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4年秋季,魏国皇帝曹丕发兵去打吴国。
曹丕这人,咱们都清楚,他是个急性子,心里头最琢磨的就是干出一番大事业,所以说,打吴国这事儿,他肯定是得干的。
魏军这次出兵,总共带了十万兵马,他们选择在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扬州安下大营。
长江就像一条悠长的卧龙,悄悄地躺在宽广的地面上。
江面很安静,一点波纹都没有,就像一块超大的银色玻璃,把两岸稀稀拉拉的树木和天边那快要落下的夕阳都映在上面了。
秋天风凉飕飕的,带着点冷劲儿,慢悠悠地吹过江面,弄得水面上泛起了一层层细小的波纹。
远处看,几只小船被风吹得晃来晃去,看起来特别小又孤单。它们就像是这大江上唯一的活物,默默地跟这冷清的场景掺和在一起。
两岸的山峰被轻薄的雾气缠绕,看上去更加幽深又庄重,就像一直守在这里的历史大爷,默默地瞅着世事变化。
魏军打算要过长江,这事儿可把东吴那边吓得不轻,难道还能再把黄盖拉出来对付一遍吗?那可不行。
魏国大军压境,情况危急,得赶紧拿主意。东吴朝廷琢磨来琢磨去,最终拍板,采纳了将领徐盛的法子,那就是沿着长江边儿上,动手建城墙、角楼,还有各种防御设施。
有人就嘀咕了,这有啥大不了的,打仗时修防御工事不是很常见嘛,临时着急有啥用呢?长江那么宽广,你能建多少防御设施啊?时间上也来得及吗?
说实话,情况并非如此。徐盛动手建的这些防御东西,都是假的。城墙、角楼、战壕,全都是假的。就连摆在长江边上的战船,也都是假的。有的是泥巴捏的,有的是木头堆的,还有的居然是用纸糊起来的。
这些简陋的假防御工事,由于造价超级便宜,没多久就沿长江两岸建得到处都是,主要就是为了让魏军摸不清咱们的底细。
你想象一下,在那个年代,既没有无人机,也没有真正的飞机,更别提望远镜这种高级货了。魏军从远处那么一瞅,东吴的防线,那叫一个严实,跟铁桶似的,密得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这一看,魏军立马就被镇住了,心里头那个震撼啊,别提多大了。
另外,东吴那边不光设下了防御设施,还火急火燎地在长江沿岸建起了一座大城。没错,这座城也是假的。造假手段相当直接,就是把木头一段段接起来,搭出城的模样,接着在木架子上铺上草垫子,再往草垫子上画上些图案,加点装饰。反正魏军离得远,看不清楚。就这么着,一座城突然间就冒出来了,直接把魏军吓得不行。
不过,虽然咱们把魏军给耍得团团转,但他们却像是不急着撤走,而是按兵不动,在那儿瞧着呢,想看看究竟会咋样。
东吴那边,拖不得了,再拖就要坏事。风一吹,纸做的东西就得飞走,雨一下,泥巴捏的玩意儿就得垮掉,到时候啥都藏不住了。所以,东吴那时候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让接下来的局势有了变化。
这次魏军去打东吴,是魏文帝曹丕自己带着大军去的,他直接上了战场,跟士兵们一起。不过有一点不一样,士兵们坐的都是打仗用的船,而曹丕呢,他坐的是豪华的大龙舟。
曹丕当时坐的那艘龙舟,原本停在长江岸边没法动弹。可有一天,风突然变得特别大,江水也跟着猛涨,愣是把曹丕的龙舟给带进长江里了。而且,这龙舟还顺着水流,嗖嗖地往东吴那边的岸边冲过去,速度快得惊人。
魏国那边乱了套,心想这下可糟了,龙舟不受控制,老天爷这回是站在东吴那边,不帮魏国啊。看来皇上这回是要被东吴给抓走了。
但魏国那边并不知情,东吴的人在长江岸边瞧见的景象,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东吴的士兵们已经连续熬了好几宿,眼睛都没眨一下,死死盯着魏军的动静。他们心里头就盼着一件事,那就是魏军能快点撤走。可没想到,往江面上一瞅,哎哟喂,不得了,对面的皇上竟然自己开着大龙舟,浩浩荡荡地冲过来了!
糟糕了,这回那些假造的防护手段被看穿了。
东吴的士兵们瞅着那龙舟一点点靠近,心里头都开始发憷,一个个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家伙什儿,准备跟魏军豁出去了。
曹丕那会儿在龙舟上,真是急得不行,完全没料到会把自己陷进这困境。他正感觉求救无门,四周都不给力时,奇迹出现了,江水突然平静,风向也变了。魏军见状,连忙调整方向,开着龙舟在江上绕了个大弯,又掉头回去了。这时候,岸边的东吴士兵们也都松了一口气...
还有个事儿,也跟东吴扯上关系了。
回到十四年前,那是在公元210年的时候。
这一年,东吴的孙权琢磨着要往蜀地走一趟,打算带兵打进四川那块地儿。说白了,他就是想多占点地方,扩大自己的地盘。
不过,孙权要是打算从江东起兵攻打蜀地,他就得碰到个难题。那就是,东吴的军队要是想去打蜀地,必经之路就是刘备掌握的荆州。
因此,孙权想跟刘备联手,就给他写了封信。信里头讲,蜀地那边,说白了也就两个人物,张鲁和刘璋。张鲁整天神神叨叨的,刘璋呢,胆小得要命。这俩货,根本没啥能耐,守不住蜀地。要是咱俩联手把蜀地给占了,对半分,那可就美了。可万一蜀地被曹操给占了,那就麻烦了。
说白了,孙权就是想拉刘备一起攻打蜀地。要是刘备不乐意去,那至少也得把路让开,让东吴的军队能过去。
刘备收到孙权寄来的信后,心里犯了难,不知道该咋应对。他便把手下的将领和谋士都叫来,一块儿开了个大会商量对策。
在这个会上,多数人觉得刘备应该帮孙权一把,他们琢磨着,这样做全是好处,没啥坏处。你要是愿意出兵,那就一起去,打赢了还能分到半壁江山;要是不想出兵,那就让孙权自个儿去,反正他占了蜀地也没用,因为蜀地和东吴中间还夹着咱们的荆州呢。东吴不可能越过咱们的地盘去管蜀地,所以说,孙权这就是白忙活一场,就算他打下了蜀地,早晚也得归咱们。
刘备心里也觉得这主意挺实在,正准备给孙权写信,说自己要加入他们一起干呢,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把他给拦下了。
这个人,他叫殷观。
殷观这家伙,算是三国时候挺特别的一个角色,怎么个特别法呢?就是他啥时候出生、啥时候去世、还有老家在哪儿,这些咱们都不清楚。咱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那时候刘备是荆州的头儿,殷观呢,就是刘备手底下管文书的小头目,叫主簿。
看看整个三国那会儿,这家伙基本上没啥大名气。可偏偏就在这时,他蹦出来说了个跟大伙都不一样的看法。他跟刘备讲,主公啊,您没听说过那个假道伐虢的事儿吗?
春秋时期,有个挺厉害的国家叫晋国,晋国老早就想打另外两个小国家的主意了。这两个小国挨得近,一个叫虞国,一个叫虢国。
晋国的打算是这样的,他们打算先搞定虢国,然后再收拾虞国。不过有个难题,那就是要去打虢国,必须经过虞国。要是虞国同意让路还好说,可万一虞国不给过,或者更糟,跟虢国联手对付晋国,那晋国想要赢可就难了。
晋国为了达成目的,干脆大出血,给虞国送上了大批礼物和金银财宝。虞国一看这么多好处,立马心动,欣然接受了晋国的馈赠,随后就让开了道路,放晋军通过。
晋军一路向前,迅速把虢国给收拾了。但这只是他们计划的一部分,他们一开始就想连虞国一起搞定。所以,晋军打完虢国往回走的时候,顺便也把虞国给占领了。
这告诉我们啥?就是说,在搞任何战略结盟或者军事行动前,咱们得先把最糟糕的情况想清楚,得有点远见,往前多看看。
别老想着能得到啥好处,先琢磨琢磨可能会丢掉啥。
今天你要是把孙权从荆州那边放走了,他要是攻不下蜀地那倒还好,可万一他真打下了,他会愿意跟你平分吗?那肯定不可能,你看他连荆州这么一小块地方,都整天惦记着要收回去,他哪会那么大方?
再者,假如东吴真的把蜀地给占了,到时候江东的东吴兵马和蜀地的东吴军队要是突然反目,两面夹攻你,你打算如何应对呢?
刘备一听,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惊出一身冷汗,暗想多亏了殷观的提醒,不然可真就被耍了。
不过呢,刘备也挺头疼的,毕竟那时候孙刘两家还是盟友,他不好直接跟孙权说不。于是他就想到了殷观,对殷观说:“你挺有主见的,要不你帮我写封信,婉拒一下孙权吧。”
殷观办事爽快,二话不说就提笔写了一封回信,直接明了地回绝了东吴那边的请求。
殷观回信的大致内容是这样:
张鲁这人爱大方给东西,刘璋也一直对百姓挺好,他俩都不是好惹的货色,不是说攻就能攻下来的,所以我心里没底。还有啊,咱们现在的重点不该是蜀地那边,而应该多留意曹操。虽说曹操赤壁打了败仗,但他的势力还是挺吓人的,咱们还是先别轻举妄动为好。
说来说去,我就是不去,就这么简单。
孙权接到回信,气不打一处来,他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气刘备不肯出手相助,还是恼自己没能把刘备给忽悠住。反正孙权心里挺不是滋味,他也不打算再等刘备了,直接拉起一支大军,准备浩浩荡荡地出发。他还硬气地告诉刘备,让他让开道路,意思就是说,你不去就算了,我们东吴自己也能把蜀地给攻下来。
这时候,殷观又帮刘备写了封回信,信里大概说了这样几句话:
说说这蜀地的刘璋,他其实跟我是亲戚,关系跟亲兄弟没两样。你为啥非得跟他过不去呢?要是他有啥地方做得不对,惹到你了,我代他给你道个歉,咱们就别大动干戈,再去打他了,行不?
好吧,东吴确实是你的天下孙权,你执意要带兵攻打蜀汉,我也拦不住。一边是咱们的孙刘同盟,另一边又是我的宗族亲人,真是左右为难。这样看来,我只能选择离开官场,回老家养老去了。(刘璋这时候在直播间里引来了一片感慨)
殷观帮刘备传话,就是说东吴那边想干啥就干啥,咱们不掺和。
孙权见刘备没参与进来,心里就琢磨着,这估计就是默许了,算是同意了。他二话不说,马上就要带兵过长江。可东吴的军队刚到江边,傻眼了,这边站着的是诸葛亮,那边是关羽,这头张飞虎视眈眈,那边赵云严阵以待。原来刘备早就把防线布置得滴水不漏了。
参考材料:
《三国志》里的第三十二卷是这样记载的:这一卷讲了不少三国时候的故事。里面记录的英雄豪杰,他们的事迹都挺有意思的。就像书里写的那些大将,个个勇猛无比,打仗时那叫一个拼命。还有那些谋士,智谋过人,出谋划策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说来说去,这一卷其实就是在讲那时候的人们怎么争地盘、打天下。有的靠武力,有的靠智慧,反正各有各的招儿。看着这些故事,你就能感受到那时候的乱世风云,真是挺震撼的。总的来说,这《三国志》的第三十二卷,就是把那段历史写得活灵活现,让人看了就忘不了。
在《湖广地方志·第五十四章》里头,记载了不少事儿。这一章节啊,详细说了说湖广那片儿的地界儿,跟那儿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没有啥花哨的词儿,就是实实在在地把事儿给讲明白了,让人一读就能懂,讲的是啥时候的事儿,啥地方的事儿,都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的。跟原文比啊,这话说得简单直白多了,但意思还是一样的,讲的都是《湖广通志》里头的第五十四章的内容。
《三国志》修订增补研究,登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4年7月刊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对《三国志》这部历史巨著的改修考补工作一直在进行中。近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的2024年第7期上,就发表了有关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学者们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对《三国志》中的遗漏和错误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更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篇研究文章,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探索三国历史时的道路。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细节,也让我们对那些英勇无畏的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次对《三国志》的改修考补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更是对我们后人的一种责任。它让我们在回顾历史时,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看待每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
钱大昭对《三国志辨疑》的校对和评价,刊登在《名作赏析》2024年30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