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有毒的教育方式,正在毁掉孩子:央视高分纪录片,敲响教育警钟

蓝橡树育儿 2024-03-27 01:45:26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将用我的行动,将他们从梦中唤醒。”

筹划了十年,跟拍两年,央视的纪录片《镜子》一经播出,便引起教育界的轩然大波。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营地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片子里,问题少年们纷纷发出这样的呐喊——比起他们,父母更需要改造。这样掷地有声的呐喊,犹如惊雷,直击每一位父母的心灵。

作者:西贝贝呗

一、被过度控制的少年向往自由

16岁的家明很少和父母接触,中考之后,他几乎天天泡在网吧,过着昼夜颠倒的日子。

高一开学后,他就没有去过学校。他向往自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背包客,流浪四方。

网瘾大、厌学,是父亲为他贴上的标签。在爸爸眼中,这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父亲认为网络对家明产生了非常不好的消极影响,网上弥漫的背包客信息,冲昏了他的头脑,因此,他希望家明能戒掉网瘾,回归学校。

营地派人去接家明时,他一度想要挣脱所有人的束缚,大声嘶喊着:“放开我,放开我!你知不知道控制我会有什么结果?到时候去医院了你们就好过了。”

他愤怒地诉说自己以往的过激行为:身上的疤痕、面前柜子上破碎的玻璃,都是他曾经反抗的证据。

家明希望营地的人知道,他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更是一个渴望自由、不想被控制的人。

随着家长课堂的跟进,我们逐渐得知,这些家长眼中的“问题少年”,究竟是为何与父母有一种“不共戴天之仇”的感觉的。

原来,渴望自由、不希望被控制的家明,一直生活在父亲的控制之下。

父亲出身贫穷,读大学之前,他连一瓶牛奶都没喝过。但是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如今的他,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身为企业高管的他不敢请假,生活、工作一切都按部就班。

过过苦日子的父亲,希望家明按照自己给他规划的路子走,也因此视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物为洪水猛兽,对儿子严加控制。

家明想要养宠物,父母一口回绝。

父母原本答应他的旅行,最终结果也是找了其他借口,拒绝孩子的旅行申请。

他有着的背包客梦想,也被父亲打压,说这是白扯,痴人做梦。

“我没有自己的想法,买什么,全都是他们给买,买衣服、买裤子这些全都是他们给我买好了。”

家明哭诉,在这个家,他没有自己的选择权。“他们以爱之名控制我,不相信我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好好活出自己。”

因此,他向往自由,愈发叛逆。

二、高三辍学四个月

早恋男孩与父母无法有效沟通

除了网瘾,早恋也是让许多父母头疼的一个问题。

17岁的张钊,在高三这个关键时期,辍学了四个月。他把父母赶出家门,自己和女朋友住在一起。光是这一行为,就足够让人目瞪口呆。

得知父母要将自己送去训练营后,他以跳楼要挟自己的父母,父母却很淡定,似乎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胸有成竹地说:“不会的,他不敢跳的,他就是找到了我们的弱点,吓唬人呢。”

在被询问到平日里和孩子的关系如何时,父亲说,之前的日子里,张钊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方面,都挺好的,但是自从发现孩子早恋后,亲子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开了。

矛盾究竟是不是早恋引起的?张钊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这是他们家庭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

有一次,他跟妈妈诉说自己的感受:“我在学校很压抑。”

得到的却只是妈妈一句冷淡的回应:“那么多人怎么就你压抑,其他人没事?”

他渴望和父母进行一场互相理解的对话,但却发现,对话经常以失落告终。

母亲的回答不仅没有抚慰他,反而把他推向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和挫败感中,这也让张钊选择不再对母亲说出真心话。

所以才有了后面母亲对张钊如此的评价:“这孩子心眼多,封闭自己,什么事都不说。”

这个家庭的问题所在,很显然是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求救信号,长期的无效沟通,更是摧毁了彼此之间的信任。

当心理老师说出张钊的困境时,其父亲的反应,居然是张钊没有说实话,“骗了老师”。

习惯性被父母忽略、不被父母信任,当内心的苦闷无法宣泄,他开始从别的地方获取情感需求,所以早恋,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他心灵慰藉的一种方式。

张钊坦言:“他们不可能改变的,我已经放弃了对爸妈改变的希望,如果还要放弃女朋友,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三、出身书香门第的他,却充满暴力

片中还有一位14岁的少年,看起来让人心疼。

他说,家长课堂实际上比针对孩子的训练更重要,其实要待81天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

说出这番话的人,是泽清,才上初二的他,已经辍学2个月了。

在得知此次采访有中央电视台出面,且包含一个家长课堂时,泽清才选择了接受采访,愿意去营地。

他是三个主人公中年纪最小的,但也是表现最为平静的一个,颇有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不少观众认为,泽清是个压抑又早慧敏感的孩子。

泽清的出身,可以算得上是书香门第。外公外婆是湖北大学退休教授,母亲是医务工作者,父亲也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

即便这样,泽清依旧没有如愿成为家长眼中的好孩子。

他沉迷于在网络上下军棋,母亲若是在他下军棋间隙时送饭送水,他便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

骂母亲“贱”,拽着母亲的头发疯狂殴打母亲,最严重的时候,泽清甚至动过刀子。

难以想象,镜头前看起来如此平静、有想法的一个孩子,在面对自己的至亲时,竟会是这番模样。

就像这部纪录片片名一样,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泽清的暴力行为,其实很大程度上反射出了这个家庭平时的相处模式。

母亲情绪暴躁,经常有暴力行为,说出一些刺耳的辱骂之词。

父母关系不和,两人之间的冷暴力和暴力行为,对儿子形成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每当脾气爆发,泽清也会选择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泽清谈到,自己是因为有电视台来,才接受采访的,因为这样会让他感到有存在感。

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寻求成就感的孩子,但他却成长在一个被忽视的环境中。

家庭成员在工作中的优秀,让清泽也想成为一个在某个领域有突出成就,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平时,父母两人也是各自专注自己的工作,在泽清身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少,令他没有存在感。当他有需求时,妈妈也是无视的。

所以我们看到了镜头前这个寻求存在感、看起来平静但在父母面前却脾气暴躁的男孩。

三个孩子背后的问题,基本上都和家庭环境有关,但可悲的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

四、问题少年背后

更多的是有问题的家庭

纪录片中的父母几乎都是大学本科,他们欠缺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对爱的认知,和看见孩子心理的能力。

家长课堂中的一位导师,说了这样一句话,言简意赅地解释了大部分亲子矛盾的问题所在:

“爱就是控制,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控制你,我怎么不控制别人呢?正是这种对爱的认知的错位,把孩子当成了私人物品,把人物化,导致了满满的爱变成了满满的伤害。”

心理学有研究表示,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动机,父母如果不能看到这一点,孩子的生命力就会得不到释放和引导,会走向两个方向,攻击别人或攻击自己。

家明、张钊、泽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就像片名《镜子》一样,“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又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高知家庭也好,农民工家庭也罢,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大抵如此。

每个戾气很重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亲子关系的难题,究竟怎么解?这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与其一味埋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家庭相处模式,是否出了问题。

一万个家庭有一万种解决方式,如何反思,如何解决,如何去爱,没有定性答案。

虽然最后有的家庭问题依然存在,但生活还是要继续,不求做一百分家长,只要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和陪伴、尊重和理解,足矣!

0 阅读:0

蓝橡树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