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晚间,德云社班主郭德纲在直播中首次披露了筹备多时的重磅项目《九龙出海》。
这档被业内称为"德云社史上最强阵容"的综艺节目,将以九支专业演出队为核心,通过师徒联动、竞技展演的形式,开启传统曲艺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所有队长必须到岗,龙字科全员参与,这是德云社未来十年的战略布局",郭德纲在直播中掷地有声的表态,为这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曲艺革新按下了启动键。
《九龙出海》的横空出世,标志着德云社在人才培养体系上的重大变革。
节目采用"1+2+3"模式:1位队长带教2名龙字科学员,经过3个月贴身指导后同台竞演。
这种打破传统科班师徒制的创新机制,实则暗含曲艺行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崛起,年轻观众审美取向多元化,传统剧场演出面临流量分流危机。
德云社此次将九支成熟演出队整体纳入综艺体系,既是对市场变化的积极回应,也是对行业生态的主动重构。
从节目设置细节可见端倪:每位队长需在三个月内完成"剧场实训+户外挑战+舞台竞演"的立体化教学。
这种设计巧妙融合了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综艺元素,例如张鹤伦团队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进行的即兴创作特训,孟鹤堂组别在苏州园林展开的曲艺场景化教学,都展现出传统艺术嫁接当代媒介的探索精神。
"我们要让观众看到,相声不止于茶馆里的方桌长衫",总策划烧饼在前期筹备会上强调的创作理念,正通过节目形式创新得以具象化。
二、全员集结:队长矩阵的破壁效应此次九位队长集体亮相,创造了德云社建制以来的多个"首次":张云雷继缺席多季团综后首度回归综艺主线,阎鹤祥暂缓环球骑行计划参与录制,栾云平首次以总教习身份统筹教学体系。
这种打破个人发展界限的集体行动,折射出德云社在艺人经纪管理上的战略升级。
据内部人士透露,每位队长需提交详细的带教方案,包含每周20课时的专业训练和10小时的生活纪实,这种高强度的互动模式,既考验着导师团队的综合素养,也为学员提供了全景式成长路径。
节目组在天津德云社搭建的"九宫格"实训基地颇具象征意义:九个独立排演厅通过环形走廊相连,既保持各队教学特色,又创造跨组交流空间。
这种物理空间的设计隐喻着德云社"和而不同"的团队哲学——李鹤东带领的"硬核相声特训营"与曹鹤阳主导的"即兴喜剧工坊"仅一墙之隔,学员可自由观摩不同流派的创作过程。
"我们要打破门户之见,让年轻演员见识相声的千面风华",艺术总监高峰在探班时如是评价这种开放式教学场景。
三、龙腾四海:新生代培养的系统工程龙字科学员的选拔机制彰显着德云社的人才战略纵深。
节目组从3000余名在册学员中筛选出18位"种子选手",考核标准不仅包含基本功底,更增设"传统文化通识测试"和"新媒体创作能力评估"。
这种复合型选拔体系,对应着曲艺演员在新传播环境下的能力矩阵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学员已展现出跨界潜力:跟随张九龄学习的龙字科生王昊辰,其创作的"戏曲混搭脱口秀"短视频在抖音获得百万点赞;师从孔云龙的李慕白,则将AI技术融入传统贯口训练,开发出智能陪练程序。
节目设置的"双赛道考核"机制颇具匠心:除常规的舞台竞演评分外,增设"新媒体影响力指数",学员在抖音、微博等平台的传播效果将按比例计入总成绩。
这种评价体系的创新,本质上是传统艺术院校培养模式与互联网时代市场需求的价值校准。
"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扛票房、懂流量、会创新的复合型演员",郭德纲在直播中反复强调的这句话,揭示了德云社人才战略的底层逻辑。
四、行业共振:曲艺生态的范式重构《九龙出海》的推出,正在引发曲艺行业的链式反应。
中国曲协已将其纳入"传统艺术创新工程"重点观察项目,北京戏曲职业学院同步启动"现代曲艺传播"专题研究。
更值得关注的是,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平台纷纷调整Q2综艺排播计划,试图通过"德云效应"激活垂类内容市场。
这种行业共振现象,印证了德云社从表演团体向产业平台转型的成功跨越。
节目尚未开播已显现商业价值的裂变:九支队伍的专属直播频道在抖音同步上线,首日观看总量突破5000万人次;与京东合作推出的"九龙文创礼盒"预售十分钟告罄;天津文旅局借势推出"跟着德云游津门"主题线路。
这种"内容+商业+文旅"的立体化运营模式,为传统曲艺团体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我们要让传统文化成为流量入口,让每个剧场都变成文旅地标",郭德纲在招商会上描绘的愿景,正通过节目生态的构建逐步落地。
站在传统与创新的十字路口,《九龙出海》的启航既是德云社的自我革新,也是整个曲艺行业面对时代命题的集体应答。
当九支队伍带着龙字科新秀踏上津门舞台的那一刻,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十八组师徒的技艺传承,更是一个古老艺术门类在数字时代的破茧重生。
这场关乎行业未来的实验,或许将重新定义传统曲艺在21世纪的生存法则与发展路径。
表现最差的队长也得重新回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