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皋:唐代著名的清官能臣,贪官污吏对其闻风丧胆

写乎 2025-04-12 15:50:31

作者:赵心放

李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五世孙,唐安史之乱后,朝廷无法控制各自为政的节度使。他清正廉洁,德才兼备,起到了平定大局的作用。

(一)他关心民间疾苦

李皋少年时代就被任命为参军,19岁时继承王位,是个出名的孝子,侍奉母亲十分孝顺。

李皋的生活俭朴,关心民间疾苦。

有一年京城闹旱灾,他估算自己的俸禄养不活居住在京城的全家人,不愿凭着王族身份去搞歪门邪道的他,有意犯一点小罪,被贬到温州当了长史,不久代理温州知州一职。不料当年温州也跟着闹起了饥荒,老百姓没粮吃了。

这时官仓里还储存了不少粮食,李皋决定开仓放粮。按规定,官员不经请示私自放粮是重罪,下属怕连带惹上祸事都不愿去执行他的命令,劝他等来了皇帝的诏令行事。李皋说,一个人能饿上几天?为救老百姓的命,我个人担罪好了。我两件事一起办,一边开仓放粮,一边紧急上报请罪就是了。幸好这次皇帝通情达理,反而还下诏嘉奖,说他敢作敢为,有担当,给他升了官。

某天李皋到基层巡查,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在路边哭泣,李皋问其原因,老妇说,他有两个儿子在外面当官,二十年都没回来,现在我穷得活不下去了。李皋经过了解,原来这两人很有才学,早年考取了进士,一直在外面当官,从来不过问家里的事。百善孝为先,这样的人不顾父母,怎能当官哟?他上奏章弹劾两人,结果两人一起被除名,永不录用。

李皋犯了错被贬到潮州当刺史,他给母亲说到潮州是升了官。御史来查办他的时候,他怕母亲担心,在外穿平民衣服,回到家穿官服,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母亲一直不知他出了事。官复原职后才哭着向母亲吐露了真情。

(二)带兵打仗的好手

李皋能文能武,善于布局谋断,是个难得的人才。母亲去世后,时逢梁崇义生事,他担任左卫大将军,镇守湖南,很快稳定局面。

他调任江西道节度使后,到任就向将士们宣布,以前立了功没申报的可以补报,有带兵才能的也可以报上来。当时就有几个禆将申报。李皋经过认真考核,认为确实不错,马上提升了他们职务,从而促进了士气高涨,人人都争着立功受奖。

李希列生事后,生怕李皋重用官军中的能人伊慎,于是派人送盔甲给伊慎,还伪造伊慎和其往来的书信,朝廷果然中计了,派人来诛杀伊慎。李皋了解到事情的真像后,派伊慎为先锋,勉励他奋勇杀敌,以证自己的清白。伊慎果然打败了敌军,打消了朝廷对他的怀疑。

敌军在蔡山设立了营寨防守,李皋仔细观察后,认为很难正面攻克,必须依靠智取。制定了“声西击东”之计,他声称攻打西面的蕲州,安排一批战船逆流而去,派出不少人马在岸上随船走。敌军把老弱病残留在营寨里,精锐部队去救援蕲州,两军隔河相望。

走了300多里远后,李皋命令岸上的人马全部上船,向东顺流直下,敌军两条腿怎能跑过顺流下行的船哟,只能眼睁睁看着官军的船迅急而去。李皋乘机攻占了敌人的营寨。等敌人返回的时候,已经整整晚了一天的时间。乘敌人疲惫不堪之时,以逸待劳的官军发动攻击,乘胜攻下了蕲州。

唐德宗贞元初年,李皋担任荆南节度使,平息了当地的混乱。李皋从军以来,零星战斗不说,前后打过的大仗有十几个,从来没有输过。

(三)李皋诗歌赏析

李皋是个能文能武之人,诗歌也写得不错。在此我们一起赏析他的两首诗。

其一:《游南雁诗》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雁荡山的赞美和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

开篇“雁荡诸奇不可穷,石梁华表远淩空”,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雁荡山的奇峰异石,石梁华表高耸入云,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接着“乾坤谁道洞中小,日月曾从牖里通”,表达了诗人对雁荡山洞穴的惊奇,这些洞穴虽然看似狭小,却仿佛与天地相通,日月之光都能穿透而过。

再接着“词客墨苔观照耀,飞仙环佩听玲珑”,诗人在山中见到的美景,墨苔上的光泽、飞仙的环佩声,都让他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最后“何当偕得缑山鹤,驾入嶙峋翠几重”,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像仙人一样,骑着鹤鸟,飞越重重山峦,进入这片翠绿的仙境。

整首诗通过对雁荡山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寄托了诗人对于追求高雅、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其二:《桃源》

“当时避地乾坤窄”和“此地安家日月长”,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乾坤窄”形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个人生存空间受到压迫,而“日月长”则描绘了桃源这个理想之地的宁静与长久,形成了一种时空上的反差,突出了桃源的宁静与和谐。

“草色几经坛杏改”,通过草色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而“坛杏”则可能指的是杏花。这里的“改”字用得巧妙,既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也隐喻了世事的无常。

“浪花犹带洞庭香”,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浪花带着洞庭湖的香气,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李皋的《桃源》诗通过对理想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现实、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这首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作者简介】作者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