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位网友发帖透露,说自己连续哭了两个小时,起因是被就诊的患者家属骂了,并且对方还找到院领导,强烈要求该网友给患者及家属赔礼道歉。随后,院领导给了该网友100元,表示这是“委屈费”,让其赶紧给家属道歉。
在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小摩擦”,几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常态,其解决办法无外乎医护人员直接道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是闹到医务科解决,甚至出现动手打人的恶性伤医事件。
但网友的医院在事后却有着与其他医院不同的举措:作为补偿,给当事医生100元“委屈费”。这一举措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羡慕,有人愤怒。
100元是补偿还是羞辱?
有人认为,网友就职医院的操作很优秀。若换成是自己遇到这种事,不仅被骂,还可能会被投诉,而且医院也不会向着医生,医生会被罚款300元,甚至还会被全院通报。而在网友的医院里,先让医生赔礼道歉,患者及家属心满意足离院,也不会继续闹事,再拿100元补偿医生,也能让医生心里平衡一些。
然而,也有人认为这100元就是一种羞辱,变相坐实了医生是过错方,暗示医生应该给患者及家属赔礼道歉。而100元的“委屈费”只是象征性的安慰,根本无法弥补医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委屈。他们认为,医院应该更加重视医护人员的权益,而不是简单地用金钱来打发医生。
此外,还有一些评论令人哭笑不得。
“天天有100元的额外收入,也挺好!”
“俗话说,幸福者退让原则,咱不跟他们一般计较,挣100元去买点好吃的!”
“委屈费”并不罕见,早有医院设立
其实,“委屈费”早有医院已经设立了,很多医生称之为“安慰金”“受气钱”。
医护人员都清楚,儿科的投诉率在医院里能够位列前三。由于儿童情绪起伏较大,因此疾病引起的不适会让其哭闹不止,其家长也往往会过度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极易成为家长情绪宣泄的目标。
一位来自吉林的医生分享了他们医院儿科推行的一项新政策——“投诉安慰金”。根据这项政策,每当儿科的医护人员接到一个投诉,便能获得0.5元的安慰金,每月最高限额为150元,这笔钱会以补助的形式发放给医护人员。同时,只要一个月内投诉数量不超出300个,医护人员不但不会遭受经济惩罚,反而能够得到额外的补助。仔细想想,有哪位医护人员一个月能出现300多个投诉呢?
还有一位河南的医生说到,其所在医院有明文规定有“受气钱”:在工作岗位上无端受到患者及家属谩骂、殴打仍忍辱负重,继续履行职责的,奖励200元/次。
话虽如此,但是如果真的遇到恶性伤医事件,医护人员能躲一定要躲,毕竟生命安全最重要。
受到投诉,该奖励还是惩罚?
2024年3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投诉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期提高医疗机构投诉处理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推行接诉即办模式,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
《通知》中提到,将科室投诉情况作为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以及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将医务人员投诉情况作为医务人员定期考核以及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这一要求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一方面,将投诉情况纳入考核体系,能够激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更加重视患者的反馈,积极改进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这种正向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增强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感。
然而,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忧这一做法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为投诉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如何保证是一个难题,部分患者可能因为个人情绪或误解而提出不合理的诉求。如果医疗机构仅凭投诉数量来评判科室和医务人员的表现,可能会导致误判和不公。同时,过度强调投诉率可能会让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过于谨慎,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影响正常的医疗决策和治疗效果,也可能导致过度医疗,从而损害患者的利益。因此,未来仍需要更为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投诉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此外,医护人员应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正确看待投诉和“委屈费”“安慰金”“受气钱”,将其作为改进工作的契机,而不是负担和压力。医院也应建立更加完善的沟通机制,让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和理解。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真正解决医患之间的矛盾,维护医护人员的权益,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