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戏曲嘉年华《百戏芳华》(资料图)
山西博物院的金代五戏俑亮相“春戏晚”(资料图)
梨园焕锦绣,龙城映春晖。蛇年春节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太原古县城华丽呈现。晚会以“过大年、看大戏”为轴心,为广大观众奉上了一场汇聚全国近80家文艺团体、30多个不同地区戏曲剧种和演员,“戏曲+民俗、科技、景观”的文化盛宴,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和戏曲文化,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溯源千年文脉 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简称“春戏晚”)在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太原市举办,将戏曲文化与地方人文相结合,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对历史的致敬与传承。戏曲经典故事和诸多剧种的展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文化根脉的深厚。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太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山西戏曲历史悠久,是全国古戏台保存数量最多的省份,3000多座古戏台留下了从汉代到北宋,再到元代“村村有庙,庙庙有台”的景象,见证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山西现存38个剧种,分布各地,是戏曲历史的活态传承。宋金时期,太原地区就有了戏曲活动的踪迹;元代,太原是北方戏曲的重要创演中心;明清时期,晋剧逐渐发展起来;近现代,太原的戏曲不断创新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太原的戏曲迎来了新的春天,尤其是近些年来,在保留传统经典剧目的同时,创作出了《上马街》《起凤街》《迎新街》等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剧目,成为太原文化的重要名片。
时间煮雨,岁月缝花,锦绣太原以欢喜之心,迎来高光。晚会依托太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如太原古县城、晋祠等,展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舞台魅力,让古老戏曲在太原焕发新活力。太原古县城是戏曲艺术的重要传播地,历史上有众多戏曲班社在此设立、演出,如太原古县城北街马仲秋创办的“聚文会票社”等,戏曲文化深入人心。在这里,晚会以“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构建出“戏在楼台间,一步一戏眼”的主舞台,将舞台延展并深入太原市井生活。晋祠水镜台等多个特色地标也成为戏台一角。
荟萃戏曲精华 展现文化自信魅力
晚会上节目精彩纷呈,多元演绎。各地剧种汇聚一堂,京剧、昆曲、晋剧等交相辉映,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众多戏曲名家新秀汇聚,多剧种融合,“唱念做打”尽显真功夫,“手眼身法步”尽显特色,展示了戏曲艺术的多元与精湛。
唱戏唱戏,演员首先说的是唱功。在名家集锦荟萃《流光溢彩》节目中,戏曲名家吴凤花、方亚芬唱越剧《梁祝》,韩再芬唱黄梅戏《天女散花》等,都用各自剧种特色唱腔,展现了深厚的唱功。作为山西本土剧种的晋剧也在“春戏晚”的舞台上尽情展现,晋剧名家谢涛表演晋剧《大登殿》选段,高音处激昂振奋,低音处婉转悠扬,充分展现了晋剧唱腔的独特魅力。
晚会巧设戏曲名家念白拜年、戏曲诗词飞花令等节目和环节展示演员功底,展现了戏曲念白的独特魅力。85岁的晋剧名家王爱爱咬字清晰、底气十足,为大家留下了美好祝福:“好好爱戏曲,把我们的戏曲发扬好。”北路梆子名家成凤英的祝福“蛇岁祥光照山川”,巧妙地运用气息和共鸣,使声音富有层次感和穿透力。戏曲情景剧《大院人家》中,武凌云携手苗洁、潘国梁等演员将戏曲表演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太原方言念白,展现出角色的鲜活个性。
一招一式皆角色。创意剧空间《我的大观园》中陈丽君、何青青、李云霄等10多位流量新秀通过细腻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将《红楼梦》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生动地展现出来。晋剧名家武凌云以关公形象亮相,手持青龙偃月刀,结合古朴大气的建筑,形成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快如闪电疾如风,打戏功夫显真功。全民戏曲嘉年华《百戏芳华》中呈现了多剧种和非遗绝活。从京剧、晋剧,到潮汕英歌舞、壮剧,再到稷山高台花鼓、清徐抬棍等非遗艺术悉数亮相,晋剧的一些高难度表演技巧,如翎子功、帽翅功等,让观众大饱眼福。《白蛇传》节目中,京剧、粤剧、川剧、婺剧四位白娘子轮番亮相,表演了“盗仙草”的精彩武戏和“金山寺”的惊艳绝技,展现了戏曲“打”的真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剧种和剧团、院校以及民间社团和主持人在晚会里有多次呈现。山西省晋剧院、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太原歌舞杂技团、以及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重鼓乐艺术团、山西亚鑫晋剧院在多个节目中进行了表演。上党落子《穆桂英挂帅》选段由4岁的李瑾萱表演,展示了山西稀有剧种的魅力。在全民戏曲嘉年华《百戏芳华》、名家集锦荟萃《流光溢彩》等节目板块中,山西剧种与其他剧种一起,以演唱、戏曲功法展示等多种形式,呈现出山西戏曲的多样性和强大生命力。在地域特色秀《老巷烟火》节目中,歌手井胧、万妮达的说唱与晋剧新秀任舒静、冯斌、太原莲花落传承人王名乐的地方特色表演巧妙融合,结合太原面食、晋阳风火流星、太原莲花落等非遗元素,赋予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科技赋能戏曲 开拓文化自信新篇
晚会运用无人机、虚拟视效等科技手段,为戏曲表演增添科技感,实现“戏曲+”创新,助力古老戏曲文化实现破圈传播。武戏科技秀《纵横天地》中,3000余架无人机在太原古县城上空组合成孙悟空、二郎神、哮天犬等经典形象,与地面武戏演员、打铁花形成“空地联动”,借助现代科技赋予传统武戏全新的视觉效果。多媒体创意秀《活色生香》运用虚拟视效和动作捕捉技术“唤醒”山西博物院金代戏俑,戏俑乘坐晋侯鸟尊,飞越太原城市地标,共赴明清古戏台——晋祠水镜台,看昆曲《长生殿》,实现了戏曲与虚拟空间视效技术的结合。昆曲、水镜台、戏俑“三老跨时空相逢”的独特文化景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晚会的广泛传播,让全球观众领略到了太原的唐风晋韵、古建瑰宝和晋味民俗。太原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与戏曲文化深度融合,通过央视平台向全国乃至全球传播,“太原古县城”搜索量激增280%。太原的文化影响力在全国乃至全球得到极大提升,为太原打造“国潮戏曲之都”和“演艺之都”提供了有力契机。
晚会通过创新表达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展示,为全球观众贡献了一场彰显戏曲艺术历久弥新的戏韵盛会。总收视率达1.38%,收视率较去年增加11%,直播总观看量破千万。晚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春戏晚”以太原为舞台,以戏曲为纽带,通过“戏曲+”的模式和名家名角的精彩演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让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持续闪耀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高红花 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