了江西,因为是下乡劳动,所以相比于北京,在江西的居住环境要艰苦一些,但是夏伯根依旧选择跟卓琳和邓小平一起前往。
在夏伯根的心中,一家人就是要一直在一块,就这样夏伯根跟随着邓小平在江西乡下生活了几年后,回到了北京。
这个时候无论是夏伯根还是邓小平、卓琳都已经年纪比较大了,随着身体的衰老,一家人的生活也彻底稳定了下来,邓小平的孩子也早已长大成人、娶妻生子,邓小平成功当上了爷爷。
而夏伯根也成为了他们的祖奶奶,夏伯根在邓家看见了四世同堂,心中感到非常的欣慰和满足,.
这个时候夏伯根作为家里辈分最大的人,包括邓小平在内,都会叫他一生“老祖”,这是继“夏妈妈”“奶奶”后,邓小平对她的第三个称呼,足可以看出邓小平对夏伯根的认可和尊敬。
总结就这样邓小平和卓琳一直照顾着夏伯根,在邓小平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和孙子们也像夏伯根当初照顾他们一样,照顾着年岁已高的夏伯根。
辛苦大半生的夏伯根,在最后终于享受到了他人口中子孙萦绕膝下、颐养天年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夏伯根101岁去世,在夏伯根去世没多久,同一高龄的卓琳也相继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