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上海人为何独爱沪语版《繁花》?老灵额!

奇妙的月 2025-04-24 03:05:10

“腔调足嘞!”当《繁花》沪语版在东方卫视开播,不少上海小囡、爷叔阿姨都守在电视机前,追得不亦乐乎。这一开播,直接点燃了阿拉上海人的追剧热情,在弄堂里、小区楼下,茶余饭后聊起《繁花》,大家都是眉飞色舞,一口地道的上海闲话:“上海人看讲上海闲话的电视剧《繁花》,老扎劲额!” 到底这部剧有啥魔力,能让上海人直呼“扎台型”?咱细细唠唠。

一、摩登上海,时尚回潮的“繁花”密码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那可是全中国的时尚弄潮儿。外滩的霓虹、南京路的繁华,处处都透着一股时髦劲儿。如今再看《繁花》,简直就是一场复古时尚大秀。小红书上,多少潮人追着剧中的穿搭“抄作业”!李李一头大波浪卷发,烈焰红唇配上豹纹外套,风情万种;宝总被爷叔带着去裁缝店定制西装,那句“一定要英纺,夏天,派立司,凡立丁,冬天,法兰绒,轧别丁,舍维呢”,把老上海的精致讲究展现得淋漓尽致。

翻开《繁花(批注本)》才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面料名字里藏着大学问。派立司是palace的音译,做夏服透气又挺括;法兰绒软软乎乎,冬天穿着别提多暖和;轧别丁防水性好,做成风衣那叫一个飒。还有灯芯绒裤子、卡其裤、派克大衣、朝阳格衬衫……每一样单品,都是那个年代上海人时尚品味的象征。时尚果然是个圈,当年的流行元素,放到现在依然“顶呱呱”,让年轻人直呼“太酷辣”!

二、吴侬软语,藏着上海人的“独家记忆”

要说《繁花》最让上海人上头的,还得是那一口地道的沪语。上海话和普通话,那差别可大了去了!就像“腿中觉”(午睡)、“打相打”(打架)、“寻相骂”(吵架),这些词一出口,老上海的味道瞬间就有了。还有“浑身淌淌滴”形容全身湿透,“熟门熟路”表示对地方熟悉,简单几个字,画面感十足。

上海话里的俚语更是一绝。“脱底棺材”说的是败家子,“扎台型”就是爱炫耀,“一票里货色”指的是一丘之貉。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表达,要是换成普通话,味道就全变了。比如剧中人物用沪语唠家常、谈生意,那种亲切劲儿、热乎劲儿,用普通话根本传达不出来。

在情感表达上,沪语版《繁花》更是拿捏得“死死的”。宝总和李李、汪小姐之间那些微妙的情感纠葛,用上海闲话讲出来,多了几分含蓄和韵味。一句带着吴侬软语腔调的抱怨、一次欲言又止的对话,就能把人物复杂的内心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让人回到了90年代的上海街头,亲眼看着这些故事在弄堂里、在写字楼间发生。

三、弄堂故事,勾勒上海人的“集体青春”

《繁花》讲的不只是几个人的故事,更是整个90年代上海的缩影。小说里,繁华背后暗流涌动,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浪潮里起起落落。电视剧把这些故事搬上荧幕,沪语的加持让它更接地气。

阿拉上海人看这部剧,看的是回忆,是情怀。那些熟悉的街道、老式的里弄房子,还有街边的小馆子,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小时候。阿婆在弄堂口摇着蒲扇聊天,爷叔们围坐在一起下象棋,小孩子们追着自行车跑……这些画面,不就是上海人记忆里的日常吗?

沪语版《繁花》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上海人尘封的记忆匣子。它让年轻一代了解父辈们的青春,也让老一辈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于在上海长大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封写给家乡的情书,字里行间都是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如今,《繁花》沪语版火出圈,证明了方言的魅力永远不会过时。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和记忆。下次再有人问为啥上海人独爱沪语版《繁花》,就把这些门道讲给Ta听,保准能让Ta也爱上这股浓浓的上海味!

0 阅读:0

奇妙的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