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毒士”贾诩,洞悉人心招招毁天灭地,有一计成为美国杀手锏

春风话文史呀 2025-02-17 09:44:57

纵观中国历史,要说哪个时代打仗最费脑,那三国绝对排位靠前。

原因就是谋士太多。各方阵营的大小谋士,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以天下为棋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绞尽脑汁。

诸葛亮、庞统、郭嘉等一批智谋近乎妖的谋士,羽扇纶巾论天下,更是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然而这些“最强大脑”中,有一位被认为是黑化人物的代表,甚至被冠以“毒士”的称号。

他头脑冷静、思维缜密,以毒计乱天下,还一度酝酿提前结束天下三分的灭国之计。他便是贾诩。

贾诩的计策可以说是毒得空前绝后。甚至时至当代,美国靠着对贾诩的灭国毒计的补充完善和活学活用,一举终结掉了一个超级大国。

为保脑袋反成人性大师

贾诩早年平淡,发育得很猥琐。

他在被举为孝廉之后,任了个郎官,然后仕途就开始原地踏步,再无起色。

别的不说,他生于边地,没钱没人脉。毕竟东汉时还十分看重出身,贾诩来到中原后,根本没什么竞争力。

不得志的贾诩开始陷入内耗。在生了场病后,他便心灰意冷地辞去官职,逃离京城返回家乡。

而这条回家的路,差点让他丢了脑袋。

走到半路上,贾诩和同行者被一群打劫的氐人捉住了,眼看就要被活埋。

一般而言,当面对危险时,人本能地会想逃跑。若逃跑不成,人便会打足精神进行最后的抵抗。若手脚都被困住,就只好把言语当做武器,比如:“我爸是李刚!你敢!”

若抵抗也失败,精神便垮塌,只好跪地求饶,比如:“钱都归你,求壮士饶我一命吧!”

站在挖好的土坑之前,贾诩的头脑却格外冷静,他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

这句话有点东西。一般来说,如果说自己外公是太尉段颎,那别人肯定会反复琢磨真假,一旦穿帮就性命难保。或者碰上几个愣头青根本懒得动脑子直接动手。这么嚣张?我TM管你是谁,且吃我一刀。

而贾诩直接将话题引到氐人最关心问题:你们不是要钱吗?不杀我就会有大把的钱!

于是氐人看在钱的面子上就没下手。后来冷静下来再一琢磨,这太尉家人不好惹,为了挣这一笔钱,万一被剿了丢了吃饭的家伙就不值当了。于是氐人抖了抖机灵把贾诩给放了,其他人统统活埋。

这短短几句话,先讲利益,消除氐人杀意;然后隐隐地显示实力,让氐人害怕。可谓将人性琢磨到极致。

西汉时陈平也是如此。当知道自己上了贼船,很可能即将被谋财害命时,陈平不疾不徐,称天热将衣服全都脱掉,表明自己不是啥有钱人,同时帮助劫匪摇船,消除劫匪的对抗心理,从而最终化险为夷。

由此可见,聪明绝顶的人平素不显山露水,到了极端状况往往一波花式操作,方才显露出一丝真面目。

巅峰之作:反攻长安

贾诩第一次拿到C位,是在反攻长安之时。

起因是王允太轴。当时董卓已死,有人建议王允赦免西凉兵。但王允却死活不同意,认为董卓已死,其他人无罪也无需赦免。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但这样一来西凉兵就忐忑了:让你赦免你不同意,也不下个安抚通告啥的,口说无凭,谁知道你回头会不会秋后算账。何况,贾诩得到的信息要比这模棱两可的态度要明确得多: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

面对堪忧的前途。凉州兵的统帅李傕郭汜都已经打算跑路。但仅是破虏校尉的贾诩却神奇地将大家劝住了。

贾诩对人性有着深刻把握。想想这些大头兵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董卓拼一把,无非就是为了谋个好前途。如今如果大家各自散伙,奋斗几十年的功名一笔勾销不说,能不能活命都还要看人品。事已至此不如放手一搏,或许还能把丢掉的都夺回来!

西凉兵不愧是镇守边疆的勇猛之师,他们一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最终干掉了王允,将长安搅得天翻地覆,直接导致了汉献帝迁都,此后丢了主基地的东汉一蹶不振迅速败亡。

照理说攻入长安,控制了皇帝,接下来就该邀功请赏了。但贾诩的头脑依旧异常冷静。他这么做只为保命而已,咱不贪心。

他深知,攻击京城控制皇帝,这足以让天下人群起而攻之。枪打出头鸟,这锅他贾诩不背。

于是贾诩再度上演了一出“孔融让梨”,坚决不要侯爵,不当尚书仆射,最后勉强出任尚书。

接下来他又是一波高端操作:

经常举荐高门大族出身的官员,努力和世家大族建立连接;

帮助汉献帝和文武百官摆脱李傕郭汜的控制,离开长安去往洛阳,为自己博得了忠君爱国的好名声。

所谓福祸相依,贾诩总是能够如神奇博士一般,从必败的困境中,争取到那一千四百万分之一的胜算。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高手做事,往往成功率会远超常人,这就让人不免会有些疑惑,大家都是俩肩膀顶个脑袋,为啥差别这么大呢?看了贾诩的操作,我们或许就能明白其中道理,因为高手总是非常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知己知彼把控大局,吃透有利因素,然后一波极限操作,最终反败为胜。

极限拉扯:让杀了曹昂的张绣投降曹操

贾诩离开长安几经辗转后,投到张绣麾下做军师。

随后两次建议张绣投降曹操。

第一次归降,曹操竟然跳过张绣直接笼络张绣部将胡车儿,想让张绣变成光杆司令。张绣也是个狠人,二话不说就反水,杀了曹昂、典韦,直接导致了丁夫人与曹操的离异。

如此血海深仇,官渡之战时,贾诩却力劝张绣再度归降曹操。

为了方便领导做选择,贾诩找到袁绍派去的使者,直接下了逐客令。你丫滚吧,袁绍的那点本事,我们主公看不上!

留下曹操派去的使者,进行无差额招标。

杀人家曹操的儿子欠下血债,还要硬着头皮去投奔,可以想象张绣此时心里的阴影面积。

但贾诩就偏偏让这件事干成了,还让曹操异常客气地说了声谢谢。

因为这次,贾诩又摸到了曹操的痛点。

这次曹操是要和袁绍展开一场北方命运的决战。张绣和贾诩,是这场对决中,颇有话语权的变量。

于是曹操的痛点转移了。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

《教父》里有句名言:生意就是生意,无关个人。对于曹操来说,也是如此。

来了都是兄弟!

于是,贾诩又一次完成了极限操作。

官渡之战后,贾诩终于完成了权力的奇幻漂流。

当初离开朝廷时,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郎官,如今他已是赫赫有名的“毒士”。周围曾经光芒耀眼的权势人物,大多黯然离场化作昨日星辰。大浪淘沙之时,他贾诩却凭借着自己的强大实力屹立不倒,从底层做起,最终接近成功的巅峰。

这很励志,不是么?

绝世的灭国之策

投奔曹操后,贾诩异乎寻常地低调。

《三国志贾诩传》中写道:“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该文献只记载贾诩为曹操提的三条建议:

第一条,劝曹操不要进攻荆州,曹操没当一回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惨败;

第二条,曹操西征韩遂马超时,贾诩建议离间韩遂马超,曹操予以实行,大获成功;

第三条,曹操在立储时犹豫不决,询问贾诩,贾诩沉默不言,曹操问贾诩为何不说话,贾诩则颇有深意地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曹操一听,立马明白了贾诩的言外之意,因为刘表和袁绍都是废长立幼引发内乱,最后被曹操给消灭的。曹操自然不会重蹈覆辙,问话之后,曹操下决心立曹丕为继承人。

曹丕即位后,为表酬谢,将贾诩封为三公之首的太尉。

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贾诩建议对韩遂马超实施离间之计。当时曹操经过赤壁之战后,实力大伤。而西征之时,发现韩、马却兵强马壮,要硬打也不是不行,但只怕会再度伤到元气。

对此,贾诩的建议是:“离之而已”,采用离间计。曹操闻之转忧为喜,写信离间本是同床异梦的韩遂和马超,使他们互相猜忌,造成内乱。曹操则抓住时机,全力发起进攻,导致韩遂、马超败走凉州,关中平定。

这个计策,在保持高压态势的前提下,充分使用攻心策略。

攻心的优点很明显。打个比方,相当于是某些海王渣男在不增加额外投资的情况下,强行给小女生输出一波情怀和价值观,以最小的代价达成目的,还让人家哭着喊着非他不嫁。

这也为贾诩制定更为高端的灭国PUA之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曹丕登基后,再一次燃起了一统天下的野望。这次,贾诩再次建议应该在增强国力的同时,进行理念输出,让吴蜀两国不战自乱。

“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

这种先文后武的策略,显然是之前西征凉州所用离间之计的升级版,效果应该更为显著。

但曹丕急于立下不世之功,匆匆发动江陵之战,可惜无功而返。

后世历史学家认为,贾诩的“灭国毒计”在当时是最有可能让三国提前结束的方案。而后来历史上美国瓦解某超级大国,或许就是借鉴了贾诩的计策。

可以想象,如果当时曹丕依贾诩之计而行,魏国的实力会不断增强,并持续对吴蜀两国保持高压态势。

而同时魏国如后来美国,对吴蜀两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渗透,对核心阶层的高官进行笼络,通过思想渗透让两国的年轻人高度认同魏国的价值观。

这样魏国就能战胜于朝廷,极大地削弱吴蜀两国的实力,为下一步的全面进攻打下坚实基础。

简而言之,后来美国所谓的“和平演变”,差不多就是贾诩“先文后武”策略的升级版。

早在三国时期贾诩就能提出如此高明绝顶的策略,可见其智谋已经可以比肩诸葛亮、郭嘉,远超同时代的大多数战略家。

而贾诩也如陈平一般,以非凡之智、非凡之为建立非凡之功,堪称为能臣忠臣的标杆。

0 阅读:7

春风话文史呀

简介:春风话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