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宋希濂从战犯管理所被特赦时,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俘接受改造整整十年。
后来他做了什么,让当年战场上的对手陈赓的遗孀,都热泪盈眶?
被俘、特赦、改造、重生,这位黄埔一期的风云人物,如何走到了人生的转折点?
一切要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说起……
1924年,宋希濂还只是,湖南湘乡一个怀揣报国梦的年轻人,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黄埔军校一期。
这是个群星璀璨的班级,里面有后来的共和国将军陈赓,还有抗日名将杜聿明、张灵甫。
他们一起在课桌上拼命学习军事理论,一起在操场上挥洒汗水。
陈赓是个活跃的人,总是拿湖南老乡宋希濂开玩笑:“你这娃子,枪法可不能只对靶子准,打仗要真刀真枪才能出名堂。”
那时候的宋希濂并没多想,只是每天刻苦训练,听老师讲战略战术,偶尔跟陈赓一起琢磨怎么拆卸枪械。
两人关系很不错,时常在课余时间,聊些家乡的趣事。
陈赓觉得这个老乡人实诚,宋希濂佩服陈赓的机灵和果敢,谁也没想到,日后的烽火岁月里,他们会站在敌对的两边,甚至刀枪相见。
毕业后,宋希濂到国民党军队,陈赓,加入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两人的命运轨迹,再次交叉。
1937年淞沪会战时,宋希濂带着部队,在前线拼命阻击日军。
枪林弹雨中,多次负伤始终不肯退后,有人劝他留点力气,他却骂道:“都退后,上海就没了!”
陈赓也在淞沪会战的另一条战线上,浴血奋战。
两人彼此听说对方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此时没有机会再见面,抗战结束后,宋希濂成了国民党军中的高级将领,陈赓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名杰出将领,两人渐行渐远。
解放战争时,他们的交集变得更直接了。
1949年,宋希濂的第十四兵团,与陈赓的部队,在西南地区短兵相接。
陈赓指挥若定,运筹帷幄,宋希濂则因战局不利,兵败被俘,这一次,两个老同学真的见面了。
1949年底,宋希濂被押到,重庆沙坪坝战犯管理所。
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高级将领,此刻显得格外落寞,并不是怕死,是觉得自己,这一生到头来竟然成了战俘,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管理所里,对宋希濂这样的战犯,实行思想改造。
一次,陈赓通过信件,向战犯管理所表示,希望好好改造,宋希濂这样的“老同学”。
他说:“我们当年是同学,如今只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都是为了国家好”,这句话让宋希濂很震动,他开始思考,自己当初的选择到底对不对。
改造生活中,宋希濂需要参加劳动,学习理论,定期写思想汇报。
有一回,在劳动中不小心扭伤了腰,站都站不起来,同监的一些战犯,看到后竟主动帮他干活,劝他好好休息。
管理所的干部,也送来了药膏和热水袋,宋希濂感到一种陌生的温暖,这让他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
十年的改造生活里,宋希濂从一个高傲的军人,变成了一个平和的“老头”。
学会了为别人着想,也慢慢接受了新的理念,1959年,当人民政府,宣布特赦一批战犯时,宋希濂榜上有名。
这一天,他穿上干净整齐的衣服,站在管理所的院子里,眼眶红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哭,他只是说:“我该做个好人了。”
1959年12月,宋希濂成为被特赦的战犯之一,对于这位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来说,人生的剧本彻底翻篇了。
拿着人民政府发的车票,和几十块安置费,走出战犯管理所。
重庆的冬天湿冷,阳光洒在他脸上的时候,觉得温暖得不可思议,他想,自己活下来了,这一生还可以重新开始。
特赦后的宋希濂,被安排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这份工作简单却不失体面。
平日里,他整理文史资料,也会应邀参加,政协的相关活动。
这些事情,让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空虚,开始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
有时候,会遇到曾经的“对手”,也会偶尔听到背后的议论声:“这就是那个被俘的宋希濂。”他没有多解释,只是默默低头做好自己。
一个偶然的机会,宋希濂见到了陈赓的遗孀傅涯。
傅涯也是黄埔出身,熟悉当年宋希濂和陈赓在学校的情谊,那天在政协的活动上,两人一见面,傅涯主动走过来,客气地跟他打了个招呼:“宋先生,这么多年不见,你还好吗?”
宋希濂愣住了,没想到傅涯,会如此平和地跟他说话,眼眶不由得湿了。
他连忙站起来鞠了个躬,声音有些哽咽:“傅先生,我……我对不起陈赓。”傅涯微微一笑,摆了摆手:“都过去了,人都走了,还有什么对不起的?”
宋希濂没再说话,回到家后却坐了一整晚,翻出几本旧书,挑了些珍贵的物件,隔天又专门托人送去傅涯家中,还悄悄塞了些钱进去。
傅涯后来知道了,推辞了几次才不得已收下。
宋希濂的生活,渐渐稳定下来,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文史资料整理上。
政协的一些年轻人,很喜欢听他讲黄埔的故事,喜欢听他说陈赓的那些往事。
有一次,有人问他:“宋老,你不觉得遗憾吗?你们黄埔一期,好多同学都成了共和国的功臣,而你……”
宋希濂沉默了很久,最后笑了笑,说:“功臣我不配当,我能活下来,还能做点事,也算是老天的恩赐吧。”
到了晚年,宋希濂常常一个人,坐在书房里翻阅旧书。
他不太爱出门了,只有在政协有活动,或者有人来访时才会露面。
特赦后过得平淡,生活里始终没有停止反思,会常常提起自己的“老同学”陈赓,还在一些文史资料中,提到对过去战争的愧疚。
上世纪80年代,他的子女在美国定居。
经中央批准,宋希濂获准出国探亲,到美国后,子女再三挽留,最终决定,留在美国度过晚年。
这期间,创立了“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担任总顾问,还参与了“黄埔同学会”的活动,希望凝聚海外的黄埔校友,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尽一份力。
晚年的宋希濂,常常在公开场合,谈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他说:“我们黄埔的这些人,无论站在哪边,都是中国人,希望有一天,大家不用再分什么党派、什么立场,只有一个目标——让中国强盛起来。”
1993年2月,宋希濂在纽约因病去世,临终前,把子女叫到身边,眼里满是泪水,缓缓说道:“这一生,我对不起很多人,希望有生之年做的事,能稍微弥补一点点。”
他说完,气息渐弱,闭上了眼睛。
宋希濂走后,他的故事却没有被遗忘,人们记住了这个从黄埔一路走来的将军,记住了他与陈赓之间的同学情,也记住了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对和平与统一的期盼。
他的一生如,有风光,也有遗憾,最终落幕时,留下了浓厚的人性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