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家书》中,深度讲解其为官之道。每日更新,欢迎关注!
咸丰元年(1851年)一月,清朝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比道光皇帝驾崩的影响力还大,那就是一个叫洪秀全的落魄秀才,带领一帮文盲,在广西桂平一个叫金田村的地方起义了。
起义,是洪秀全等人无法忍受清朝的压迫,被迫作出的反抗,但在清朝的统治者们看来,他们就是谋反,是大逆不道。
咸丰皇帝刚刚登基,他完全没有想到,竟然有人敢公然谋反,于是派了大量的人去围剿。

此时的清朝,不仅官场腐败,财政空虚,军队也是十分腐朽,虽然派了大量的官员到广西剿匪,但收效甚微,不仅损兵折将,还让太平军的势力越来越大。
此时的曾国藩,是礼部侍郎,作为朝中大臣,他在朝廷的剿匪问题上,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咸丰皇帝的焦虑。要了解曾国藩的表现,就必须了解咸丰皇帝的焦虑。
咸丰皇帝不是一个有志向和韬略的皇帝,他从小在深宫中长大,并没有直接参与处理过国家大事,因此,在面对太平军这件事上,有一些手脚无措。
按照咸丰皇帝的想法,他当皇帝是为了享乐,没想到清朝内忧外患,让他刚一坐上龙椅,就不得不处理各种棘手的事情。

咸丰皇帝焦虑什么呢?
一是家底薄。
咸丰皇帝的父亲道光皇帝一生省吃俭用,就连龙袍烂了也舍不得换。
道光皇帝的行为,让咸丰皇帝不屑一顾,认为大清富有四海,怎么会穷呢?
面对太平军后,咸丰皇帝才知道,朝廷的银库已经多年未有进项,早已入不敷出了。
没有军饷,怎能剿匪?咸丰皇帝无奈,甚至把朝中的两口金钟融化后制成金条,送到广西剿匪。
二是无人可用。
咸丰皇帝没有识人之道。不会识人,就无人可用。
在派员到广西剿匪的选择上,咸丰皇帝显得很随意,他虽然派了多位自认为军事能力极强的人到广西督军,可这些官员只会争权夺利,导致内讧不断,却无法剿灭太平军。

咸丰皇帝束手无策后,不得不召集大臣们商议,希望大家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平息广西匪患。
曾国藩作为朝中大员,自然也参与了讨论。
二、曾国藩的表现。曾国藩的表现如何?他在家书中有提到。
咸丰元年四月初三日,曾国藩在给弟弟们的家书中,讲到广西太平军起义一事:
粤西之事,日以猖獗。李石梧与周天爵、向荣皆甚不和,未知何日始得廓清。圣主宵旰焦灼,廷臣亦多献策,而军事非亲临其地,难以遥度。故予屡欲上折,丽终不敢率尔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广西地区的战事,日益猖獗难以控制。李石梧(李星沅)与周天爵、向荣之间矛盾重重,不知何时才能彻底平定叛乱。圣明的君主日夜焦虑忧思,朝堂大臣们也纷纷进献破敌之策。然而军事谋略若不能亲临前线实地勘察,实难在千里之外精准决策。因此我多次想呈递奏折谏言,但终究不敢草率行事。

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的表现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用人问题的思考。
曾国藩作为大臣,他自然不能对咸丰皇帝的用人问题提出质疑。在广西的剿匪问题上,由于前线的主官们不和,导致思想不统一,要想把太平军消灭,是一个未知数。曾国藩对此很是忧心。
当然,这也给曾国藩留下一个用人的思考。他后来成为湘军统帅时,在用人的问题上,就绝对不会把彼此之间有矛盾的将军用到同一支军队中。
二是为官能力很强。
曾国藩作为大臣,他也可以向咸丰皇帝建言献策,但他始终没有这样做,就是觉得自己不掌握情况,不能贸然向领导提建议。

实事求是,这是一个官员最基本的素养。如果不了解情况,信口雌黄,必定带来很大的灾难。
此时的曾国藩,虽然无法左右广西剿匪的局面,但从他的表现来看,他已经开始关注和思考对付太平军的方法了,也为他后来创建湘军打下了基础。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或者AI生成,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