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二)曹操出仕为什么曹操会感到报国无门?

浩恩玩转过去 2024-10-26 14:29:13

为什么曹操会感到报国无门,东汉的桓灵二帝,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古代,政治黑暗的代名词?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曹操早年的仕途。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是沛国谯县人,就是今天的安徽亳州,是西汉相国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是三公之一,而曹嵩是大太监曹腾的养子。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虽然说三国志是正史,但我觉得正史有时候也不一定靠谱,既然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太监曹腾的养子,即便曹腾能考证到是曹参之后,但曹操和曹腾已经没有血缘关系了呀,所以说曹操是曹参之后一说,我感觉不可信。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曹操的出仕,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二十岁的时候就被举为孝廉,做了郎官,郎官就是皇帝身边的侍从,是汉代提拔人才的一个主要形式,西汉年间的大将军卫青,权臣霍光都做过汉武帝身边的郎官。

而曹操做了郎官以后,就有了进一步被提拔的机会,果然没多久,曹操就被提拔为了洛阳北部尉,洛阳北部尉是个什么官职呢?汉代的县尉是负责一个县的治安的,而洛阳是京城所在,是个大县,一个县尉很明显是管不过来的,曹操这个洛阳北部尉是负责洛阳北部治安的。此时的曹操是踌躇满志,一心想要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个好官。这里我们要引用一个曹瞒传里的记载,曹瞒传是公认的野史,但是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很多曹瞒传里的记载,其中就有曹操棒杀蹇硕叔父的故事,裴松之是比较严谨的,他在引用史料的时候,都会注明自己的观点,表明史料的可靠性,说明曹操棒杀蹇硕的叔父,并不是凭空捏造的。

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当上洛阳北部尉以后,根据当时的律法,夜晚是宵禁的,任何人不能随便走动,而蹇硕的叔父呢,仰仗着自己的侄子蹇硕,是灵帝最宠信的太监,就胆大妄为目无法纪,夜晚在京城里晃荡,刚好被曹操抓了个现行,而曹操呢,当时才二十岁,血气方刚,又是刚刚上任,他也知道京城里住的全都是高干,如果自己不树立威信的话,以后的工作根本没办法开展,于是他就按律,棒杀了蹇硕的叔父,而曹操的这一棒,也确实让自己的名声大震,史书记载: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从此以后,京城再也没有人敢违反禁令了。但是名声大震的同时,这一棒也给曹操带来了祸端,他得罪的可是当朝第一大太监蹇硕呀,但是考虑到曹操的后台也很硬,并且曹操也是依法办案,所以蹇硕就向汉灵帝建议,说曹操是个人才,应该给他升官,就让他做了个顿丘令,顿丘就是今天的河南清丰县,等于是把曹操从县尉,提拔成了县令贬出了京城。蹇硕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让曹操滚出京城去,但曹操毕竟也是有后台的,他的父亲曹嵩也是高官,当然不会让曹操只当个县令就完了,没多久曹操就又被调回京城,做了议郎,议郎就相当于皇帝身边的顾问,是可以参政议政的。

黄巾起义以后,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镇压起义军有功,又被升为了济南相,在担任济南相期间,曹操再一次扬名立万,他把济南的十几个县,管理的井井有条,把当地贪赃枉法的皇亲国戚地方豪强,罢免的罢免,治罪的治罪,剩下的那些漏网之鱼,也都窜逃到了他郡,济南从此安定了下来。按理说,曹操的仕途也挺顺利的,应该能做个好官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在汉代有一项规定,就是犯了死罪的人,可以拿钱买命,汉武帝年间的飞将军李广就曾花钱买过命,张骞也曾花钱买过命。

到了东汉前期,虽然也可以花钱赎罪,但并不提倡,然而到了汉灵帝时期,花钱赎罪就成了一种风气。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汉灵帝在位期间,多次下令,凡是没有判决的罪犯,都可以入缣赎罪,只要花钱就可以重获自由,具体花多少钱,那就要看犯的是什么罪了。另外,汉灵帝还把买官卖官当成了一种财政创收的重要手段,并且明码标价,汉灵帝光和元年,也就是公元178年,朝廷开始挥泪甩卖官爵,一个公爵一千万,卿爵五百万,关内侯五百万,并且可以世袭。

哪怕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也要交钱,据后汉书记载,当时有一个官员叫司马直,被朝廷任命为巨鹿太守,调令一下,朝廷就让司马直交钱,但司马直是个清官呀,没有钱,传令的使者说,皇上也知道你是个清官,所以给你打了个折,只收你三百万就行了,司马直说,我确实没有钱,这个官我不当总行了吧。

使者说,那不行,你这是抗旨呀,最后没有办法,司马直在上任的路上,服毒自杀了,临死前给汉灵帝上了一道奏疏,痛斥朝廷卖官是亡国之道。但很显然,司马直的死谏没有引起汉灵帝的警觉,反而卖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了。我们看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年间,司空司徒更换的频率非常高,而司空和司徒都是三公,是掌管朝廷命脉的呀,他都可以作为敛财的工具,这样的朝局,把它称为政治黑暗的代名词,一点也不夸张。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曹操就感觉到已经报国无门了,于是朝廷再次提拔他,让他担任东郡太守的时候,曹操没有去赴任,而是称病回了老家。那么,接下来东汉王朝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我们下集接着聊,再见。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