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头铁”发达国家,唯一没被美驻军,绞尽脑汁,几十年进不去

南斋孤风中 2024-11-13 21:05:45

1945年,硝烟散去,全球格局重新洗牌。

美国无疑抓到了最好的牌。

欧洲满目疮痍,各国工厂被炸成废墟。

而美国本土却纹丝未损,工厂开足马力,黄金储备占世界总量的75%。

其他国家,都带伤参赛,只有美国是全盛状态。

美国工厂源源不断地向欧洲输出商品,美元成了世界货币老大。

好莱坞电影席卷全球,可口可乐成了年轻人的时尚......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成为全世界争相效仿的榜样。

但是,这种独领风骚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

苏联迅速崛起。

他们在1949年成功研制原子弹,1957年又抢先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这让美国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于是,美苏两国互不相让,在全球各个维度展开角力:

谁的导弹射程更远;

谁能第一个把人送上月球;

开始了代理人战争,在第三世界国家暗中较劲。

北约与华约对峙,柏林墙将一个城市一分为二。

古巴导弹危机,让世界悬在核战争的边缘。

整个世界,仿佛被一道看不见的“铁幕”分成了两半。

但美国还是不放心,为了遏制苏联,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在各小弟国,部署军事基地和驻军。

美国军事基地

1945年后的十年间,美国在全球建立了超过1200个军事基地,横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仅在日本,就有约130个基地,驻军高达12万人。

在德国,美军数量一度达到30万,建立了350多个军事设施。

以冲绳为例,这个弹丸之地竟容纳了32个美军基地,占据该岛18%的土地。

为什么?

因为冲绳扼守着太平洋咽喉,可以监控从东海到南海的广大海域。

正如美国前国务卿艾奇逊所说:

“控制冲绳,就等于控制了整个西太平洋。”

在欧洲,美军基地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

1948年,柏林危机。

美军通过西德的空军基地,开展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运行动。

11个月内,向西柏林运送了230万吨物资,成功挫败了苏联封锁。

这些基地,就是一颗颗定心丸。

让西欧国家,在面对苏联威胁时倍感安心。

然而,科技进步改变了规则。

苏联在1957年,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美国的军事优势受到了挑战。

到1960年代,随着洲际导弹技术的发展。

一枚导弹就能跨越万里,打击目标。

传统的前沿军事基地的战略价值,大打折扣。

到2020年,美国海外军事基地数量已降至800个左右。

驻军人数,也减少到约20万。

但美国并未就此削弱,而是转向更智能的部署方式。

比如,在波斯湾地区,美军开始采用“弹性驻军”模式,根据需要快速调整军力。

如果说,冷战时期的美军基地,是遍布全球的警察局。

那么今天的美军,更像是配备了高科技装备的特警队——数量更少,但机动性和打击能力更强。

这种转变,正是美国在适应新时代。

再强大的国家,也有“难啃的骨头”

美国在全球战略要地,布下了15个最重要的军事基地。

北约阵营的七个。

德国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是北约在欧洲最大的空军基地。

可容纳5万名美军,被称为“欧洲的五角大楼”。

土耳其,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欧亚的关键点。

因齐利克空军基地,掌控着黑海到地中海的战略通道。

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作为“不沉航母”。

可停放B-52、B-1B等战略轰炸机,打击半径覆盖整个西太平洋。

日本冲绳的嘉手纳空军基地,则是美军在太平洋最大的空军基地。

驻军1.7万人,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堡垒。

中东的三个基地,照出美国在这个动荡地区的战略利益。

巴林的麦纳麦海军基地,停靠着美国第五舰队,监控着波斯湾的重要航道,保护石油运输线的安全。

最特别的是古巴关塔那摩湾基地,建于1903年。

这个面积,仅有117平方公里的基地,年租金竟然只有4085美元。

而古巴从1959年以来,就一直拒绝兑现这些支票,这个细节生动地说明美古关系很微妙。

然而,再强大的帝国也有“难啃的骨头”。

法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1966年,戴高乐将军毅然要求美军撤出法国本土。

这位傲骨铮铮的将军说:

“一个没有自主权的国家,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明智的妥协”

说起法国,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浪漫的艺术之都,却忽略了它作为世界强国的实力。

二战时,法国非常有远见。

1940年,面对德国闪电战,法国在战争爆发仅6周后就投降。

虽然,在当时备受争议。

但却,最大程度保护了国家实力。

与伦敦惨遭轰炸、苏联损失2000万人口形成鲜明对比,法国的主要工业设施和人口得以保存。

如在暴风中低头的芦苇,虽然弯腰却未折断。

这种“明智的妥协”,为法国带来了长远利益:

工业基础基本完整,战后迅速恢复生产;

巴黎等重要城市避免被轰炸,文化遗产得以保存;

人口损失相对较小,约55万人,远低于其他主要参战国。

今天的法国实力不容小觑。

有约300枚核弹头,是世界第三大核武器国家。

现役军人38万,预备役29万,总兵力超过67万。

拉法叶级核潜艇、幻影战机等尖端武器装备。

是欧盟唯一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

军费开支约占GDP的2%,每年达500亿欧元左右。

2011年,利比亚战争中,法国空军仅用几周,就完成3000多架次打击任务。

平时不显山露水,但关键时刻剑光一闪,便知深浅。

法国的军事战略非常有特色,用一个词来形容:

“双栖动物”战略。

什么意思?

既合作又独立。

与保持与北约的紧密联系,又坚持独立自主的核威慑力量。

有时候“示弱“也是一种智慧,而真正的强大懂得韬光养晦,在关键时才亮剑。

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

4.2万吨的庞大平板上停放着33架阵风战机。

这艘除了美国外,欧洲唯一的核动力航母。

提到这一点,不得不说一个有趣的细节:

当美国航母,进入地中海时,往往会遇到戴高乐号的“友好巡航”。

3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负责近海防御。

6艘攻击核潜艇在深海潜行,4艘战略核潜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海上防御体系。

500多架各型战机中,128架阵风和107架幻影战机构成了主要战斗力。

阵风战机,在多次国际军事演习中多次击败美制F-22。

这些战机不是简单的“购买”来的,而是法国自己设计。

陆军更是实力不弱。

上千辆主战坦克、三千多辆装甲车、上千门火炮。

以及500多架直升机,妥妥的一支现代化陆军。

勒克莱尔主战坦克,被认为是世界最先进的坦克之一。

其自动装弹系统和先进火控系统,代表了顶尖技术水平。

不自由,毋宁死!

1959年的法国,戴高乐将军以一个强硬姿态,开始了法国军事独立的“宣言”——首先将地中海舰队从北约撤出。

打响了独立的第一枪。

当时美国想在法国部署导弹和核弹头,戴高乐的回应堪称经典:

“法国的土地,不是用来停放外国武器的。”

随后,200架美军轰炸机,不得不离开法国领土。

1963年,撤出大西洋舰队,1965年拒绝参加北约军演。

每一步都在传递一个明确信息:

法国要走自己的路。

这让人想起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口号:

“不自由,毋宁死!”

1966年2月21日,戴高乐在记者会上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时,现场记者们都惊呆了。

仅仅两周后,他又给美国总统约翰逊写了一封堪称外交史经典的信。

要求所有北约军事力量离开法国。

北约,不得不将总部从巴黎迁到布鲁塞尔。

在随后的一年里,数万名北约军人陆续离开法国,上百个军事基地被关闭。

这是二战后,西方阵营最大规模的军事撤离行动之一。

一旦美军驻扎,会发生什么?

日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1945年的日本,一个曾经的军事强国,战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最具象征性的一幕是:

麦克阿瑟,在东京的办公室里,昂首挺胸地站在低头哈腰的裕仁天皇旁边的那张著名照片。

这一刻,预示着日本主权的沦落。

美军的驻扎,给日本戴上了一个精致的枷锁。

表面上,日本依然维持着独立国家的外表。

实际上,发展处处受限。

第一,军队规模严管。

日本自卫队,这个名字本身就很耐人寻味——他们甚至不能光明正大地称之为军队。

只能使用防守招式,不能反击。

现在的自卫队员额,被限制在25万人以内。

这个数字,对于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格外寒酸。

第二,武器装备重重束缚。

日本的“直升机驱逐舰”出奇地像航母,但就是不能叫航母;

它的自卫舰性能不亚于军舰,但就是不能叫军舰。

特别是在核武器、远程导弹这些战略武器上,日本更是完全被排除在外。

第三,军事行动的管控。

不能建立海外基地,不能主动对外用兵,甚至连“集体自卫权”,都是在2015年才勉强获得。

这也是日本在国际军事上,总是畏首畏尾的原因。

美军基地,在日本就像“国中之国”。

光是冲绳一个岛,就驻扎着约5万美军,占据了该岛20%的土地。

这些基地享有治外法权,日本警察甚至不能随意进入。

一个国家一旦失去军事自主权,就像是被套上了精致的枷锁,表面光鲜,实则处处受限。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这,也许就是法国坚决抵制美军驻扎的深层原因。

6 阅读: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