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后期宇文氏掌权后经过改革以弱胜强统一北方

史海撷英 2024-10-31 20:46:55

北朝历史上,宇文泰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性人物。从中大通六年(534年)接棒主持关中鲜卑军团算起,宇文泰经营了26年,然后把职位交给了侄子宇文护。宇文护掌权16年,被宇文邕所杀。周武帝宇文邕在主政的6年中,成功地灭亡了北齐,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在宇文家族统治西魏北周的46年历史中,宇文泰、宇文护、宇文邕是三个最关键的人物,不愧为“三杰”。宇文泰与周武帝的功业没有争议,比较有争议的是宇文护。西魏北周政治改革,上承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未竟事业,下启隋唐大一统朝代的兴盛,具有重要意义。

宇文家族在武川豪族中的位置

北朝后期的几位风云人物,比如高欢、宇文泰、侯景,都是出身平民或者基层军主(如贺拔胜、贺拔岳),也许他们很雄豪,但绝对是草根人物。鲜卑族的头面人物、拓跋贵族都到洛阳做官去了。宇文泰出身于鲜卑宇文部落。早在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初年,其家族就迁徙到了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到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已历四世,并未有官爵。宇文肱娶乐浪(今属朝鲜)女子王氏为妻,生有四个儿子,宇文泰排行第四。宇文泰追随父亲参与六镇起兵时,年仅18岁。十年后,他接棒贺拔岳,统领关中的鲜卑军团,这成为他辉煌事业的重要转折点。宇文泰能够在走出来的武川豪杰中脱颖而出,被推上领袖的宝座,有家族原因,也有个人因素。

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与贺拔胜的父亲贺拔度拔,是六镇之乱中武川镇的两个头面人物。贺拔度拔的父亲贺拔尔头起初以良家子徙镇武川,以功封龙城男爵,贺拔度拔袭父爵龙城男爵,并为军主。就此点而论,宇文肱要略低一筹,只能算武川镇的豪民。

破六韩拔陵最早在沃野镇发难,并派遣鲜卑人卫可孤攻打武川镇和怀朔镇。此时贺拔父子是给洛阳朝廷出力的。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年)十月,贺拔度拔父子与宇文肱父子合作,“纠合乡里豪杰,共袭卫可孤,杀之”。度拔不久战死,宇文家族与贺拔家族就发生了分化。贺拔胜、贺拔岳兄弟投奔了北魏广阳王元渊,归附了尔朱荣。而宇文肱则随流民安置在了河北,并且卷入了河北流民起兵。贺拔兄弟留在了北魏的“体制”内,宇文肱父子则留在了“体制”外。

尔朱荣

普通七年(526年)初,宇文肱与次子宇文连在攻打定州时战死。葛荣统领了这些流民部众,宇文泰的三哥宇文洛生被封为“渔阳王”,统领家族部众。尔朱荣击败葛荣,对于原来的部落军队当有整顿,杀死了号称“洛生王”的宇文洛生,估计是因为六镇兵归降北魏后时有反抗。《北齐书・神武纪上》记云:“葛荣众流入并、肆者二十余万,为契胡陵暴,皆不聊生。大小二十六反,诛夷者半。”契胡就是尔朱荣所统领的直属部落兵。宇文洛生当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尔朱荣杀害的。但其弟宇文泰受到尔朱荣器重,被任命为统军。对于部落兵的归降,一打一拉,是惯用的手法。

贺拔胜、贺拔岳比较早就归附了尔朱荣,并且得到信任和重视,在军中的职位也比较高。贺拔兄弟也就成为武川镇出来的豪杰中的头面人物。中大通二年(530年),尔朱荣派遣贺拔岳到关中镇压称帝的万俟丑奴。贺拔岳提出派尔朱家族的人为统帅,这样功成不至于因嫉妒肇祸,有过亦有人在头上顶着。于是,尔朱荣派尔朱天光为统帅、贺拔岳为副,出兵关中,宇文泰以步兵校尉同行。就在此时,北魏朝廷发生重大变故,尔朱荣被孝庄帝元子攸所杀,高欢乘机而起。及至尔朱天光平定关中万俟丑奴之乱,便匆忙东行对付高欢。贺拔岳等留守在关中。

中大通四年(532年),高欢扫除尔朱家族的势力,拥立孝武帝元修,自己掌握北魏中央权力。在关中的贺拔岳和在荆州的贺拔胜兄弟,被魏孝武帝当成可以倚赖以抗衡高欢的力量。中大通六年(534年),高欢招抚贺拔岳不成,乃用反间计,唆使同样在关中的侯莫陈悦诱杀了贺拔岳。三四年间,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事变,造成诸多权力真空,为宇文泰从普通军官中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

贺拔岳死后,谁统领其在关中留下的兵众? 同样出身武川镇的贺拔岳部将李虎(唐高祖李渊祖父)立即想到了远在荆州的贺拔胜,就亲自前往迎接。丞相高欢也派出侯景前往统领其众。贺拔岳的部下则推举年长的寇洛出来主持军务。寇洛以能力不足极力推辞。同样出身武川的豪帅赵贵,主张迎请比寇洛年轻20岁的宇文泰前来主持军务,获得了大家的赞同。

赵贵与寇洛的祖辈都是以良家子出镇武川,因此两人在军中颇有影响。但是,宇文泰之所以被推举出来,大约还有三点原因。第一,宇文家族在武川镇将中,本来就是与贺拔家族相若的势力。远在荆州的贺拔胜不打算前来接管弟弟贺拔岳的部众,只是派独孤信前来了解军情,那么大家自然想到从宇文家族推举人选。第二,在北魏孝武帝与权臣高欢的勾心斗角中,宇文泰曾经为贺拔岳谋划对待北魏朝廷的对策,颇有政治头脑。他还曾以出使的名义,冒险去晋阳探访过高欢,回来后提出要防范高欢,同时向魏孝文帝表达忠诚的对策。对于关中地区的经营,宇文泰有很周密而具体的建议。贺拔岳很倚重宇文泰,视为心腹,机密大事都与之商讨。第三,最初在原州(今宁夏固原)任上,宇文泰就表现出色,得到军民拥戴;后来贺拔岳又派他出任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刺史,就是考虑到夏州是靠近边陲的重镇,需要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去镇守。夏州在军事上具有一定独立性,距离平凉(今属甘肃省)的贺拔岳军驻地比较近。

宇文泰

总之,贺拔岳死后,贺拔胜并不想立即回关中,推举宇文泰出山,统领这支进入关中的军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一年,宇文泰28岁。

宇文泰是如何立足的?

宇文泰统领贺拔岳军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击败并杀死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报仇,如此方能巩固他在关中的地位。同时这也是他武力兼并侯莫陈悦最好的理由,是他统一关中割据势力的第一步。其次,成功地拉拢孝武帝入关,从而取得了割据关中的政治合法性。早在贺拔岳领兵时期,宇文泰就曾奉命“诣阙请事,密陈其状”。现在他主持关中军务,给了孝武帝一个希望,就是以为他比高欢更忠诚可靠。

夏州长史于谨对宇文泰说:“明公据关中险固之地,将士骁勇,土地膏腴。今天子在洛,迫于群凶,若陈明公之恳诚,算时事之利害,请都关右,挟天子以令诸侯,奉王命以讨叛乱,此桓、文之业,千载一时也!”史称“泰善之”。可见,迎北魏皇帝西行,是关中将士的共识。宇文泰此时的政治态度非常坚定,当高欢也向他伸出橄榄枝的时候,他却把高欢的善意作为向孝武帝表忠心的投名状。而孝武帝既然与宇文泰有过接触,自然会有所期待。

宇文泰执掌关中大约半年之后,北魏孝武帝与高欢决裂,被迫西迁,宇文泰终于实现了他的战略意图。魏孝武帝对前来迎驾的宇文泰说:“‘公之忠节,著于遐迩。朕以不德,负乘致寇,今日相见,深用厚颜。方以社稷委公,公其勉之!’将士皆呼万岁。遂入长安,以雍州廨舍为宫,大赦。”孝武帝说“深用厚颜”乃是大实话,因为他当初也只是想利用宇文泰遏制高欢,并不想到宇文泰这里寄人篱下。

现在,宇文泰成了正统,雍州成了帝都。孝武帝以宇文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军国之政,咸取决焉。”孝武帝还兑现了此前的承诺,诏宇文泰尚皇妹冯翊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孝武帝随后被宇文泰所杀,换上了与他更为配合的魏文帝元宝炬。元宝炬与孝武帝元修同为孝文帝之孙,而且还比后者年长三岁。元修的错误在于,可以利用宇文泰牵制高欢,但以为宇文泰比高欢更忠诚于王室,则是典型的“政治幼稚病”。

高欢

政治上获得正统地位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在军事上顶住东魏高欢的征讨,高欢也拥立孝文帝曾孙、年方11岁的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

大同三年(537年)初的潼关之战,东魏的前锋主帅窦泰被宇文泰击败自杀。同年十月。高欢亲率20万大军,渡过黄河、洛水,直逼长安,要报潼关失败之仇。宇文泰乘高欢大军尚未完全集结之际,渡过渭水,在沙苑以东渭曲地区背水而阵,同时派赵贵、李弼埋伏在两侧。待东魏军队进入伏击圈,宇文泰发起猛烈进攻,赵贵、李弼的伏军乘势而起。由于渭曲地区芦苇丛生、土地泥泞,不利于东魏大规模骑兵展开行动,结果东魏军被切成两段,伤亡惨重。高欢损失军队8万,而且还失去了三荆、洛阳、河东等地。此后双方还有多次互有胜负的战争,但这次沙苑之战保住了新成立的西魏政权,宇文泰总算在关中站住了脚跟。

宇文泰能够在战场上遏制实力数倍于己的东魏进攻,重要原因之一是宇文泰进行了成功的军事变革——建立府兵制。同时,宇文泰还进行了一场政治变革,即启用苏绰进行变法。无论是军事改革还是政治改革,要聚焦的问题就是解决胡汉矛盾问题、中央集权体制问题,以及政治清明、惩治贪腐问题。

先说军事改革。宇文泰的军队大约有三种成分:武川镇走出来的镇民或镇兵,其他各胡人部族的部落兵,关陇地区汉族豪强的乡兵部曲。如何将他们统合为一支听命于中央的特别能战斗的军队,胡汉融合与组织体制建设都不容回避。

宇文泰的府兵制模仿鲜卑八部,设立八柱国,柱国大将军是宇文泰、元欣以及独孤信、赵贵、李虎、李弼、侯莫陈崇、于谨等八人,军士隶属于八柱国下。又说,实际统领军队的是六大柱国,宇文泰本人及宗室元欣是不亲自带兵的,这样实际带兵的六柱国,又相当于《周礼》中天子六军之数。每个柱国统领二大将军,共十二大将军。与府兵制建立的同时,宇文泰完全恢复了鲜卑姓氏,皇室元氏复姓拓跋氏,其他孝文帝时期九十九姓改为单姓的,皆复其旧。“魏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灭绝。泰乃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姓,次者为九十九姓,所将士卒亦改从其姓。”比如,赵贵家族改乙弗氏,李虎家族改大野氏,李弼家族改徒何氏,杨忠家族改普六茹氏,杨忠的儿子杨坚就被称作普六茹坚。显然这种做法,表面上是满足了鲜卑部族对于孝文帝改革的反感情绪,这种情绪也是六镇反叛的原因。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人为制造的部落组织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独立性,反而因为这种整齐划一的安排,强化了其作为中央禁军的特点,即所谓“泰任总百揆,督中外诸军”。十二军都是听命于相府的,这绝对不是鲜卑原来的部落兵性质。

宇文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改革(府兵制与恢复鲜卑姓氏)的年代——承圣三年(554年),距离宇文泰割据关陇已经过去20年。当年贺拔岳带到关中的鲜卑部众并不多,北魏时代,在关中地区的胡人以氐羌为主,汉人的乡兵更是在数量上有巨大优势。因此,宇文泰的府兵制改革,名义上是恢复鲜卑八部大人制度,实际上是挂羊头卖狗肉,建立一支属于中央的天子六军,目的是改变军队系统的散乱状况。后来广泛招募汉人乡兵入军,实际上改变了鲜卑部落军制的传统。之所以改为鲜卑姓氏,目的是强化鲜卑人在以汉人为主体的军队中的突出地位。这是不能不看到的。

军事改革的成功不可能离开政治改革。早在西魏立国之初,宇文泰就启用汉族士人苏绰设计改革方案,最早施行的“二十四条新制”,包括文书程式、记账户籍之法。其后,宇文泰提出进一步改革要求,除了大力减省官员、开展屯田外,苏绰还根据宇文泰强国富民的总体目标,梳理出六条改革总纲要,即所谓六条诏书:“一曰清心,二曰敦教化,三曰尽地利,四曰擢贤良,五曰恤狱讼,六曰均赋役。”

这六条包括整顿吏治、发展生产、擢用贤良(破除门阀制度)、刑法公正、赋役均平等内容,受到宇文泰的高度重视,自己置诸座右,还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贯彻落实,凡牧守令长有不通“六条”及新财会制度的,不得居官任职。与高欢在治理官吏贪污时总是和稀泥不同,宇文泰对于苏绰的肃贪工作批示说:“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苏绰与宇文泰谈改革,用的可不全是儒家,而是申韩之术。

宇文泰在西魏的这些改革,在宇文护主政时期得到了进一贯彻和推进。

宇文护统治时期

太平元年(556年)十月初四,宇文泰病死在泾州云阳,临死前招来宇文护说:“吾诸子皆幼,外寇方强,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努力以成吾志。”此时,世子宇文觉15岁,或许可以说年幼不谙世事,但若说“诸子皆幼”则不尽然,因为长子宇文毓已经23岁,不可以谓之幼。拓跋珪当年建立北魏,也只有15岁。为什么宇文泰不把家族事业交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交给宇文护呢?

原因在于,此时在位的北齐文宣帝高洋是一个强劲的对手。宇文泰曾赞叹高洋带兵说:“高欢不死矣。”请宇文护出山,关键是“外寇方强”。宇文泰看中的是宇文护的政治和军事经验。宇文护只比宇文泰小6岁,他早年的经历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宇文护19岁就帮助宇文泰料理家政,“内外不严而肃”,宇文泰认为这个青年才俊的志向气度像他。第二,宇文泰出任夏州刺史时,宇文护被留在贺拔岳身边。这不仅体现了宇文泰对他的信任,而且最后宇文泰能够被总部的主将推荐出来主持军务,宇文护的表现应当有所助益。第三,宇文护是靠自己的战功升迁上来的。他曾经因为战争失利被免除过职务,也曾经因为在与于谨合作灭掉江陵的梁政权过程中的卓越军功而被封赏。但是,宇文护一直是低调的。

宇文护

“中山公护,名位素卑,虽为泰所属,而群公各图执政,莫肯服从。”这句话告诉人们,宇文护平素十分低调,宇文泰虽然很属意于他,并没有为他接任做足够的铺垫;而同朝与宇文泰“等夷”的老将们,蠢蠢欲动,“群公各图执政”。难道又一次出现换将的局面不成?就像当初贺拔岳死,换上宇文泰。这种局面,难道宇文泰会完全没有知觉?应该说,宇文泰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足以当大任,所以才请宇文护来维持局面的。

《资治通鉴》再现了当时的场面:“护问计于大司寇于谨,谨曰:‘谨早蒙先公非常之知,恩深骨肉,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若对众定策,公必不得让。’明日,群公会议,谨曰:‘昔帝室倾危,非安定公无复今日。今公一旦违世,嗣子虽幼,中山公亲其兄子,兼受顾托,军国之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护曰:‘此乃家事,护虽庸昧,何敢有辞。’谨素与泰等夷,护常拜之,至是,谨起而言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皆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再拜,于是众议始定。护纲纪内外,抚循文武,人心遂安。”

宇文护先用问计请教的方式,说服了曾与自己共同打过仗的老臣于谨出面。于谨的话最值得回味。于谨在夏州的时候,是宇文泰的幕僚长,他首先表彰宇文泰的功德:“昔帝室倾危,非安定公无复今日。” 强调这一点是为了排除“群公各图执政”的选项。然后再说,宇文护接受宇文泰的顾托,具有继任掌握军国大政的合法性。宇文护也很会说话,说由他出来主政,这是家事,不敢推脱,等于是把继续由宇文泰家族来掌控军国大政作为理所当然的前提确定下来,同时是对“群公各图执政”的公开否定。接着,于谨带头做出表态:“公若统理军国,谨等皆有所依。”其他人也被迫做出“再拜”的拥护姿态。结果怎么样呢?宇文护“纲纪内外,抚循文武,人心遂安”,顺利度过了权力交接的危机。

次年,宇文护废掉了魏恭帝,立宇文泰世子宇文觉继位。大臣赵贵有除掉宇文护的意图,独孤信则表现得骑墙,周帝宇文觉本人以及其身边的亲信李植(其父李远当初力主立宇文觉而不是宇文毓为世子)等都想杀害宇文护。因此宇文护在杀害赵贵等人后,接连废黜和杀害宇文觉、宇文毓两个皇帝(加上魏恭帝拓跋廓就是三个了),乃是事出有因。

宇文泰许多重大改革举措是他去世前不久提出的。如府兵制和姓氏改革是他去世前两年即承圣三年(554年)提出的;又如,太平元年(556年)初宇文泰按照周礼六官设立中央官制:“魏初建六官,以宇文泰为太师、大冢宰,柱国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莫陈崇为大司空。自余百官,皆仿《周礼》。”这个名单中,与八柱国相比,只有元欣、李虎不在,当因二人去世。几个月后,宇文泰也去世了。宇文泰的许多重大政策的落地和推行,都是在宇文护时期完成的。

南北朝形势图

那么,在宇文护擅权下的北周整体政局发展如何呢?事实证明,与宇文泰临终前担忧“外寇方强”不同,经过宇文护长达16年的经营,北周与北齐的势力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反转。过去在高洋时期,是北周冬季凿冰以防止北齐趁冰封时节进攻,如今反过来是北齐凿冰,防止北周偷袭。如果说宇文泰的主要功绩是奠定了西魏的地位;那么,宇文护的功绩则主要是巩固了北周的统治。宇文护死后四年多时间,周武帝就完成灭齐大业,不可忽略的是宇文护时期打下的基础。

宇文邕的未竟事业

天嘉元年(560年),周武帝宇文邕继位,时年18岁,史称其“沉毅有谋”。宇文护依然掌握着军政大权。如果说当初宇文泰去世时,需要宇文护出来稳定局面,现在他逐渐成了绊脚石,掌权时间长了,难免还会野心膨胀,甚至萌生不轨之心。周武帝接受前面两位哥哥的教训,对于宇文护的专权装聋作哑,“深自晦匿,无所关预,人不测其浅深”。经过周密策划,太建四年(572年)春天,宇文邕在密室里用玉珽击倒宇文护,从而杀之,并没有引起骚动,就是因为朝野上下都认为,周武帝已经登基12年,现年30岁,年届70的宇文护确实该交班了。

周武帝亲政后,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革,首先是大力扩充汉族加入府兵,灭齐前夕,府兵人数已经达到20万人,不仅加强了军事力量,也有利于消弭胡汉矛盾。其次,是通过限制和整顿佛教、道教,铲除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毒瘤,从而增强了国家的财政力量。此外,周武帝继承乃父的政策,提倡儒教,重视《周礼》。甚至北齐亡国之时,博通《五经》的北齐学者熊安生就预见周武帝会来邺城家中拜访,因为他知道周武帝“重道尊儒”。

从太建七年(575年)开始,周武帝就连年攻伐北齐。当时北齐国君高纬,即位时年仅10岁,到太上皇高湛驾崩时也只有14岁。高湛父子都是高欢取得东魏执政权之后出生的,无法与高欢前面两个在患难中出生的儿子高澄、高洋相比。在母后胡太后执政和后来高纬亲政期间,任人唯亲,朝野解体。经过两年多的战争,太建九年(577年)正月,周武帝统帅的大军攻入北齐都城邺城,北齐灭亡。黄河流域终于在分裂将近半个世纪之后,再次统一。此时南方的陈朝,基宇狭小,完全不具备与北方争雄的能力,距离全国的统一只有一步之遥。

阅读北朝历史,给人强烈的一个印象是,无论是北魏拓跋氏政权,还是东魏北齐高氏政权、西魏北周宇文氏政权,帝王(包括开国者)中,只有高欢(52岁)、宇文泰(50岁)活到了半百的年纪(均为虚岁),其余大多在二三十岁死亡。拓跋珪(39岁)、拓跋焘(45岁)被杀身亡,已经是比较长寿的了。为什么北朝的帝王都短寿夭亡?除了政变原因之外,史家多数认为酒色过度,奢靡而亡。

宇文邕

北朝政权虽然在不断地汉化过程中,但是,太子的培养、保傅的约束、大臣的规谏,基本上不能改变这些从草原走向中原的帝王的行为方式。游牧民族的野性没有了,中原文化的精华还没有学会,无上的权力和无边的享乐腐蚀了他们的灵魂和身体。相反,奠基开国的英雄们多数寿命比较长,他们生命力的强大是与其建功立业的成就相一致的。遗憾的是,也有一些伟大的帝王,比如魏孝文帝(33岁)、北周武帝(36岁),却在大好年华,事业未就,中途崩殂,令人惋惜。周武帝节俭自律,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宝之饰,禁雕文刻镂、锦绣纂组,史称“后宫嫔御,不过十余人”。

太建十年(578年)六月初一,年仅 36 岁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突然重病,从前线回到长安,当天就在病榻上撒手人寰。七天前,他还雄心勃勃地统帅大军讨伐突厥,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平定江南。两个月前他宣布改元宣政,就是期待在北方统一之后,有一番更大的作为。现在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距离北齐高纬押解到长安仅仅一年零三个月。

西魏北周在宇文家族两代三人的经营下,已经为全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还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人。

1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