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抓获英国间谍,俄重组情报网,莫迪被批对华软弱,拜登发火了

听芹谈国际 2024-01-10 15:45:28

军情六处特工落网,已盗走17份机密,中国这次抓到“大鱼”了吗?俄乌战场大失脸面,俄罗斯情报网络全面重组?莫迪被批对华太软弱,印度民粹压不住了?白宫上演内斗大戏,国防部长紧急送医,拜为何发怒?

抓获英国间谍,再度印证中国修订《反间谍法》有效

在去年,中国新修订《反间谍法》之后,有一个名为“国家安全部”的官方账号也随之正式上线,该账号除了发布国家安全知识之外,还会公布一些我国的成功反间谍案例。1月8日,这个账号就公布了一起我国国家安全机关近期破获的英国间谍案。

该案的涉案嫌疑人黄某某是一名外籍人员,系境外某咨询机构的负责人。在2015年时,英国秘密情报机构军情六处将黄某某发展为下线,建立起了情报合作关系,此后军情六处多次指使黄某某进入中国境内,指导其以公开身份为掩护,为英方刺探、搜集涉华情报,并物色中国国内的人员供军情六处策反。

为了提升黄某某的间谍专业性,军情六处还在包括英国在内的境外多地对黄某某进行专业情报培训,并为其配备了专用的间谍器材进行情报交联。凭借着这一身装备与本事,黄某某在几年间成功向英国方面提供了机密级中国国家情报9份、秘密级国家情报5份、普通情报3份。

但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黄某某在中国境内进行情报窃取活动时,还是被中国国家安全机关发现了马脚,在掌握犯罪证据之后,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对其进行了刑事强制措施,确定了黄某某的犯罪事实。

不过,鉴于黄某某本身是外籍,在案件侦办期间,我国国家安全机关还是及时通报并安排了领事探视,依法保障了黄某某的各项合法权利。

相较于国家安全部此前发布的几例间谍案例,这次的案例可以算是十分“新颖”,以往我们看到的通常都是美国中情局策反中国国内相关人员,而此次是外机构利用外籍人员在国内开展情报工作,更接近于我们对谍战的传统固有印象。

只不过现实的谍战远没有西方电影中那样光鲜,在《007》系列中,这位隶属于英国军情六处的王牌间谍风流倜傥,在全球各地为正义事业而战,击败了无数邪恶组织;而现实里,军情六处的特工却只能苟且行事,在别国窃取情报,不但败在了真正的正义铁拳之下,还被公之于众,成为笑料。恐怕军情六处要为此事而头疼不少时间了。

这起案件的成功侦破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在修订反间谍法之后,已经建立起了更为有效的国家安全机制,一些以往没有被察觉的漏网之鱼也开始纷纷露出马脚,未来如果这些境外间谍机构还不知收敛,必然还会有更多的间谍人员落网,其背后的机构与国家也会为此而付出代价。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些间谍案件的成功破获就感到自满,而是要继续保持警惕,推进全民反间谍措施的落实,给境外间谍施加长期压力,使中国真正成为一片间谍禁地,确保国内的长久安宁。

俄罗斯重构情报网络,助力俄乌冲突

所谓有人欢喜有人愁,英国正因情报问题而头疼之时,曾经在情报层面上远远落后于全球其他同行的俄罗斯却开始渐入佳境。今年年初的短短一周时间里,俄罗斯就凭借着自己的情报网络找到并摧毁了乌克兰境内的大量工业与军事生产设施,同时还成功袭击了外国雇佣兵聚集的酒店,杀死了大量为乌克兰工作的外国雇佣兵。

这种表现十分令人惊讶,要知道在过去两年的冲突之中,俄罗斯吃了很多情报能力不足的亏,大量军事装备被乌克兰在西方的情报支持下摧毁,2023年初甚至还因为情报泄露而险些让乌克兰成功刺杀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

而俄罗斯的情报能力之所以能从2022年的状态成长到今天,要得益于俄罗斯国内在俄乌冲突后展开的一轮情报系统改革,只不过由于保密问题,外界对此一直知之甚少,并不清楚俄罗斯究竟如何逆转了西方在情报战层面的优势。

而近期,俄罗斯情报问题专家安德烈·索尔达托夫和伊琳娜·博罗根在《外交事务》网站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就披露了俄乌冲突中俄罗斯情报部门进行整合与改革的信息,特别是俄罗斯三大情报部门的分工变化,帮助我们了解到了俄罗斯情报系统的状况。

据文中介绍,在经历冲突之初的迷失方向与无所适从之后,俄罗斯重新构建了自己的海外情报体系。在冲突之前,俄罗斯主要依赖在外国的外交官获取情报,但西方各国基本上驱逐了所有的俄罗斯外交官,为了重新获得外界情报,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采取了一些更有创意的方法,越来越多地依靠外国公民来绕过西方对俄罗斯的限制。

这些愿意帮助俄罗斯的外国人与外国组织一直在帮俄罗斯监视与追踪西方运往乌克兰的武器,并追查一些流亡国外的俄罗斯籍犯罪嫌疑人。

与此同时,俄罗斯国内的情报机构也调整了分工。在战前,俄罗斯的三大情报机构对外情报局、总参情报局和联邦安全局之间存在着一些分工,其中对外情报局主要关注政治和工业方向的情报,而总参情报局则主要关注军事问题,联邦安全局则以俄罗斯国内为主;现在这三个机构统一了部分职能,被一起运用到俄乌冲突之中,共同和非俄罗斯国籍的海外情报人员一起合作。

借助这一系列措施,俄罗斯正在重振自身的情报能力,这帮助俄罗斯在冲突中获得了更多的有效信息,能够更加精准地打击乌克兰境内的重要目标,从而与西方的情报能力抗衡。

这种模式听起来有点类似西方在全球扩大间谍网络的模式,但也有一定的区别,以俄罗斯现在的能力,不可能像西方情报机构一样为间谍提供丰厚的经济利益,很多为俄罗斯提供情报的个人与机构,更多都是出于自身意愿同俄方合作。

这就涉及了这场俄乌冲突对欧洲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在冲突升级之前,很多欧洲人,尤其是东欧国家的人们,都认为美国作为盟友会照顾欧洲的利益,帮助欧洲从俄罗斯手中获利。但实际上,在两年的冲突中,美国一直在不断削弱欧洲,不但阻断了欧洲的廉价能源,还趁机在产业层面上与欧洲竞争,很多欧洲人都因此意识到,美国在这场冲突中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捍卫民主,而是削弱欧洲自身的力量,获得未来欧洲安全局势的主导权。

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将自己未来的安全交到一个域外国家手中,对于一些更具独立自主思想的欧洲人来说,俄罗斯赢得这场冲突并继续在美欧之间发挥平衡作用,对欧洲来说更加有利,所以俄罗斯才能够发展出所谓的创新方法来重构自己的情报网络。

在此基础上,俄罗斯国内再总结过去的不足,改正一些冲突初期所犯下的错误,整体情报能力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只不过在当下,俄罗斯的情报能力距离西方还有一些差距,想要真正在俄乌冲突中占据情报上风,稳压西方一头,俄罗斯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莫迪被批对华软弱,是印度民粹化的体现

最近,在印度还发生了一件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莫迪居然被指责对华软弱。

《印度教徒报》在1月6日就报道称,印度国大党1月5日指责莫迪政府在涉华问题上存在一系列“违背国家利益的资敌行为”,并举出了案例。

只不过国大党举出的这个案例十分荒谬,该党引用了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教授近日在《环球时报》上发表的“我在印度感受婆罗多叙事”一文,其中肯定了莫迪政府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国大党人借此指责莫迪政府称,莫迪当局对中国官媒的赞扬感到欣喜若狂,并表示莫迪对中印边界问题视而不见,已经严重侮辱了驻扎在前线的印度军人。

除此之外,国大党还质疑中方人员访问印人党意识形态母体组织“印度国民志愿团”总部一事,认为莫迪可能与“中国有染”。

这种指控简直令人感觉莫名其妙,尤其是有关中方赞扬莫迪政绩的叙事,完全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国虽然与印度之间关系持续紧张,但并不意味着中国要全面否定印度,印度近几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建设成果较多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中国连这点事实都不敢承认,又何谈与印度竞争?

更何况张家栋教授的文章也根本不是以赞扬莫迪政府为目的而刊发,张教授刊文的本意是为了帮助国内的学者与分析者们了解印度,在列出印度国内的一系列发展成就之后,张教授也明确提醒应当重视其中透露出的地缘政治信息,这是在告诉中国国内的分析者们,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怎么到了印度官员口中就是“莫迪在享受中国赞扬”了?

事实上,莫迪对中国的态度与国大党所形容的完全相反,莫迪非但没有对华软弱,反而是印度历史上对待中国最强硬的总理之一。在莫迪任期内,不但挑起了中印之间的边界争端,还长期拒不和谈,中印两国在过去几年内进行了20轮军长级谈判,均以印度方面无法达成共识而告终;近几年时间里,莫迪政府还主导了一系列对中国的产业打压,以不公平的竞争方式对待中国在印企业,制造出了多起恶劣的商业处罚事故。如果说这样的莫迪是对华软弱,那么国大党上台岂不是要直接与中国开战?

这种颠倒是非的政治竞争态度,实际上体现出了印度当前的民粹化趋势。很多关注美国政治的人可能都会对国大党的这次指控感到“眼熟”,因为在美国全面民粹化之后,美国两党就是这么干的,两党互相比拼谁对中国更加强硬,以此获得更多选票。

如今这种状态出现在印度,只能说是一种悲哀,这会让印度更加无法看清中印之间的差距,盲目推动反华政治正确,最终因此而受伤的,只会是印度自己。

拜登因为奥斯汀发怒,显示出拜登团队内部裂痕

除了印度之外,在美国前几天也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件。

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1月1日时突然被紧急送医,但五角大楼却选择压下此事,不对任何人公布,甚至连白宫和国会都未能在第一时间知晓奥斯汀入院的消息。拜登一直到事发后三天的1月4日才知晓此事;美国国会更是到1月5日下午才得知这一消息。

事后,拜登对此事似乎感到十分愤怒,根据美国广播公司在当地时间1月8日援引一名美国官员的消息报道称,拜登在得知奥斯汀隐瞒入院消息之后大感震惊,并于1月6日与奥斯汀进行了“热烈的交谈”。

至于交谈的内容,这名官员并没有详细透露,只说拜登期待奥斯汀尽快回到国防部工作,但从拜登知晓信息后时隔两天才去见奥斯汀,并且对话情绪十分激动这两点来看,拜登可能气得不轻。

此事也透露出了一些美国内部的问题。很多分析者在事发后都认为奥斯汀事发后隐瞒入院消息是美国政界和美军出现问题,但其实不然,美国实行的是军政分离制度,美军最高官员并非防长,而是参联会主席;防长是总统直接任命的文官,此次出问题的不是美国政界与军界,而是拜登团队内部。

随着大选年的到来,拜登的支持率却连续下降,各项振兴经济、恢复外部稳定的挽救措施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拜登团队内部显然已经开始有人不服拜登,正在以各种方式给拜登“上眼药”。

如果拜登仅仅是发怒,而没有有效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随着团队内部的人心涣散,拜登在今年赢得大选的概率还会进一步降低。

但若是大刀阔斧改革团队,改变人员构成,又会导致一场信任危机,同样会对大选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对当下的内部危机,拜登已经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接下来的选择可能决定拜登的命运,我们还需要静观其变。

0 阅读:0

听芹谈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