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李仙洲:给电影南征北战提意见,特赦后年年去莱芜

史在没有弦 2024-09-14 02:02:4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李仙洲1894年诞生于山东长清。他从小就被预言有非凡的未来,而这位普通的村童确实成就了非凡的一生。九岁起接受传统的四书五经教育,青年时期的李仙洲跋涉求学,历经战火,最终在黄埔军校磨砺成钢。他的军事生涯如何从一位普通教员变为国民党的重要将领?在激烈的历史洪流中,他又经历了哪些磨难和转变?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李仙洲1894年生于山东省长清县的大马头村。他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父母深信他有潜力成为学者,因此不惜一切支持他的学业。李仙洲确实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19岁时成功考入县立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对于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来说,这已是相当不错的成就。他成家立业,过着平静但充实的生活。

1924年的春天,一位老友的突然来访,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折。这位友人激动地分享了一个消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了黄埔军校,招募有志青年学习军事。李仙洲被问及是否愿意加入,这对他而言,是生命中的一个关键抉择:离开现有的安逸,投身未知的军旅生涯,还是留在家乡继续他的教师生涯。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前者,毅然离开家乡,踏上了前往广州的长途旅程。

在黄埔军校的校园里,30岁的李仙洲发现自己是同期学员中年纪最大的。他的同学,如杜聿明、郑洞国、陈赓等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即便是当时的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也比他年轻四岁。尽管年龄差距,李仙洲的成熟与冷静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敬仰,他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大哥”。

黄埔军校毕业后,李仙洲迅速在军中崭露头角。他参与了东征和北伐,很快获得了蒋介石的青睐,并在1934年被提拔为第21师师长,正式成为蒋的嫡系将领。蒋介石对李仙洲赏识有加,尽管他认为李仙洲的指挥能力可能不如杜聿明等人,但他高度评价李仙洲的品行和服从性,曾公开称赞他“不嫖、不赌、不抽,服从性强”。

除了忠诚与服从,李仙洲还以其在战场上的英勇闻名。1937年忻口会战期间,李仙洲奉命组织反击,深夜三点,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交锋。在战斗中,他左胸中弹,子弹从后背穿出,血流如注,差点阵亡。这场战斗后,他的勇敢与坚持令他在日后的战斗中成为日军畏惧的对象。

在1946年冬天,韩练成驻扎在海南岛,突然接到来自蒋介石的紧急命令:必须立刻北上山东,协助李仙洲对抗在华东地区的解放军。令人意外的是,韩练成对这一命令表现出明显的不热情,甚至在上海故意拖延了几日,并在北上途中频频借口解放军的小规模攻击来延缓行军速度。

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猜测,之前蒋介石以韩练成作战不力为由将他贬至海南,这对于一直在国民党和桂系中有较高威望的他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侮辱。因此,这次的故意拖延,尽管看似不合时宜,蒋介石却出乎意料地没有过多指责,反而通过补偿和激励,希望韩练成能够在未来的作战中重振旗鼓。

当韩练成最终抵达青岛时,他立即接到了李仙洲的紧急会议通知。会议的主题直接而明确:“我们当前被解放军的重兵围困,下一步如何行动?”李仙洲希望每位将领都能提出自己的策略和见解。

在会议上,73军军长韩浚,得知王耀武有意保留实力,主张尽快撤退,避免全军覆没。然而,李仙洲坚持认为,莱芜城固若金汤,加上解放军的主力被其他战区牵制,不可能对莱芜发起持久战。他认为,利用城池的天然防御优势足以抵抗解放军。

两种战略,立场迥异,所有目光最终转向了尚未表态的韩练成。经过一番权衡,韩练成终于表态支持韩浚的撤退计划,但他提出了一项修改,建议推迟一天撤退,以便更好地组织部队和准备。

李仙洲在听取了韩练成的建议后,虽然心中有所不甘,但最终还是同意了推迟一天,定于23日早上6点全面撤退。

不料,就在撤退前夜,解放军发起了意料之外的夜袭,李仙洲部队措手不及。在混乱中,韩练成被迫仓促率领部分部队进入城池,他将46军主力留在城外,仅带领少部分兵力入城应对紧急状况。

到了第二天突围前夕,韩练成以调整东城门防御为由,独自离开,承诺很快返回。李仙洲虽不放心,却在韩浚的催促下不得不开始执行突围计划。结果因为缺少韩练成的指挥,46军表现混乱,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撤退效率。

解放军的密集攻击使得李仙洲的大部队在几小时内被全数消灭,只有韩浚带领的一小部分人员突破重围。这场战役后,李仙洲的军事生涯和声誉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王耀武对此愤怒至极,直斥李仙洲无能。

在1947年的社会动乱中,李仙洲的生活轨迹经历了重大转折。被俘后,他曾筹办并运营了国立第二十二中学,一所致力于教育流离失所的青年的学校。尽管背负政治囚犯的身份,他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了学校能够运行数年,为数百名青年提供了教育和庇护。这所学校虽最终因外部压力而关闭,但期间培养的学生为国家的后续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这一成就也得到了时任总理周恩来的高度评价。

在第二次特赦名单的拟定过程中,周恩来总理亲自加上了李仙洲的名字。当时,李仙洲已步入晚年,66岁高龄。在1973年的一个春日,李仙洲重访了他一生中最关键的战场莱芜,这里曾是他军事生涯的转折点。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他讲述了一个困扰他多年的谜团。回忆当年的情景,李仙洲描述了那个濒临绝境的夜晚:正当他的部队准备突围时,46师师长韩练成突然离奇消失,而他却奇迹般地单人成功突围。

五万士兵都无法突破重围,韩练成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他的离奇失踪和成功逃脱的事实让李仙洲纠结了十三年。这个疑问如同悬在李仙洲心头的阴影,直到1960年的一个特别的日子。当年他和其他战俘被特赦,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他们。李仙洲在这次会见中终于抓住机会,决定向周总理请教这个长久以来困扰他的问题。

在众目睽睽之下,李仙洲向周总理提出了他心中的困惑:“在莱芜战役中,我和五万大军未能突破重围,而韩练成却能独自逃脱,这其中有何秘诀?”周总理听完后,面带微笑地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韩练成现在就在北京,你们可以见一见。”周总理的回答虽然含蓄,但李仙洲从中意识到了重要的事实——韩练成已经转投共产党,并且他的行为显然得到了高层的批准。

李仙洲没有去见韩练成,但从周总理的称呼中,他意识到了韩练成的身份已经改变,这也让他对当年的事件有了新的理解。他明白了韩练成之所以能成功突围,可能与其背后有着更复杂的政治因素和高层的支持有关。

这次对话虽未能解开所有谜团,但对李仙洲来说,他至少得到了一些心灵上的慰藉,也更接近了事实的真相。在重游莱芜的日子里,他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岁月。

后来李仙洲返回山东,退隐于济南的家中。他的余生相对平静,主要时间用于撰写个人回忆录,包括《忻口战役中的第二十一师》、《莱芜战役始末》和《忆黄埔军校同学李延年》等作品,详细记录了他参与的历史重大事件及其在黄埔军校的经历。

在1975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一项特赦令,宣布释放所有在押的国民党战犯。随后的3月24日,国家领导人在北京饭店举行了盛大的接见仪式,庆祝第七批特赦人员的释放。作为黄埔军校的资深校友,李仙洲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许多前来的人都向他表示敬意,祝福他健康长寿。

在活动中,他的老友黄维开玩笑说:“哎哟,这是谁呀!李老头子怎么还这么精神呢!”李仙洲笑着回应:“我才81岁,还早着呢!”

1984年,逢黄埔军校成立60周年纪念日,已是90岁高龄的李仙洲特地赶往北京,参加了庆祝活动。他面带红光,精力充沛,与每一位遇见的人都热情打招呼,并感慨道:“真像过节一样!90岁了,没想到还能有这样的一天!”

九年前曾与他相见欢的老友再次见到他,调侃道:“谁也比不上你老头子这么能活啊!当年考黄埔时,你就比大家大一大截,现在人家多半已经不在了,你还活蹦乱跳的。”李仙洲哈哈大笑,回应道:“活着真好,谁不想好好活着呢!”他的乐观和豁达,或许就是他长寿的秘诀。

在这次聚会上,李仙洲被选为新成立的“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理事,后来还担任了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名誉会长,这对他而言不仅是一份荣誉,也是对他一生军旅和政治贡献的认可。

关于李仙洲,他在电影《南征北战》中的形象为人们熟知。在电影中,那位大喊“看在党国的分上,拉兄弟一把”的李军长,正是基于莱芜战役中的李仙洲原型塑造的。尽管有人好奇这位电影中的李军长是否为他本人,李仙洲坦言虽有戏剧化,但基本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只是电影中的场面比实际上更为激烈。

每年的2月24日,李仙洲都会回到莱芜张家洼,这是他被俘的日期。尽管他多次重访,每次站在那片改变了模样的旧战场,心中总是涌现出复杂的情感。昔日的战场已变成了工业重镇,那些建立在战争废墟之上的冶金企业标志着新莱芜的崛起,而那座刻在他心中的老莱芜城已不复存在。

莱芜战役改变了蒋军的战略布局,还迫使蒋介石调整全局战略,专注于山东和陕北的军事行动。此后蒋介石指派顾祝同统帅徐州的陆军总司令部,指挥45万大军对解放区发起全新的进攻,企图一举夺取莱芜、新泰和蒙阴。同时,为了切断解放军的退路,蒋介石下令炸开郑州花园口的黄河大堤,使黄河恢复故道,将华野大军推向绝路。

1988年10月22日,李仙洲在济南安详去世,享年94岁。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战乱到和平的转变,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教育的力量。他是一位军人和战争英雄,更是教育者和思想改革者。从军旅生涯到教育事业,再到改造期间的自我反思,李仙洲的一生塑造了无数青年的命运,影响深远。

0 阅读:4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