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波(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
来源|九卦金融圈
编辑 | 武文 美编 | 杨文华
本次罚单文号从银保监罚决字〔2022〕8号至银保28号,处罚事由与不良贷款余额、漏报贷款核销业务、未报送投资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等EAST数据报送不准确相关,这些问题都是在监管部门组织的EAST数据质量专项检查中被发现的。
这是2020年4月之后,银保监会再度就EAST数据的报送质量问题开出罚单,当时共有8家银行被罚,合计被罚金额1770万元,涉及六大国有大型银行和两家股份制银行。
两年内出现的两个大罚单,EAST数据报送俨然成为困扰银行的“老大难”问题,即使这一系统已经运行了十年之久,但是在监管层越发重视数据治理的大背景下,银行机构却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应对起来有些乏力。
对于此次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银保监会就表示:督促银行机构严肃追责问责,深挖数据质量违规问题背后的治理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根源性问题,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完善机制缺陷,弥补制度漏洞。
银保监会还强调: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监管数据质量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严肃市场纪律,提高违规成本,引导并督促银行机构切实发挥监管标准化数据在防范金融风险、提升内控水平等方面的作用。
✎对比这两次处罚,涉及的机构数量大幅提升,从8家银行扩展到21家银行,总计处罚金额也增长了3倍多。
✎不仅如此,这次公布出来的问题也更多,其中有多家银行在十余项EAST数据质量均存在问题,这也凸显了在EAST数据报送上,监管层很用心,银行机构却有些应对乏力。
✎值得注意的是,从公开披露的处罚细节来看,早在2020年就被处罚的这8家银行,今年再次被罚,其中涉及的不少数据报送问题,早在两年前就已经被发现,却依然存在。
早在2020年4月,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与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权就曾点评到:“从监管机构公布的罚单中,反映出银行数据报送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等现象比较突出,对于公共利益造成了重要影响。”
对此,长期协助银行做数据报送工作的索信达产品总监黄一青向九卦金融圈表示,根据他的观察,一直到2021年底,银行EAST数据报送的效率和质量,恐怕都还没办法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这次罚单也是一个提醒,让银行对于EAST数据报送更加重视,及时跟上监管的要求。
EAST全称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System Technology,最早是原银监会在2008年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查分析系统,2012年正式上线运营,目前已经发展到5.0版本。
该系统包含银行标准化数据提取、现场检查项目管理、数据模型生成工具、数据模型发布与管理等功能模块,旨在顺应大数据发展趋势需求,并帮助监管部门提高检查效能。
过去十年的监管实践表明,EAST数据在监管检查层面充分发挥了精确制导、精密追踪和精准定位的作用,查出了大量疑点数据,挖掘出一些隐藏的问题,有效提升了检查效率。
在这次的罚单中,银保监会就强调:监管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是银行机构内控合规的内在要求,更是贯彻落实政策部署和监管要求的具体体现。银行机构要切实承担数据质量的主体责任,对照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的相关要求,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强化数据质量管控,持续提高数据报送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从上述的监管措辞可以发现,EAST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内控合规能力,更是与银行的数据治理能力密切相关,各大金融机构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事实上,2021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数据治理”要素首次纳入评价体系,并占5%的权重,这就意味着EAST数据的质量未来将关系到银行的评级工作,不再是交点罚款那么简单。
尤其是在言必谈数字化转型的当下,数据资产无疑是银行最核心的资产之一,数据治理能力更是银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对于EAST数据的高质量、严要求、狠罚单,背后是监管部门督促全行业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的良苦用心。
但是,这21张罚单的曝光,凸显了国内银行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在数据治理能力上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也没有建立起一套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监管数据报送体系,在业务实操与监管层要求上仍存在不小落差。
从此次公开披露的罚单细节来看,老问题依然存在,新问题也逐步暴露,这都催促银行机构在对数据报送的重视程度和工作流程上,必须下大气力进行有针对性地优化升级,不仅是查漏补缺,更应该标本兼治。
不久前,银保监会出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2021版)》,EAST5.0正式发布,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最晚要在5月20日前按照EAST5.0标准进行首次数据报送。
都说良药苦口,面对监管部门强化数据质量、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的良心用心,在实操层面上,银行机构却在报送数据时错误频出,内部相关整改措施也显得是“拳头打在棉花上”,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为何EAST数据报送现在会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即使是有机构已经在内部组织了专业团队来执行这一工作,结果却仍是差强人意呢?
✎ 比如,在此次披露的罚单中,多家银行被罚理由是“2018年行政处罚问题依然存在”,一个问题拖了近四年都没有解决,这一点令人诧异。
对于这种现象,黄一青就坦言:从这次罚单就可以看出,之前监管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执行到位。这里面也涉及很多执行层面的难点,其中既有历史原因,比如数据极为繁杂;也有现实的技术因素,比如专业报送人员与基础数据源在业务层面是相互隔离的。这些现实因素的存在,也就导致了银行容易出现罚单上的各种问题。
黄一青也建议:随着EAST数据报送越来越精细化,尤其是EAST5.0对于数据质量已经是精益求精,银行机构一定要提升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真正树立数据治理文化及数据质量理念,并进行长期投入,迈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其次,目前银行机构内部的数据报送体系,大部分都是事后报送的思路,也就是业务部门产生数据之后再来报送,最后上报给EAST数据,这种“事后治理”的管理思路必然导致各种问题,在整个流程中一旦发现了任何问题,查找原因将会是一件极为耗时耗力的浩大工程,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很难达到监管部门对于数据质量的高质量、精细化要求。
对此,黄一青认为:面对EAST5.0的更高报送要求,银行机构应该考虑建立起全流程一站式的数据报送及质量管控平台,将数据质量的校检流程前置,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就可以进行“事中治理”,随时都可以进行纠错,这种涵盖了事前、事中、事后的系统,才可能真正解决当下的报送难题,让都能迎刃而解。
IDC中国金融行业研究部市场分析师王晨就建议:银行需要逐渐由治标向治本转变,在事前的标准与规则制定、事中的数据质量及时监控与问题整改等方面加强相关能力的建设,提升监管数据在源系统及数仓等环节的质量,减少在监管集市及报送环节中的数据问题。
从时间线来看,今年5月EAST5.0报送就将开始,最晚于5月20日就要进行数据报送,银行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依靠人力来做也不现实,多位业内人士建议,要积极转变思维,引入第三方的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加速解决监管报送存在的新老问题。
尤其是考虑到EAST数据报送只是日常监管报送的一部分,在不过度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情况下,银行机构更应该用全局性的问题解决思路,否则很容易顾此失彼,甚至于花了钱也没解决问题,反而衍生出更多的新麻烦。
简而言之,银行一方面要提升对数据报送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从业务流程上进行更细化的梳理与整合,用标本兼治的办法来提升数据报送的质量,为了尽快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同时,借助于技术进步的力量也非常重要。
具体来说,通过积极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银行机构逐步建立从解读监管制度、设计监管模型到明确采集数据的自上而下的全景式监管合规,保证数据报送的及时性、可控性和高质量,这也是银行强化数据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此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可选择具备相关能力的厂商进行合作,借助厂商在该领域的经验及技术优势,加速监管数据治理能力体系的搭建进程。”王晨表示。
据了解,近期索信达推出的第四代监管报送产品“索信达灵矩全景式监管合规平台”,正是以微服务、中台化的思路,“全景式”满足金融机构面向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外汇管理局等的监管合规要求。
这一产品可以提供事前、事中、事后的数据管控,可把报送期间大量的数据问题处理工作,分摊到日常进行;同时向机构提供业务直达数据的能力,比如业务分析问题数据、自定义报表数据、查询数据;还具有中台式服务能力,可对内对外提供数据服务和数据管控、资产管理等功能服务。
不仅如此,索信达还可为金融机构提供监管报送咨询服务,提供一站式的监管报送解决方案,形成统一的监管报送门户,集成各类监管报送产品;选择开放性的技术平台以及开源的技术产品,支持各类型国内主流服务器、数据库等软硬件产品,满足金融机构监管合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