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网上关于上海越剧院历任院长的评价讨论得热火朝天,甚至有人断言“上海越剧院历任院长一代不如一代”。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咱们就好好捋一捋,看看这些院长们究竟为越剧发展做了些什么。
上海越剧院,那可是中国越剧的重要传承地,自1955年成立以来,承载着无数越剧人的梦想与心血。历任院长们在各自任期内,都在为越剧的传承与创新拼尽全力,他们的功绩,绝不能被一句简单的“一代不如一代”给抹杀。

首任院长袁雪芬,那可是越剧界响当当的人物,堪称越剧发展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1922年,袁雪芬出生在浙江嵊县,11岁就踏入了越剧的大门,进入四季春越剧科班学习。1938年,她来到上海,自此开启了越剧改革的征程。当时的越剧,表演形式较为单一,袁雪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深知要想让越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改革势在必行。于是,1942年,她在大来剧场首倡越剧改革,这一举措可谓石破天惊。她率先建立起正规的编导制度,引入专业编剧、导演,为越剧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在她的努力下,越剧的舞台演出形式也焕然一新,从服装到舞美,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在袁雪芬的带领下,剧团整理并主演了众多经典剧目,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传统戏,在她的演绎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了越剧的传世之作;她还编演了《木兰从军》《红粉金戈》等历史剧和现代剧,借古讽今,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1946年,她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成越剧《祥林嫂》,这一创举更是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让越剧从简单的民间小戏,一跃成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舞台艺术。
除了在艺术创作上的卓越成就,袁雪芬还为越剧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她对越剧的热爱和执着,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许多年轻演员在她的指导下,逐渐成长为越剧界的中坚力量。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越剧前行的道路,为上海越剧院乃至整个越剧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袁雪芬,就没有今天越剧的辉煌。

袁雪芬之后,吕瑞英接过了上海越剧院院长的重任。吕瑞英同样是一位杰出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她的“吕派”唱腔独树一帜,在继承袁派委婉典雅、细腻隽永风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活泼娇美、昂扬明亮的旋律色彩,深受观众喜爱。她的代表剧目《西厢记》《打金枝》《二堂放子》等,至今仍在舞台上常演不衰。
担任院长期间,吕瑞英致力于越剧的创新与发展。她积极推动越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大胆尝试新的表演手法和舞台呈现方式。在她的努力下,越剧的表演更加丰富多样,吸引了更多不同层次观众的关注。同时,她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言传身教,将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越剧演员,为越剧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尤伯鑫院长在任时,面临的是戏曲市场不景气的困境,但他没有退缩。为了让上海越剧的品牌更响亮,他积极策划并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如《一代风华——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舞台生活七十周年庆》《纪念越剧百年上海越剧北京演出周》和“新世纪上海越剧全国行”等。这些活动不仅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越剧这一传统艺术。
在市场推广方面,尤伯鑫院长更是绞尽脑汁。2004年,上海越剧院第二次踏上西北土地演出时,面临着戏票销售困难的难题。尤院长没有放弃,他提前一个月派工作人员到当地跑了50多家企业,积极开拓票务市场,最终让演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上海越剧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让更多观众领略到了越剧的魅力。

再看看近年来的院长们,他们同样在为越剧的传承与创新不懈努力。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越剧也不例外。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一方面,他们加大对越剧传统剧目的整理和传承力度,让经典剧目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另一方面,他们鼓励创作新剧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观众需求,创作出了一批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
在人才培养方面,现任院长们也下足了功夫。他们积极搭建平台,让年轻演员有更多机会登台演出,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还邀请老一辈艺术家对年轻演员进行指导,传承越剧的精髓。同时,他们还注重越剧的宣传推广,利用新媒体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越剧、爱上越剧。

所以,说上海越剧院历任院长一代不如一代,这实在是有失偏颇。每一位院长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为越剧的发展和传承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有的开创了越剧改革的先河,有的推动了越剧的创新发展,有的则在市场推广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共同铸就了上海越剧院的辉煌历史。
越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场接力赛,每一棒都至关重要。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态度看待历任院长的贡献,尊重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人关注越剧、热爱越剧,共同为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让越剧这朵艺术奇葩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