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张士诚兵败被俘后随即自杀,朱元璋:将他的尸身击烂扔去喂狗

远悦说过去 2024-06-04 01:46:24

在元末乱世,江南一带交战的队伍中,徐寿辉控制下的天完军纪律最好,其次是退居安丰的韩林儿麾下的红巾军,而在两位“带头大哥”之后,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又紧随而至,当然,最差的必然是遭到全国反抗的元军以及连元廷都不如的杨完者。

然而,徐寿辉被杀,韩林儿遭到软禁,张士诚一跃而起,成为各路兵马中的大好人。身逢乱世,张士诚不奸险,能容人,礼待读书人,将普通百姓当成人一样看待,是千载难逢的正人君子。

可是,就是这样的“好人”,却落得个羞愧自尽的下场,连他的妻子、儿女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都说乱世大伪,没有杀妻灭子的气魄,又何尝能熬到最终胜利的那天呢。

那么,“好人”张士诚是如何一步步走入覆灭的结局呢,他与朱元璋相比究竟差在哪里,他的死又是否是朱元璋逼迫的呢?

建国称帝的张士诚

张士诚,小名九四,泰州人。关于元朝时汉人起名以数字为主的原因,我曾在该系列第一篇1356年,郭天叙入营赴宴、乱刀加身而亡,朱元璋:可以放手一搏了中有过详细叙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此处就不再重新介绍了。

张士诚青年时期,在当地的盐帮干杂役,尽管干着最低级的工作,却好歹是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张士诚为人过于耿直,又嫉恶如仇,看不惯许多富商巨贾。在天下大乱之际,他联手李伯升等十七人,掀开了“十八条扁担起义”。

尽管张士诚吃着盐帮的俸禄,可他对那些压迫自己的“同仁”却丝毫不曾手软。自起事后,张士诚一众十八人冲进盐场,见人就杀,将守卫盐场的卫士、官员剁成了肉泥。而后,张士诚席卷盐帮周边的富商巨骨,杀光他们的家人,焚烧他们的宅院,向着泰州而去。

当时,盐场周边百姓饱受官商欺凌,见张士诚率众起事,纷纷响应。张士诚在盐场杀人时仅有十八人,可抵达泰州城下后,竟然聚集了近千人的队伍。他们扛着锄头,举着镰刀,跟着张士诚围攻泰州。

由于各地义军凸起,元廷兵马应接不暇,守卫泰州的元兵少之又少。因此,在极短的时间内,张士诚就攻占了泰州,扫荡兴化,随后击破高邮守军,将元廷重镇纳入到自己麾下。一开始只想发泄心中怒火的张士诚突然发现,他竟然拥有了称王称帝的资本。故而在占领高邮后,张士诚自称“诚王”,建国“大周”,过了过皇帝的瘾。

有趣的是,多年后,朱元璋占领应天时,手下将领纷纷劝谏他称王,可朱元璋却接受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可见,张士诚虽与朱元璋同是义军头脑,他们各自的远大理想却极为不同。

不久后,树大招风的张士诚引来了元相脱脱的围攻,近百万大军将高邮围了个水泄不通。在城内,张士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应,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更令他心怀绝望的是,脱脱铁了心要拿他做典型,杀鸡给猴看。因此,连投降都给张士诚驳了回去。

就在张士诚将要城破人亡的时候,远在滁州的朱元璋终于说服郭子兴,提兵援助了。当然了,朱元璋并没有那么好心救援张士诚,他只是担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而已。可是,朱元璋的进兵却也间接分担了张士诚的压力,暂时保全了他的性命。

或许是张士诚命不该绝,元相脱脱竟然在城破之前遭到了朝中佞臣的诬告,元顺帝不仅罢黜了他的官职,还将脱脱流放吐蕃,甚至在半道中将他毒杀。虽然元末的大动乱不能全怪在元顺帝的身上,可论杀自己人,他绝对是称得上第一。

脱脱死后,元兵树倒猢狲散,张士诚也获得了暂时的喘息之机。这个时候,他就变得很聪明了,从失败的教训中成长起来的张士诚将元廷留在南方最富有的城市平江据为己有,并以平江、常熟为核心,向浙北、苏东迅速扩张。而后,张士诚也不称帝了,反而接受了元廷的招安,当起了元廷在南方的太尉。

“一生之敌”朱元璋

1356年,张士诚跟朱元璋相遇了。事件的起因源自于“黄包军”,这支本来降附于朱元璋的散兵游勇,竟然在头目陈保二的率领下,奔向了张士诚。不仅如此,陈保二还将朱元璋的使者、礼物一并送给了张士诚,当作见面礼。

众所周知,朱元璋这个人,睚眦必报,即使物质上吃亏了,嘴上也绝不会吃亏。陈保二的反目令他极为恼火,可他忙于西线作战,不愿与张士诚闹翻,就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与张士诚讲和。

然而在信中,朱元璋将张士诚比作战败的槐嚣,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的身份当成了刘秀。张士诚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可他养的读书人却不少。就因为“槐嚣称雄”四个字,张士诚和朱元璋彻底闹掰,原本平静的边界也越发紧张。

俗话说“好人在思考如何做坏事的时候,坏人已经动手了”,就在张士诚犹豫要不要对朱元璋采取报复时,徐达的大军却已逼近了常州,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兵败华云龙之手,张士德被俘,常州丢失。

吞下连续败绩的张士诚不得不拿出珍藏的黄金500两,白银三百斤以及二十万石粮食,乞求讲和。然而朱元璋根本不吃他一套,将张士诚的使者痛骂一顿后,又攻下了常熟,甚至在不久后派遣邓愈、胡大海讨伐张士诚。

眼看着地盘越来越小,张士诚很苦恼,打不过朱元璋,他只好将目标对准了杨完者。杨完者骄横滥杀,无论是义军还是元兵都对他恨之入骨,张士诚就趁此时机,袭占了杭州、嘉兴,即为民除害,又向南扩大了地盘,两全其美。

而在南下的过程中,张士诚还收获了一个意外惊喜,他的手下大将吕珍竟然俘虏了朱元璋麾下水军第一人廖永安。廖永安在朱元璋的部将中,即使身份地位比不上徐达、常遇春,也与邓愈等人相差无几。

不久后,张士诚派遣使者,希望用廖永安换回他的弟弟张士德。在俘虏交换的事件中,足以体现出朱元璋的狠辣和张士诚的优柔寡断。张士诚犹犹豫豫,朱元璋却不假思索地诛杀了张士德,在朱元璋的眼中,他可以再培养出另一个廖永安,却不能将才能卓著的张士德送回平江,为张士诚增添力量。

1359年,张士诚向朱元璋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大小战役数十次,无一胜绩。在三年的攻防演练中,张士诚似乎被“东吴”附体,吕珍、李伯升相继战败,却成就了胡大海、邓愈、李文忠和耿炳文等一批名将。

然而,张士诚也曾获得过“绝杀”朱元璋的良好战机。朱元璋攻略浙东不久,统领浙东兵马的大将胡大海就遭到了叛将蒋英、刘震的阴谋屠杀。

胡大海死后,朱元璋在浙东的危机陡然骤升。可是,张士诚并未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的部将被前来支援的李文忠吓破了胆,丧失了争夺战争主动权的能力。

而在徐达岳父谢再兴举城叛变朱元璋时,欲趁机占领浙东的张士诚再次遭到李文忠的血洗。昔日“十八条扁担”起义的张士诚,竟连续败在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手里,难道张士诚的麾下真的没有大将吗?

其实并非如此。俗话说“穷人乍富,难于长久”,张士诚从盐场的杂役到“大周”的诚王,身份的转变仅仅用了数月的时间,可他的思想却一直停留在以前。尤其是占领江浙富庶之地后,张士诚和他的部将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腐化下去了。他们在温柔乡里载歌载舞,附庸风雅,却唯独忘记了这是百年一遇的天下大乱。

张士诚仁慈、正直,却没有远图,他的目光仅仅聚拢在江浙一带,甚至连近在咫尺的安徽都不曾考虑。而他的弟弟张士信,女婿潘元绍更是疯狂敛财,搜罗珠宝、名画,俨然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更为可恨的是,张士诚麾下的将领每逢战事,就称疾不出,可在战争结束后,他们又生龙活虎地出现在军营中,左拥右抱,快活至极。

朱元璋曾对他的部下说及此情此景:“我没有一件事不用心,尚且被人欺负,张士诚终年不理政事,荒于嬉戏,又怎么可能不败呢!”

自缢身亡

1363年,面对日益坐大做强的朱元璋,陈友谅倾尽全力,邀请张士诚围剿应天,共分其地。然而,张士诚表面应承,暗地里却玩起了坐山观虎斗。

早在数年前的采石矶之战,陈友谅就已不是朱元璋的对手,攻打洪都城更是将他变成了强弩之末。因此,失去张士诚的援助,无异于将陈友谅送上了断头台。如此简单明了的战略意图,张士诚竟然没有看透,他带着队伍浩浩荡荡地跑去安丰,攻打落魄的刘福通、韩林儿。

值得一提的是,韩林儿不过是红巾军的傀儡,真正的缔造者和掌权者恰恰是曾经打的元兵东奔西跑的刘福通。作为朱元璋的名义顶头上司,刘福通的存在,极大地压制了朱元璋的未来成长之路。然而,在安丰城下,张士诚却砍掉了刘福通的脑袋,将韩林儿拱手送给了朱元璋。陈友谅邀请他两面夹击朱元璋,可他却给朱元璋送了一份“厚礼”。

不久后,陈友谅战死鄱阳湖,张士诚却来了精神。他以李伯升为将,统兵二十万,主动招惹朱元璋,结果又败在了李文忠之手。自从李文忠镇守浙东后,张士诚就再也未曾踏过诸全一步,着实可悲可叹。

张士诚的举动,引来了朱元璋的巨大反扑。当时,朱元璋否决了李善长静观其变的想法,采纳徐达急攻速进的建议,分三路包围张士诚。而在出兵前,朱元璋特意为徐达制定了平吴策略:

“先取湖州,使张士诚四处救援,疲于奔命,斩断他的羽翼,最后移兵姑苏,直捣平江,则必胜矣。”

纵观史书,朱元璋直接指挥的战争少之又少。然而,大明开国时的所有战役策略,几乎都出自朱元璋之手,若将皇帝也排进名将之列,朱元璋定然会在徐达之上,这也是张士诚远远比不是朱元璋的原因之一。

张士诚虽然贪于享乐,却有一身骨气,平江城被围困长达十月之久,朱元璋费尽心力攻城、劝降,都未能成功。而在城内粮草渐渐不支时,张士诚也未成想过索取百姓余量,杀人抢食,反而带着手下数万兵马甘冒矢雨,率众突围。尽管多次突围都以失败而告终,却足以看出他的顽强和倔强。

然而,再顽强的人,也有筋疲力尽的一天。城破之后,张士诚最为担心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作为多年的对手,他深知朱元璋的为人,绝不会轻意放过他们母子。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刘氏竟带着他的儿子、嫔妾走入齐云楼,纵火焚身,为他尽忠而死。

1367年10月,张士诚在府中自杀时,被已投降朱元璋的昔日兄弟李伯升救下。可在抵达应天后,46岁的张士诚仍旧选择了自缢身亡。

张士诚死后,朱元璋怨恨吴人倾尽全力帮助他守城,对吴地收取重税,仅仅用了数年,就将吴地的富户消灭得一干二净。而张士诚的尸体也被大棍击烂,尸身喂了狗,朱元璋对他的恨,由此可见一斑。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