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个周末,我无意中在朋友圈看到大家都在讨论于正的新短剧《吉天照》。
评论的声音五花八门,有人说它水土不服,也有直接说烂的。
出于好奇,我也在微博上搜了下相关的话题。
让我有点惊讶的是,光是“斥资800万”“延禧攻略编剧”“新签2大短剧TOP演员出演”这些关键词就已经吸引了不少眼球。
按理说,这样的配置不应该让人失望吧?
但是口碑似乎不太好,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吉天照》的亮点分析先说说《吉天照》的优点吧。
说真的,不管从服化道还是画面质感来看,这部短剧确实下了功夫。
每个人的妆容和场景布置都非常讲究。
说它有电影的质感一点也不为过。
从这一点上看,花的钱确实没白花。
再有就是演员阵容。
《吉天照》里有不少大家熟悉的面孔,特别是女演员,一个个都是颜值在线的。
主角小梅还是其他几位夫人,个个都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男主的演技不错,于正还称他为“内娱新吴彦祖”,这个称呼是不是有点……夸张呢?
剧情方面,于正一贯擅长的爽剧风格还是能在这部短剧里看得到。
看着有点像《延禧攻略》的短剧版,最后的某些桥段在立意上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有些警醒的意味。
至于画面,有人说它有点中式恐怖风,但我倒是挺喜欢这种短篇恐怖故事的感觉。
为何观众评价不一?
不过,有优点,就有不足。
让我觉得看着有点累的是节奏。
整部剧的节奏偏慢,甚至有观众评论说看得想睡觉。
我自己从第4集开始觉得有点抓人眼球,但之前的剧情确实容易让人弃剧。
而且,99集的篇幅对一部短剧来说,显得有点不上不下。
演员的表现也有很大不一致。
尽管男主的造型比较吸引眼球,主角和几个重要角色的演技也能撑住,但配角的表演就有些疲软了。
特别是某些崩溃戏和哭戏,看的时候感觉非常尴尬。
还有男二的配音,听着让人出戏。
除了角色和节奏,剧情里的一些硬伤也让人有点无力吐槽。
就比如说,女主一开始是重生为婢女小梅,按理说她做的那些事早就该被打死了,但她最后居然成了老爷之上的存在,还有烙铁烫脸的桥段更是让人无法接受,剧情的逻辑性确实有待加强。
传统长剧转型短剧的挑战说到底,《吉天照》的这些问题,其实也揭示了传统长剧转型短剧时的一些困难。
长剧中的长线叙事在短剧里变成了掣肘。
于正的风格一向是铺垫和慢慢递进,但短剧需要在开头几秒就抓住观众,这种风格的转变离不开节奏的快慢调控。
另外,关于演员表演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过去大家追求的细腻演技在短剧中往往被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替代,再加上适应竖屏观看场景,演员需要更强调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夸张表现,这显然是对传统表演体系的一种挑战。
根据艺恩数据统计显示,短剧TOP100作品中大部分采用现场收音而非后期配音,这种“原生态”表演可能也是《吉天照》欠缺的部分。
短剧未来:精品化的探索之路截至目前,《吉天照》在平台上的收藏达到了11.3万,第一集的点赞超过了2.2万。
从这些数据来看,仅依靠国内市场,回本确实不太容易。
或许可以尝试出海,像一些短剧一样,通过翻译和本土化在海外市场进行试探。
这样也许可以减少一些损失。
如果《吉天照》也能在这些平台上试水,说不定会有新的突破。
短剧不是长剧的简单压缩,而是需要一套全新的创作语法。
无论是“3秒钩子”还是“碎片爆点”,从夸张表演到原声直出,这些都决定了短剧的不同表现形式。
于正的《吉天照》如果能借助国内平台积累口碑,然后通过Melolo走向海外市场,或许能发现新的市场潜力。尽管短期看,《吉天照》的成就不显著,但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信号,短剧市场正在向精品化方向发展。
传统和新形态的碰撞虽暂未达成完美平衡,但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吉天照》的作品涌现。
精品化竞争,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