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知秋,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一个从军队这一大熔炉磨炼出来,以写“枪杆诗”而闻名的诗人、作家,也曾是广州军区众多基层部队文化工作者的引路人。
01 鸭绿江上处女作1949年,18岁的叶知秋在四川省宣汉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到42军的军政干校学习。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打响后,军党委让他们这批学生兵开赴朝鲜前线,到战火中去接受锻炼和考验。部队来到鸭绿江边,叶知秋一股难以抑止的情感从心底漫涌出来!写下这样的诗句:
这是鸭绿江呵!不知谁失口一喊:突然队伍停下来,都回头凝望着北岸。啊,过鸭绿江啦!前面就是朝鲜!亲爱的祖国呀,让我再看你几眼!
不为把乡土眷恋,更不是害怕硝烟;此刻,战士就要离开你呀,就要远离母亲的身边!喝口家乡的水吧,再看看祖国的山!让母亲的嘱咐呵,深深地嵌进心间!或许就要生离死别了,亲爱的母亲;或许我们会战死疆场呵!
亲爱的祖国—再见吧,祖国!莫把儿女们惦念;即使我们在疆场战死,也绝不许战火蔓延!把仇恨压进枪膛,将誓言刻上刀尖!我们胜利的红旗啊,要插遍三千里江山!当我们凯旋归来的时候,再向你倾诉满腔思念;我们用中朝友谊织成的花束,将永远挂在你的胸前。再见啊,祖国!祖国呵,再见!
跨过鸭绿江,叶知秋也跨越了人生一道坎,发表了诗歌处女作《祖国呵,再见》,开启了数十年军旅诗歌的人生序幕。他在朝鲜战场的三年,他“为耳闻目睹的许多人和事激动不已!”;为牺牲的战友而悲泣;为美军炮火将朝鲜老百姓的家园被夷为平地而愤怒。“人类庄严的和平,岂能容野兽摧残”,他以诗人的眼光去思考战争灾难的深刻根源。在战斗的空隙,他写下了40多首战地“枪杆诗”,成为这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诗歌证词。
他后来回忆说:回国后,有关部门辑录了志愿军诗300首,我的诗收入了10首,其中就有我的处女作《祖国呵,再见》。1959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郭沫题写书名的《英雄诗史》。作者有《志愿军战歌》的作词者麻扶摇、英雄罗盛教、诗人李瑛、未央等。叶知秋有《狼林山之夜》《道城岘的黎明》《送水姑娘》《阿妈妮,你也该睡啦》等入选,成为诗作最多、篇幅最长的诗人。
诗人张永枚曾在《叶知秋的诗》一文中说,“三十多年后我重读《志愿军诗一百首》,仍为知秋的诗感动。仅从诗艺来看,其内蕴于今也有益,其起点之高,使我惋惜他工作缠身,又少机遇,未得及时的评介,颇有埋没之叹。”可以说,叶知秋创作于抗美援朝期间的“枪杆诗”,已足以使他在中国诗坛占有令人瞩目的一席之地。
02 干事之职全军之最抗美援朝回国后1954年,篮球打得好的叶知秋因文体特长提干后,在部队从事文化体育工作,是42军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他在篮球场上“冲锋陷阵”之余,坚持写诗,后来调军部《跃进报》当编辑。1959年,叶知秋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征途集》,使他在诗坛的名声越来越响,随后他调到军政治部文化处工作。青年时代的叶知秋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对理想充满憧憬,对生活充满激情,这些性格特点都在他创作的诗歌里反映出来。
1969年,叶知秋因故“充军”到了海南生产建设兵团。他在各单位当宣传文化干事20年后,成为兵团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据传,他是当时全军当干事时间最长的一个。他在生产建设兵团主持、举办了多期创作培训班,组织、主编了《踏遍青山》《映山红》《战士心中的歌》等多部诗歌合集,题材包括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剧本等,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宣传文化的优秀人才。
03 《军旅诗叶》誉文坛1974年,叶知秋调到惠州,任潼湖生产基地副政委。1976年他调到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工作后,又重新拿起笔写诗。虽然长期在部队领导机关工作,日常公务十分繁忙,无论下连队作调查研究,或赴外地执行任务,他都随时随地注意积累生活,从不轻易放过捕捉灵感的一切机会,因而他才能诗思不断,诗潮奔涌。
西彤与叶知秋是战友、诗友,他读叶知秋的诗,唤起了许多回忆,激起了发自内心的敬佩:他炽诚的诗心不就像那如火如血的映山红一样:默默地把自己生命的根,深深地扎进这片他所挚爱着的热土之中,又默默地为大地添一丛绿意,为山川添一抹笑容。他认为“热爱生活,贴近现实,并把生活诗化,是叶知秋诗作一个突出的特点。从硝烟初散的前沿阵地,到飞翠流霞的画山绣水;从铁马金戈的军旅生涯,到杜鹃声里的巴蜀乡情,都有他炽热的诗心在翱翔,都有他自己真切而独特的发现。”
读者黄树红,写了篇一万多字的诗论文章,题目叫做《炽烈·浓郁·精湛·铿锵—读叶知秋的诗》在《特区文学》上发表。表达他对有炽烈爱国情怀,浓郁生活气息的叶知秋诗歌的敬意。
从创作上说,在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后,从70年代中期起叶知秋的诗歌创作进入成熟期。1979年出版的第二本诗集《榕树的歌》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1991年到1994年,叶知秋的第三本诗集《映山红》和第四本诗集《秋恋》相继出版。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是叶知秋诗歌创作的全面丰收期,那么20世纪末出版的第五本诗集《军旅诗叶》则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巴山渠水,地灵人杰,文化丰腴,人才辈出。上世纪80年代,以张爱萍、梁上泉、叶知秋等为代表的“军旅巴山作家群”,取得了广泛影响和显著成就。
有评论认为,叶知秋“枪杆诗”是真正的诗,不是硬挤出来的诗,不是无病呻吟的诗,不是标语口号的诗,更不是追浪潮赶时髦耍花腔玩游戏的诗。他的诗来源于部队的生活,燃烧自内心,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抒战士之情,抒人民之情的优秀诗作。他的诗让我们见证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光辉岁月,在一个个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与历史时刻,呈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
作为连接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改革开放后军旅诗风转变的代表人物,其承前启后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诗歌形式上,他融合传统抒情与现代叙事,为军旅诗歌的题材拓展提供了范例。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因服务于政治宣传需要,艺术个性稍显弱化,也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04 《战士文艺》香江情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叶知秋为驻香港部队创作了《战士从井冈山走来》的诗。我们的驻港部队:从三湾红枫树下走来,从井冈山黄洋界上走来,伴随大渡河的涛声走来,挟着密云城的血火走来……。我当时在驻香港海军部队任俱乐部主任,读到后感觉气势磅礴,跨越时空,格调豪壮,充分表现我们威武文明之师的英雄气概。在《紫荆花》一诗中,叶知秋从“悴绿悴绿的叶儿”联想到“蝴蝶的一对翅膀”和“长在一起的两瓣心脏”,进一步由此生发开去,想到过去的“骨肉分离”,两地相思,想到今天的一夜回归,百年梦圆。他热情地咏唱道:如今,春风吹拂香江”,“紫荆花圆了思乡的梦,一夜间开遍回归路上……。这首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8年,全军举办基层文艺调演,广州军区宣传文化领导,分赴各大单位,经过层层选拔,有30多个节目获得了优秀创作、优秀演出奖。最终本着优中选优,兼具思想性、艺术性、指导性的思路,由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傅永凡导演、我与赵亮创作、表演的小品《小鸟·兵情》《补鞋》代表驻香港部队获推荐,入选参加全军文艺调演,并获得多个奖项。时任《战士文艺》主编的叶知秋在广州见到我时,约稿要发表这2个作品的剧本。从此,我们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忘年交。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高高的个子,长长的身躯,肤色并未因长年工作生活在海南、广东而变得暗黑,与广州的一位漫画大师廖冰兄先生像“哥俩”,口音也没受广东方言影响而走样,保持着浓重的“川普”口音,当他知道我也是四川人时,多了老首长+小老乡的亲近感。
他点评作品的一席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小鸟·兵情》只有驻港部队才显示出这一依法驻军、依法治军的主题。《补鞋》讲述驻港部队军人在特殊环境中如何保持人民军队艰苦奋斗光荣本色的故事,对这样一个主题,通过驻港部队官兵进驻香港,忠实履行“一国两制”伟大方针,与光荣革命传统是否矛盾,是否需要保持和发扬的新情况、新内容,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育。表演好在直接、快捷地反映了部队官兵的喜怒哀乐,贴近军营的现实生活,有生活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发生在哪块地域、哪个部队的事。这说明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任何人、任何形式所进行的文艺创作,如果离开了现实生活,就会失去生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叶知秋这些鼓励的话,阐明了他坚持努力用作品说话,用人格说话,始终热情为大众而纵情歌唱的革命信念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对晚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头到脚,都是那么朴实无华;从言到行,都是那么坦荡儒雅。
后来,我创作的《窗口》《热血情》《驻港部队赞》《舰长的婚事》《军港中秋夜》等多篇相声和小品,在他的关注和约稿后,陆续在《战士文艺》发表,有的入选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1949-1999广州军区优秀文艺作品选》。叶知秋主编的《战士文艺》成为培养军队文艺人才的重要平台,推动了军旅文学的大众化传播。广州军区组织文艺创作训集班,他也点名让我参加学习,我从内心感激他无私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更钦佩他那种献身于部队宣传文化工作数十年如一日的精神。
现在,军旅诗人叶知秋和他的诗集了似乎被读者忘记了。我给DeepSeek发送消息:评军旅诗人叶知秋。大数据显示,还有47个相关链接网页有他的内容,结语是:叶知秋的诗歌是军旅文学中“战士视角”的典型代表,既承载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也以个体化的情感表达丰富了军旅诗的内涵。他的创作生涯与共和国军事文化发展同步,其作品在艺术与时代的张力中,为研究中国当代军旅文学提供了重要样本。
从戎半百未言休,踏浪扬帆竞上游;铁笔一枝抒壮志,拙诗千首赋闲愁。茫茫大海多磨难,漫漫征途有隐忧;功过是非君莫问,凄风苦雨叶知秋。
叶知秋的这首《无题》,总结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和内心世界。朴实厚道的他,如一片绿叶,从根深叶茂的大树上飘然而下,慢慢地,在空中画了一道弧线,于2009年坠落在广袤的岭南大地上。
叶知秋简介:叶知秋,生于1932年,四川宣汉人。中共党员。1949年参加解放军。1960年加入广东作协。《战士文艺》主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950年起从事以诗歌、散文、曲艺为主的业余创作。《志愿军诗一百首》中有其4首诗作。在负责部队基层文化工作中,先后主编、出版了报告文学、散文、短篇小说、曲艺演唱、歌词和抒情短诗等8部集子。先后出版诗集《征途集》《榕树的歌》《映山红》《秋恋》《军旅诗叶》《叶知秋短诗选》。创作的诗歌、歌词和曲艺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获奖。诗歌《月夜笛声》获全军对越自卫还击征文奖,歌词《因为有了你》和《山歌向着哨所唱》均获全国群星奖、《怕苦不当兵》和《党是灯塔我是船》分别获1994年全军八一奖及歌咏大赛一等奖,抒情诗《战士心中的歌》获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诗歌创作奖。
☆ 本文作者简介:彭长征,漫画家、书法家、文艺评论家、国家领导人网络漫画倡导者和作者、文化策划人、雄起艺术创始人、创意人物水墨画开创者。解放军战士文艺奖、全军文艺调演奖、中央电视台全国漫画大赛奖、中央电视台全国戏剧小品大赛奖、日本《读卖新闻》国际漫画大赛奖等得主。曾为《解放军报》《中国漫画》《南方周末》等哲理漫画专栏作家,多次出任全国漫画大赛评委。《快乐》等4幅哲理漫画入选全国高考作文题和政治题。近年来,出版各类艺术专著十余部,举办个人作品展和全国巡展30多场次,策划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和国际交流百余次,发表艺术评论数十篇。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漫画艺术研究会会长,成都市慈善总会艺术顾问等。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