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申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能够入宫成为皇帝的妃子,似乎是命运赐予的无上幸运。一旦踏入宫廷,便意味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有了保障,倘若能获得皇帝的宠爱,更是可以为家族带来无上的荣耀。正因如此,在古代,众多女子不惜一切代价,只为能挤入那扇通往皇宫的大门。
然而,后宫的真实生活,却犹如隐藏在华丽表象下的残酷现实,与人们的想象相去甚远。对于众多入宫的女子而言,皇宫不再是梦想中的天堂,反而逐渐演变成了束缚自由的牢笼,许多人就在这深宫中,在无尽的寂寞中消磨了一生。那些不受宠的女子处境艰难,而即便受到皇帝宠爱的妃嫔,也未必就能拥有美好的结局。后宫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无处不在,受宠者极易成为其他妃嫔嫉妒和陷害的对象,一旦失宠,便可能被打入冷宫,从此在孤寂中度过余生。所以,当我们看清后宫生活的真实面貌后,便会明白,实在没有必要去羡慕宫中女子的生活。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雍正帝后宫中一位不受宠的妃子——马常在的坎坷一生。
在清朝后宫复杂的等级体系中,“常在”这一称谓在众多宫妃中独具特点。“常在”虽位列妃嫔之属,却处于较低层级,与“答应”一同构成了宫中较为低等的妃子阶层。
“常在”,从字面意义理解,即“常在皇帝身边的人”。
在古代宫廷的特定环境下,“常在”大多是年轻且地位不高的女子,她们时常陪伴在皇帝身边,承担着诸如侍奉起居等日常琐事,虽不像皇后、贵妃等核心人物那般位高权重,但在后宫之中,也有着属于她们的独特职责与存在意义。
“常在”的数量并无固定标准,可能是六人,亦或更多。这与她们相对较低的地位和身份密切相关,相较于那些高高在上的高阶妃嫔,“常在”在后宫中的存在感相对较弱,往往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宫廷生活中,努力积累经验,期望能提升自身地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皇后、皇贵妃、贵妃等核心人物,她们不仅象征着权力与地位,更是宫廷文化的重要代表。尽管“常在”处于后宫权力结构的边缘位置,但她们的存在对于后宫的稳定与秩序,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雍正的后宫相较于其他帝王,女子数量不算多,但想要在其中获得雍正的宠爱,却绝非易事。像华妃年氏,她有着倾国倾城的容貌,一双丹凤眼顾盼生姿,眼波流转间仿佛能勾人心魄;性格泼辣果敢,行事大胆张扬,在后宫中独树一帜。熹贵妃钮祜禄氏则是端庄秀丽,温婉大气,心思细腻且聪慧过人,总能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到好处的言行赢得雍正的赞赏。这些受宠的妃子,凭借各自独特的魅力与手段,在后宫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后宫中不受宠的女子也不在少数,马常在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位。自她入宫后,基本上就没有得到过雍正的过多关注与宠爱。
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中不难推断,马常在出身低微。
若她拥有良好的家世背景,入宫之后断然不会只获得如此低微的位分。雍正七年,正值桃花烂漫之际,紫禁城仿佛被一片粉色的云霞所笼罩,粉嫩的花瓣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飘落。马氏身处选秀的队伍之中,头垂得极低,仿佛想要将自己隐匿起来,双手紧张地紧紧攥着衣角,由于用力过度,指节都泛出了白色。她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丞,家境贫寒,为了送她入宫,已然倾其所有。常年从事针线活,使得她的手指变得粗糙,指甲边缘还留有裂痕,这是生活艰辛的真实写照。她偷偷抬起眼眸,眼前金碧辉煌的宫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宛如遥不可及的梦幻之境。
“马氏,抬起头来。”太监那尖细刺耳的声音骤然响起。她心中一惊,慌忙抬起头,刹那间,正对上雍正帝深邃如渊的目光。那一刻,她只觉得心跳仿佛骤停,时间也仿佛凝固了一般。皇帝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而后淡淡地轻点了一下头。就这样,她被封为答应,赐居储秀宫。
初入宫时,马常在的日子异常艰难。由于出身低微,她备受宫中其他嫔妃的轻视。她常常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窗前,目光呆呆地望着院中的桃树,陷入沉思。宫女们私下里纷纷议论:“你看那个马答应,整天不言不语的,恐怕这辈子都难有出头之日了。”她听到这些议论,只是默默不语,手中的针线依旧穿梭不停,不一会儿,一朵朵精致的桃花便在她的指尖绽放开来。
1729 年,52 岁的雍正传召 13 岁的马氏侍寝。当晚,马氏怀着满心的忐忑与不安,被缓缓送至龙榻之上。雍正疲惫地躺下后,声音中带着深深的倦意说道:“累了,安置吧。”她娇声应道:“好。”或许是她的温柔乖巧在不经意间打动了雍正,在此后的日子里,雍正竟然日日翻她的牌子。然而,时光无情流转,仅仅一年之后,雍正便如同完全忘却了她的存在一般,将她彻底抛诸脑后。
雍正八年的一个夜晚,月色朦胧,柔和的月光洒落在储秀宫的每一个角落。就在这时,皇帝突然驾临储秀宫。正在刺绣的马常在听到太监的通报声,吓得手中的绣绷瞬间掉落,绣了一半的桃花散落在地,恰似她此刻慌乱而凌乱的心绪。她匆忙起身,脚步踉跄地前去迎接圣驾,由于太过匆忙,险些摔倒。
雍正走进屋内,看到地上的绣绷,微微皱了皱眉,随后俯身轻轻拾起。他仔细端详着绣绷上那半朵桃花,只见花瓣的线条细腻流畅,色彩搭配恰到好处,每一针都绣得极为精致。雍正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说道:“你的手艺倒是不错。”就在那个夜晚,她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在这个静谧的夜晚,她的心犹如小鹿乱撞,既紧张又兴奋,仿佛看到了未来生活的一丝曙光。次日,她便被晋封为常在。
但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常在始终未能怀上龙嗣。这在母凭子贵的后宫之中,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宫中的嫔妃们对她的态度愈发冷淡,甚至在她经过时,故意结伴而行,对她指指点点,冷嘲热讽。“有些人啊,就算一时得了宠,可肚子不争气,终究还是没福气的。”其中一人阴阳怪气地说道,说完还得意地瞥了马常在一眼,引得周围的人一阵哄笑。马常在听后,心中一阵刺痛,她紧紧咬着嘴唇,眼眶微微泛红,但她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只是默默地加快了脚步。
她常常独自一人坐在院中,仰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陷入深深的沉思。月光洒在她的身上,仿佛为她披上了一层清冷的纱衣。宫女心疼地劝她:“常在,夜深了,露水重,您还是回屋歇息吧,别伤了身子。”她只是轻轻摇了摇头,目光依旧凝视着明月,轻声说道:“你看这月亮,又大又圆,真美啊,像极了家乡的月亮。在那里,没有这宫中的勾心斗角,没有这些无端的冷落与欺辱。”说着,一滴晶莹的泪珠顺着她的脸颊缓缓滑落。
雍正帝驾崩后,年轻的马常在便开始了独守后宫的孤寂生活。那时的她不过二十多岁,入宫仅仅六年便守了寡。好在她生性乐观,心态平和,在寿康宫独自度过了 33 年的漫长岁月,最终于乾隆三十三年与世长辞。
乾隆年间,马常在的身体每况愈下。她常常咳嗽不止,那一声声咳嗽仿佛是生命在逐渐消逝的哀歌。她的脸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身形也愈发消瘦,仿佛一阵微风便能将她吹倒。宫中的太医来看过几次,只是随意地开了些药,便不再过多过问。她独自躺在冰冷的床榻上,望着窗外那株依旧年年盛开的桃树,眼中满是眷恋与无奈,喃喃自语道:“桃花又开了,开得还是那样灿烂,可惜我……怕是再也看不到明年的桃花了。”
马常在去世后,她的遗体被送往殡宫。由于她位分低微,又没有子嗣,她的身后事无人问津,仿佛被整个世界遗忘了一般。殡宫中,她的棺椁静静地放置在那里,积满了厚厚的灰尘,蛛丝在棺椁的缝隙间肆意蔓延,仿佛想要将这一切都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直到乾隆四十年,一名太监偶然间发现了她的棺椁,才将此事上报朝廷。此时,距离她去世已经过去了许久,她的名字早已被人们遗忘在岁月的长河之中。马常在去世七年后,才终于得以葬入泰陵妃园寝。
马常在的一生,如同一朵在深宫中悄然绽放又默默凋零的桃花。她没有显赫的家世作为依靠,也没有子嗣承欢膝下,甚至在死后,都未能及时获得应有的尊严。
她的故事,是无数深宫女子悲惨命运的真实缩影,是那个时代无声的悲剧写照。她绣绷上那朵未完成的桃花,永远定格在最美的瞬间,仿佛在诉说着她未曾说出口的期盼与遗憾。深宫中那道孤独的身影,终究化作了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随风而逝,只留下一段令人叹息的往事,在岁月的风中渐渐飘散。
作者简介:姓名:黄申(宁静致远),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