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一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卫玲
易一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卫玲(以下简称“张卫玲”):大家好我是易一资本的张卫玲,主要负责投后,所以可能和几位前辈稍微有点不同,我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我们易一所投资的早期的项目的投后,之前我们主要投企业服务,还有互联网金融两个赛道,现在我们主要投资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工业4.0,分别有不同的前端的同事负责。
光量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维(以下简称“王维”):说到新的行业、说到快速增长,我们要说一下,去年9月份FDA首先批准了诺华的CD19靶点上的carT治疗新药,是诺华花了119亿美元从KITE买的,主要是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一个产品他花了119亿美元,很多人觉得买亏了,这么贵,结果诺华股价涨了多的多。似乎治疗癌症。人工智能、芯片、大数据这些方向都还是有机会的。
请张总谈谈您跟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或者说我们刚才说的这些领域,哪些你们是真心感兴趣的?
张卫玲:是这样的,我们的基金比在座的各位还要早期,是天使阶段的,你会发现天使阶段是很多人认为最先接触到创新或者是大家认为“风口”都是被我们一波一波“造”起来的,“造”起来之后就接到VC这边来。
我们之前是在2013年就开始投B2B,那会儿基本上还投得非常少,2014年、2015年、2016年我们还在陆续地不断地投。
我本身在做投后的过程里面,其实跟大家主要关注的点不一样,因为投后我们现在会发现,我们跟创业者的关系就像于总刚才说的,我们除了给钱还给陪伴,还给一些指导。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会分不同项目的阶段走它的运营报、财报等等数据。但是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里面,有些创业者其实是不想跟你真正交流他真实的情况以及他企业遇到的问题,因为比较早期,可能他的商业模式、团队、竞争都会发生变化。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也希望跟在座的创业者呼吁,投资人他看好你这个赛道,一定意味着他在你这个赛道做了一定的研究,有一定的经验,他愿意跟你交流的同时,如果你跟他有交流,我相信对创业者也是有帮助的,这是我做投后的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2017年让我感受最大的一个。在创业者不断地去调整、转型,甚至企业完全到了另外一个商业模式的时候,他其实抛弃了原来的投资人。我们早期同行交流过很多,发生这样的事情,创业者违背了您刚才讲的,他做这件事情,其实某种意义上讲,他会失去了您说的运气和大家对他的支持。
王维:我们去硅谷感受到一点比较不同的是,硅谷这十年来像KBCB、红杉没有过去那么活跃,反而像Benchmark、Greylock、Accel等一些基金越来越活跃,基金很大,但是人很少,而且还没有中层,只有合伙人和合伙人助理。Facebook第二大股东Greylock原则上一个合伙人一年投一个项目,好点儿的话只有两个。
这些结构其实是基于投后的,究竟我们是粗筛还是精筛?我们究竟怎么做是符合规律的?大家有哪些想法?
张卫玲:投后这块儿我做了五年多,做得时间也比较久。像刚才童总说得,确实早期的基金投后确实养不起,我们背景比较好,我们背后有一个集团,所以我们投后人养得比较多。我们把早期的项目,因为随着它的成长到不同的阶段,我们会把它分类。你会发现最好的S级的项目真的不用你管,可能他定向会说想对接,比如说像我们现在一个项目,他说想对接同仁堂,问我们有没有关系。他会主动提出几个Top级的跟他这个企业相关赛道的资源,让你对接。
这里面我特别想说得就是S级下面的A和B,我们自己划分的相当于是第二跨度的企业,你对它的帮助真的是至关重要的,在两个方面我感受特别深。
因为对于越早期的创业者,除非他之前就有非常辉煌的履历,创业者是一个圈子,投资人是一个圈子,像我是属于从创业者沦落为投资人,这个圈子可能稍微有点儿融合,但是很多创业者没有在投资人圈子里面来,他也不知道投资人其实有投资人的一套语言,沟通的时候会非常有障碍。
所以,这个环节我觉得对于第二阶层的企业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王维:我相信在座每一位认真的投资者都在认真地反思,在过去五年、十年、二十年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间,我们是否对于一些真正该有机会的企业予以足够的关注,以及我们自己有多少是在外界的压力或诱惑驱动这样的状态下做了不该做的决定?当然人性的总会有贪婪和恐惧这两方面的摇摆,到后来所有的投资都会上升到一个偏哲学、自我否定的过程。
所以,我个人的理念是,投资人不应该太自信,过于自信往往是对这个行业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导致的,因为最终事实的真相就是不够清晰、不够准确、不够全面。
用一分钟的时间,总结一下刚才我们讨论的一些心得。
张卫玲:研究好我们所投资的行业,服务好我们所投资的企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