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琼:《戏剧、文学与性别的现代阐释》

古代小说研究 2025-02-07 07:42:47

《戏剧、文学与性别的现代阐释》,苏琼著,学苑出版社2024年10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以新中国70年来优秀的女作家、女编剧、女导演(冰心、赵清阁、苏雪林、白薇、李曼瑰、徐棻等)的较为有影响的作品,以及男性作家书写的女性题材作品(欧阳予倩《潘金莲》、魏明伦《潘金莲》等)为范本,借助性别理论、女性主义戏剧理论,进行文本分析。通过考察70年来文艺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探讨此阶段女性解放、女性意识和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试图构建新中国70年女性戏剧史。

目  录

白日梦与智慧:中国现代女性喜剧论

一、自恋与复仇

二、思想的女性

性别表演视角下的舞台剧照解析

一、出走,作为一种姿态

二、扮装,作为一种方法

走出“围城”:九十年代史剧形式的革新与史剧观念的演变

一、两类史剧

二、历史之“城”

异性书写的历史

——《潘金莲》:从欧阳予倩到魏明伦

一、潘金莲:不尽的言说

二、两部颠覆性写作的文本

三、女性:一种历史力量

海的显意与隐喻:换个角度论冰心

一、海的显意

二、海的隐喻之一

三、海的隐喻之二

四、爱海之后

一个寓言式文本:《过客》

一、形式之轻与承受之重

二、由“寓言”而“预言”

苏珊·桑塔格剧作《床上的爱丽斯》剖析

——基于还原法之文本细读

一、躲在窝里的小兔子

二、疯狂的女人茶会

三、行走的爱丽斯

川剧中的“她人”场景:解读徐棻

一、戏剧之性别属性

二、香木徐棻与川剧

三、“她人”场景

悖离·逃离·回归——苏雪林20年代作品论

一、母女爱:女性谱系的核心纽带

二、圣处女:“乞援”与“逃离”

三、爱情决斗场上

四、悖离:难舍旧“家”

白薇:“打出幽灵塔”的女性先锋

一、双我:爱、美、青春与艺术

二、叛逆:女性的三重革命

三、悲剧:奋斗着的受难者

抗战时期的俄狄浦斯情结:赵清阁剧作论

一、女性的自我想像

二、增进幸福的力量

跨语境中的台湾女戏剧家李曼瑰

一、钟情于历史剧

二、领航台湾剧运

性别、历史的戏剧表述

一、创造历史的主动型女性

二、性别因素影响下的秋瑾

三、阐释、解构历史的权力

性别的间离过程:“十七年”女性戏剧研究

一、“回家”的隐喻

二、“翻身”的寓言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研究在20世纪的中国

一、五个阶段

二、数次“讨论”

三、五位方家

东南亚华文戏剧:别样的意义

一、社会筹款

二、爱国救亡

三、社会教育

四、华文华语

追寻英美理念的自由主义文学

一、自由主义文学的文化背景

二、文学革命的先锋——胡适

三、学衡派

四、新月派

他的温情与激情:现代戏剧教育家董健先生

一、文格与人格和谐统一

二、现代的核心思想

三、创新与激情

四、女性与温情

五、知识分子感动中国

序  言

2018年夏天,在美国访学的苏琼教授给师大文学院主办的《细读》提供了一篇解析苏珊·桑塔格剧作《床上的爱丽斯》的稿子,声称“文章是专门为母系写的,向孙绍振老师的文本细读方法致敬”。

《细读》

在发给我的信息里,她再次表达了毕业多年仍旧贩卖大学老师所授方法论的“感激”与“惭愧”之意。

上个世纪90年代,她在师大中文系读本科时,听我主讲大班课程《文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跟另外一位女学生组成了“小小班”,来家中开小灶。我那时的授课内容应该跟《文学创作论》和《美的结构》相关。

这一阶段,师生之间有过细读《水浒传》之后的讨论,她不甚赞同当时占据主流的关于小说主题的概括,更无法认同杀人跟砍瓜切菜似的“英雄”,于是借助李贽的点评本跟我辩论,颇有些富于批判精神的李贽身上的那股勇气与骨气。

继师大求学阶段之后,2019年6月以来,她因工作需要跟我的交往再次频繁。往来于厦门、福州两地,每次见面,她必谈从我的课堂上学到的文本细读与批评方法对其影响之大之深远。也会谈及我教过的幽默方法论,笑倒于当年在课堂上提及的小女作文中能夹死苍蝇的深刻皱纹,又感叹运用于现实生活效果不佳。

从一个资深教师角度看,苏琼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勤奋努力,求知欲强,领悟力佳,有一份难能可贵的化繁为简的机敏聪慧与一双擅长发现美善的眼睛,恰如她的博士导师董健先生评价的“有灵性”。

《跨语境中的女性戏剧》

当年,挂在家中客厅里的一幅貌似平常的画作,唯她见了心生欢喜,独具慧眼地道出它精妙生动的点睛之笔,一朵开在角落里石头边上的生命力顽强的小黄花。

这几年,我们都饱受改变世态人心的疫情及其后遗症之苦。亲见亲历自信开朗欢喜如她,学术视野与人生格局日益精进、不断开拓,乐意为她追求的终生成长助一臂之力。

通观此书,理论思辨与文本分析融通,在典型的学术文字里,能读出鲜明的主体色彩与丰沛的情感,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等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运用得娴熟自如且无斧凿痕迹。祝贺胆识才华过人的她又一次打破专业壁垒,成功地完成跨学科转型,从此多了一个文艺美学领域可供驰骋。

特此推荐。是为序。

孙绍振

2024年5月

《图说中国戏剧艺术》

自  序

生活,具体而微;学术,亦如是。学术与生活交织成网之际,也是夜空下独自体味心灵孤寂与思考痛苦之时。所幸,有作为精神慰藉的艺术存在,灵魂得以借此超拔,双脚依然能踩在真实的大地之上。

本书为作者不能坦然面对突如其来的被动的职业变故,在徘徊转型期对既往学术生涯的一个称不上心甘情愿的回溯整理。夜半抚今追昔,慨叹人生如寄,半世逆旅,恍然若梦,甜也罢、苦也罢,似被前缘误,半点不由人。然,繁会之音,生于绝弦。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设若书中或有思想的火花闪烁之处,那它成就于青壮年期自由不羁一往无前的开拓激情与满怀热望;在不断进取的学术探索中,个人对戏剧艺术和文学历史的多样性潜在文本的现代阐释;身为女性,在拥有完整性别身份的人生旅途中,对两性差异,对生活与文艺的情感体验与学术顿悟。

一组两篇,共计九章。它们跟文学作品的创作一样,体现作者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足以自洽的严密逻辑,多元而宽容的立场,那些闪耀思想火花的见解与得意之笔,至今仍津津乐道,年年说个不休。虽不完美,敝帚自珍。

第一篇从女性立场与视角出发,呈现了一个完整思辨过程的学术论文,是在南京大学文学院读博时完成的《异性书写的历史》。

此文的写作动机来自跟一位男博士在南苑西八舍楼下亭子里的晚饭后闲谈。我诧异于历史上与文学作品中那么多杰出女性和良家妇女无人抒写,倒是坏女人的故事与形象从古至今演个不休成了经典永流传。

《柳如是别传》

论辩与个人思考得出的结论,写在论文第一段。那位语言学专业的男博士,则发表了一篇谈陈寅恪的“恪”字正确读音的文章。写到这里,大致可以推断当年的讨论话题源于我的本科毕业论文《诗如其人:柳如是》,这篇论文的素材来自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之所以谈到本科毕业论文,想必是我谈起了硕士毕业论文。这篇写当代历史剧三次思潮的论文,潦草地完成于备考博士阶段。

考试结束回到福州后,我那被南京天气折磨得够呛的病体已无力修缮它,于是对硕导倪宗武先生耍赖,实事求是地说:它算得上一篇良好的论文,我就得一次良好啦。

意外惊喜来自三位答辩委员:主席厦门大学中文系的庄钟庆教授,本、研课程我都曾认真听过且对我有教诲之恩的李万钧教授,我的另一位学业指导庄浩然教授,他们给出的答辩成绩均为优秀。开心到起飞的毕业快乐呀!

第二次面见博士导师董健先生,我把硕士毕业论文呈给他。又一次面谈时,见到了他在论文末页空白处手动批复的二十一条。他板着脸,口头挑了一通毛病,把论文贬至一无是处,还顺道挑剔指导我的三位戏剧老师主编的三卷本《中国古今戏剧史》。一点儿也不讲究润物细无声,我被他的教学风格震惊到无语。

《中国古今戏剧史》

编辑此书时,手头放着十年前出版的《启蒙、文学与戏剧》,该书的作者介绍栏选用了董健先生手执木棍的刚猛威严之照。真形象呀。这就是他。

博士毕业那年正月初一,我早晨打电话给他拜年,导师却在电话那头厉声喝道“不好好写论文就一棍子打死你”。我吓得大年初二就开工,毕业之后就到厦大工作了。

无论彼时,还是此刻,我都没有吐槽博士导师“父权思想”“家长作风”“红衣大主教”的念头。我强烈感受到的是一颗坦诚的望生成龙的教者之心。事后证明,我的感觉准确。

没有写结语部分,貌似不符合论文规范的博士毕业论文《“她人”场景:现代女性戏剧论》,十分轻易地通过了导师的审核,还得到了“吾道南矣”的送别之语。

毕业前夕,我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打出幽灵塔”——五四女性文学研究》(合作)已正式出版并敬赠导师一册了,第一作者就是接受《异性书写的历史》一文的刊物编辑。因文中提到川剧,有了后来与川剧女剧作家徐棻的缘分。

《“打出幽灵塔”——五四女性文学研究》

这篇标识我走上专业道路的学术论文,它的产生过程固然来自个人勤于思考、致力于学的努力,系统与构架却源于本科时期孙绍振教授的文学理论与比较、还原方法论,硕导倪宗武先生制定并监督执行的每周十部剧本的阅读与分析量,博导董健先生的开阔心胸、深邃思想与大格局,它体现了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求真求知氛围良好的大学对青年学子的潜心栽培与学术滋养。

我切实生活在一群有理想有追求有操守的人中间。而西八舍楼下,自己吐糟过的被导师批得体无完肤的硕士毕业论文,也已精修成目录中的《走出“围城”:九十年代史剧形式的革新与史剧观念的演变》。过了千禧年的那个初夏,我申请文学博士学位时,上呈母校的毕业成果清单,相当悦目。

回忆,在生活家看来是年纪大了的一种表现;政治家会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对学者而言,回溯整理个人走过的研究道路,也许是为更上层楼打破学术天花板积蓄力量。停滞虚度两年时光,在乱翻书里回味体会深切反思曾经充满幸福感的幸运的学术之路,脚下的未来之路渐渐明晰。

《戏剧、文学与性别的现代阐释》正文

这似乎不是一个谈理想主义的好时代,人们对处于低层欲望状态的物质的攫取,远远逾越了合理要求,高涨得缺乏理智与节制,严重忽略了需要时间成本与真诚情感投入的高级领域的存在状态。乐观主义者如我,仍然对长着翅膀的希望有所希冀,憧憬建构一个诗意的中国,一个普通人能够恋恋生活的如遥远回忆般温馨的片片场景。

感谢中外师友、同门,同乡、同志,以及我的同学、学生,情谊、情义无价;感谢学界的人文与艺术同仁、厦大中文特别是65级系友,拥有传统文化人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他们,给予的深切关爱与宽容、默默守望与祝福,助平常平凡平庸如我平安度过那令人类中的许多优秀分子崩溃的精神危机,使我不惮于在自我坚守中缓慢前行,饱含热诚地努力,更上层楼。

感谢身边友善的年轻人与长辈特别是江表姑,她用最普通的三句话改变我的一生。父亲信任她,听从了第一句;母亲信任她,执行了第二句;我信任她,毫不犹豫地照做第三句,从此在夫妻争执中无有败绩。

感谢耀眼的朗宝和他的老师们,已经过去的某些时刻,他和文学、戏剧、艺术是我乐意跟这个世界沟通的纽带。

《董健教授纪念集》

感谢人生旅途中偶遇的诸君。你们澄澈的眼神、真诚的笑脸与清越的击掌声,跟那些美丽的场景一起镌刻于心神。这些不期而至的浪漫鼓励,若遇他乡故知的愉悦,时常令我莫名微笑。我愿尽可能地与这无法完美的世界、小俗不雅的世人融合,心平气和地生活。

苏琼

2024年8月1日于龙岩永定和轩

10月17日于厦门三书堂

10月19日于漳州平和

个人简介

苏琼,南京大学博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戏剧系访问学者,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福建省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戏剧艺术、中国现代文论、女性戏剧研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

在《戏剧艺术》《戏剧》《南京大学学报》《俄罗斯文艺》《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代表著作《跨语境中的女性戏剧》、《图说中国戏剧艺术》,著作、论文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负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元视野中的新中国70年女性戏剧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跨语境中的女性戏剧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女性文学大系》及女性文学史研究”之子课题“《中国女性文学大系•戏剧卷》编选与研究”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