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针对官方网站上 “国家一级演员” 这一表述作出回应,确认其为不规范表述并已修改。
对于这个变化,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
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功利与浮躁催生的 “伪光环”在艺术领域,“国家一级演员” 这一称呼长期以来被广泛使用,不少人认为加上 “国家” 二字,瞬间就让这个职称显得 “高大上”。
这背后,实则是严重的功利思想和浮躁心态在作祟。
一些演员渴望凭借这一带有 “国家” 前缀的头衔,提升自身知名度与商业价值,仿佛拥有了这一称号,就等同于艺术成就达到了巅峰。
在名利场中,这个看似光鲜的称谓成为了吸引眼球、获取资源的有力工具。
然而,这种只追求名号的做法,却让艺术的本质逐渐被掩盖。
真正的艺术,应是源于对表演的热爱、对技艺的执着打磨,而非对一个华丽头衔的追逐。
讲句大实话,这是典型的职称名称滥用 “国家” 之名,应该摒弃!
滥用之名的负面影响职称名称滥用 “国家” 之名,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从行业内部来看,它破坏了艺术评价体系的公正性与严肃性。
艺术职称本应是对演员专业能力和艺术贡献的客观评定,当 “国家” 被随意滥用,使得评定标准变得模糊不清,一些演技平平却善于营销名号的演员混入其中,挤压了真正有实力演员的发展空间。
从社会层面而言,误导了大众对艺术的认知。
普通观众往往会因 “国家一级演员” 的名号,不假思索地对演员作品给予过高期待,一旦作品质量不佳,不仅会让观众对演员失望,也会降低大众对整个艺术行业的信任度。
我认为:要摒弃 “国家一级演员” 这类不规范表述,回归艺术的纯粹,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艺术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作用,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明确评定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名号滥用。将评定重点放在演员的艺术造诣、舞台表现、作品影响力等实质内容上,让职称真正成为对演员艺术成就的准确反映。
第二,演员自身要端正心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演技、塑造经典角色中。用扎实的表演功底和深入人心的作品赢得观众认可,而非依赖一个虚名。
第三,媒体和大众也需转变观念,不再盲目追捧那些看似 “高大上” 的名号,而是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评价演员的艺术表现。
不过,这些做法,讲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去改,去实施,还是比较难的!
因为当今社会,功利与浮躁心理,依然是一种普遍的大众心理,你觉得,是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