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金融效率提升是商业银行构建“第二发展曲线”的脚手架,“无科技不金融”。然而发展科技金融并非易事,由于科创类企业往往具有轻资产、研发投入大及周期长等特点,给金融评估带来系列挑战,如何解决“无形资产”看不清、看不懂、看不透等难题,是银行业做好科技金融关键所在。
科技金融放款难在哪?
提到金融科技授信时,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还是“难”。
究竟难在哪?“理解和评估科技企业是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建行公司业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银行要深入了解企业技术周期,了解技术研发到应用推广的整个过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建行首创“技术流”专属评价体系。“不看报表看生态。”该行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自信地说,建行升级指标、模型、数据、算力、算法,度量科创主体在“科创生态循环链”中展现的科技创新价值,转化为信用评价结果,为科创主体增信。
信贷风险是金融科技对于银行授信业务另一大挑战。银行在风险管理上更注重的是确定性,而科技企业的发展往往不可确定,这也是一个矛盾。很多科技企业投入研发几十年,企业周期非常长,投入非常大,中间有很多不确定性。相对来说,银行的信贷产品服务周期与企业研发周期存在不匹配。
上海一家设备公司自成立之初就负责我国首套国产示范装置研制项目的研发和生产。当该公司从研发阶段步入到产业化阶段时,也是最需要资金支持的时段。建行上海市分行结合公司刚刚步入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特点,以及公司产品生产周期长的特性,为其特别推荐科技转化贷,满足公司中长期流动资金的需求。
某股份制银行风险部总经理提到,要解决科技金融的问题,银行要进行转型变革机制体制,从供给侧赋能、需求侧拉动、资本侧增信等方面,多管齐下,并运用投贷联动等投资银行思维,才能解决科技企业“从1到10”阶段发展困境。
顺势所趋提升服务专业度
“金融是水,可以带动企业与资源之间的流动。如何运用金融活水,并伴随企业成长,是金融科技未来方向。”建行苏州分行副行长沈屏炎认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除自身需要创新,金融服务也需要创新。这种创新服务不只是简单放一笔贷款,识别企业好坏,也不是简单以当前主要财务数据为支撑,而是要着眼长远竞争力,顺应国家和经济大势所趋,提高专业度。
工行业务部相关人说道,面对新质企业时,不单纯依赖于财务指标、资产状况,更要将目光投向核心技术、持续研发能力和市场发展前景上。
工行湖北省分行业务部相关人士称,金融要顺势而为——顺应高质量发展趋势、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工行湖北省分行立足本土做好金融服务的关键所在。据了解,作为科创经济大省的湖北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万家,排名历史性上升至全国第6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5万家,保持全国第5位。近日湖北更提出设立总规模500亿元、首期200亿元的技术创新专项贷,单列1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全面推广“企业创新积分贷”等科技信贷业务。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强调,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处于金融业务与新兴科技深度融合阶段。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商业银行仍需加强以下能力:一是数据治理和分析能力。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建立完善的数据分析体系,以便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业务流程、提升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水平。二是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金融机构应持续关注新技术发展动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养技术创新能力,以保持行业竞争力。同时,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引入优秀技术人才,提升金融机构整体技术水平。三是金融科技安全防护能力。随着金融科技创新的推进,信息安全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金融机构需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防护能力,确保金融业务的稳定运行。(董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