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那些飞出象牙塔的凤凰们,不论是顶着博士、硕士的光环,还是本科、专科的学子,春节归乡时,往往成了村里的“沉默少数”。
反倒是那些早早踏入社会洪流的青年打工人,逢年过节,满腔热情似火,与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聊得热火朝天。这背后的原因,值得咱们细细品味。1、价值观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的鸿沟大城市的霓虹灯下,大学生们像是被时代潮流裹挟的鱼儿,日复一日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吸收着现代文明的养分。他们谈论的是互联网经济的风云变幻,关心的是环保议题与科技创新。而回到乡村,这些新鲜事儿就像是外星语言,让习惯了传统耕作、家长里短的乡亲们听起来一头雾水。张雪峰老师也提到过。正所谓:“夏虫不可语冰”,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生们在家乡难以找到共鸣的音符。2、频道不同,对话自然困难大学生们的世界里,PPT和论文是日常,比特币和元宇宙是谈资;而村里人的日常,则是田间地头的收成和村头老槐树下的故事。这种巨大的信息鸿沟,就像两个平行宇宙,交集甚少。正如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频道不同,自然也就没有了共同语言,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了对方也未必能懂,于是,沉默便成为了一种无奈的选择。3、打工人的热情:乡土情怀的共鸣相比之下,那些年轻轻轻就外出打工的青年,虽然身处异乡,但心系故土,他们的世界并没有因为城市的喧嚣而远离乡村的质朴。他们聊的是厂里的趣事,谈的是村里的变化,这些话题如同纽带,紧紧连接着每一个人的心。共同的经历和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找到了归属感,也让彼此的距离悄然拉近。4、共同话题:桥梁也是心灵的慰藉打工人之间的话题,从家长里短到工作琐事,无一不透露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些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让每一次交谈都充满了温情。正如老舍先生所言:“人间若是没有温暖,何必走这一遭?”这份源自心底的热情,既是对过去记忆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它像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个归乡游子的心房。结语:家的温馨超越一切无论是大学生的“冷漠”,还是打工人的“热情”,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时代变迁中个体与环境的微妙关系。重要的是,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地位怎样提升,都不应该忘记,家是港湾,亲情是最温暖的依靠。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次团圆的机会,放下手机,关掉电脑,多陪家人聊聊天,分享各自的生活点滴,让爱与理解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毕竟,“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在亲情面前,所有的成就与差距都显得微不足道。春节期间,不妨试着跨越那道看似冷漠的界限,用真心去感受家的温暖,让爱成为最美丽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