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幻想成为生存的氧气,人就会主动戴上镣铐。"
——作家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的警示,恰是杨丽娟人生轨迹的真实注脚。
2007年3月26日,68岁的杨勤冀在香港天星码头纵身入海,裤兜里装着7页遗书,核心诉求是"刘德华必须见我女儿"。
这位中学教师生前为女儿追星,卖房举债累计11万,甚至准备卖肾筹款。
在兰州老家,杨家父女每天固定收看刘德华影像,杨父说:"家里鸡蛋都让娟娟先吃,追星就该全力以赴。"
父母无底线的物质支持与精神纵容,让孩子模糊了现实边界。
杨丽娟从14岁开始的全职追星生涯,本质是家庭共同构建的幻想温室。
1994-2007年间,杨丽娟6次赴港2次进京,卧室贴满3000张刘德华照片。
最疯狂时连续39小时观看演唱会录像,出现"华仔在梦里呼唤我"的幻听。
她在采访中坚称:"我们注定要相遇,只是时间问题。"
长期单方面情感投射形成病态精神依赖,类似赌徒的"沉没成本效应":投入越多越难清醒。
追星从娱乐行为异化为生存意义,彻底关闭现实认知通道。
如今的杨丽娟在兰州超市做日用品促销员,月薪2000元,照顾着75岁母亲。
面对镜头她说:"如果重来,我不会让父亲买那张香港机票。"
她至今保留着父亲遗书,却撕掉了所有刘德华海报。
她用16年也明白三个真相:①幻想不能替代真实人生,②父母不是实现欲望的工具,③极端执念必然反噬至亲。
她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找个踏实人过日子"。
站在超市货架间的杨丽娟,像极了我们身边某个被时代洪流冲散的亲戚。
她的故事不是猎奇案例,而是给所有追星族、鸡娃家长、幻想主义者的现实标本。
当一个人把全部人生押注在虚妄执念上,注定要赔上两代人的血肉筹码。
正如她在忏悔视频里说的:"别学我,真的会家破人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