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春水”活力涌动厦门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闽南网 2024-08-10 10:40:3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

自2022年12月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以来,厦门市坚持问题导向、聚力改革攻坚,细化“一团一策”改革方案,实现体制机制、财政保障、队伍建设、分配激励等多项突破,院团的内生动力和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力得以激发,形成演出多、市场活、剧目火、人才优的良好局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编排革新 “圈粉”年轻受众

8月2日—3日,新版现代歌仔戏《燕归巢》在厦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连演4场。

清新的舞台布景、轻喜剧风格的现代戏、年轻演员演绎青春逐梦故事……传统歌仔戏艺术在新时代舞台上焕发青春活力,颠覆了新老戏迷的认知。“原来歌仔戏也可以这么轻快!”特地带孩子来听家乡戏的漳浦戏迷蒋美珠说。

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全新创排的《燕归巢》,首次将乡村振兴这一现实题材搬上歌仔戏舞台,聚焦返乡创业青年,以个体见证时代。

基于“青春”主基调,创作团队从剧本结构到表现手法都进行大胆的革新尝试,将传统戏曲和现代唱跳巧妙融合,并采用与角色年纪相仿的年轻演员来演绎。该戏编剧、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林志杰说,期待通过《燕归巢》的全新尝试,为歌仔戏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审美并“圈粉”更多年轻人探路。

新版《燕归巢》在剧本、舞美、音乐、服装上的处处出“新”,得益于厦门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后给予院团充分的经费保障。

根据改革方案,在以财政全额拨款的形式解决院团人员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加强政策供给,每年提供一定的创作经费保障,同时可申报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让文艺院团更专注地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同时完善专项扶持资金分配机制,通过评审择优分配,有效激发文艺创作内生动力,推动艺术精品不断涌现。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厦门共创排和打磨提升大型剧目14部,是改革前的两倍;全市荣获省级以上文艺活动相关奖项90余项,共有10个剧(节)目获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及国有文艺院团创排专项经费资助。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院团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副主任庄海蓉说,中心上下精气神明显不一样,干劲更足了。

多点突破 夯实人才队伍

前不久,厦门市南乐团创作的南音作品《何斌献图》在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浙江临平赛区)荣获节目奖入围,团里优秀青年演员潘文龙获新人奖提名,蔡凯琳获新人奖入围。

文化生产,核心在“人”。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文化才能繁荣兴盛。

据厦门市文旅局艺术处处长陈忠坤介绍,改革前,厦门5家国有文艺院团均存在规模小、人员少、实力弱等问题。

为此,厦门市文旅局从人员规模、资金保障、职称评聘等方面突破,让人才“留得住、稳下来、发展好”。改革后,5家国有文艺院团人员规模增加近20%,其中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财政保障人员从35人增至105人。

通过改革,厦门吸引了一批来自国内外知名艺术学府的高学历优秀人才入职。其中,小白鹭新招收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演员5名,歌舞剧院新招收美国纽约大学、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等知名国际音乐院校毕业的演员8名。此外,30周岁以下演职人员比例占到31.40%,较改革前增加7.89个百分点;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增加7.05个百分点,人才队伍逐步呈现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

因改革设置的精品剧目奖励资金,使得院团在吸纳更多外部主创人员和知名演员加入方面更有实力。

对此,厦门市南乐团团长杨雪莉深有感触。在创排《礼乐千秋》时,正因为有了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团里邀请到国内顶级主创团队:剧作家、三次荣获曹禺剧本奖的曾学文担任编剧,多部五个一工程、文华导演奖获得者韩剑英担任总导演,知名作曲家吴启仁担任作曲,国家一级作曲家江松明担任音乐设计和编配。

强强联手打造,奠定了《礼乐千秋》的高品质,唯美的舞台呈现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将千年古乐的当代表现力推向新高度,收获观众及专家一致好评。8日—9日,厦门市南乐团《礼乐千秋》节选《南唐夜宴乐》参加文旅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并受邀参加开幕式演出及“遇见艺术”惠民演出活动。

“《礼乐千秋》的成功,证明舞台艺术精品并非都要大制作、大投入,而是要在艺术审美上精益求精。”杨雪莉说,邀请全国顶级主创人员参与,除了提升艺术品质外,更给团里的人员特别是年轻人提供了学习机会,有利于培养更多土生土长的创作人才,最终“靠自己的骨头长肉”。

拓宽渠道 市场活力迸发

6月25日,厦门市首部戏曲电影——高甲戏电影《阿搭嫂》在全国公映,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晶晶领衔主演。该片改编自同名高甲戏舞台剧,后者自2006年创排以来,经多次打磨,衍生出小剧场版、两岸合作的闽台地方戏版等多种版本。

层出不穷的演出形态,扩大了优秀剧目的受众面,传播力不断提升。

厦门鼓励各院团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市场化运作,通过商业演出、艺术培训、场地租赁等方式有效拓展市场、增加创收,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歌仔戏《侨批》成为厦门第一个以商业运营形式开展的地方戏曲巡演活动,历时一个月在8个城市举办9场演出,观众近万人次。今年6月,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还跨出国门赴新加坡开展商演18场,项目经费近200万元,引发华人群体观戏热潮。

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则拓展艺术教育普及,首次尝试开设成人舞蹈班,并为其他社会团体提供艺术指导、编导、排练等市场化服务。南乐团积极打造南音文创,培育本土文化IP。歌舞剧院运营剧场突破传统方式,建立线上售票系统,与大麦、猫眼等线上售票平台合作,拓宽门票销售渠道。

2023年,厦门国有文艺院团共开展商业演出172场,经营性收入1119.79万元,较2022年增长80.1%。

文化惠民演出,国有文艺院团是主力军。在文艺院团改革中,厦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构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机制,推动好院团好剧目走进大众。

据统计,去年厦门国有文艺院团开展文化惠民演出400场次,接待观众超20万人次。

厦门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厦门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推动国有文艺院团立足主责主业,积极向市场要活力,不断打造市场认可、有票房、有效益的弘扬主旋律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

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林泽贵

来源:福建日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