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回归美国,纯属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川普赌了一把:他对亚洲低成本国家课征重税,美国公司被逼无奈,会把制造业和工作机会带回美国。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川普两片嘴唇翻飞,吐沫星子乱喷,那美国公司也不是三岁小孩,给颗糖果就跟你走。
美国的人力成本实在太高。公司想回来,得用机器取代工人。结果发现,难到爆。
故事从2015年说起。Nike一直想把部分生产线从中国、印尼和越南移到北美。
这是一场自动化的豪赌。耐克投了几千万美元,想搞点新花样。
那时候,中国人工成本上涨,加上3D打印技术进步,耐克觉得,也许可以靠更少的人来做鞋。
耐克找上了Flex。这是一家美国制造商,曾帮苹果在德州奥斯汀建了台Mac Pro工厂,是美国制造标杆。
耐克目标很明确:在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建个高科技厂,到2023年每年造出几千万双运动鞋。
这个工厂会有几千名工人,但比亚洲同样产量,所需人数要少得多。如果成功,这会成为美国制造的模板。
Nike的竞争对手也闻到了机会。Under Armour在巴尔的摩用自动化生产鞋子,号称“荣耀计划”。
同一时间,Adidas在亚特兰大启用了“快速工厂”。那里的机器超厉害,鞋子唰唰唰就出来了,号称开启了“鞋类制造新纪元”。
阿迪达斯的快速工厂
Flex高管说“如果他们想撤出中国和越南,就必须用新技术换个打法。”
耐克最激进。他们想在十年内实现大规模自动化,不但省人工,还能加快新品上市速度。
Flex咋办的呢,模仿建设苹果Mac Pro工厂的经验,用电子产品生产里的自动化思路,来重新设计生产线,比如用机械臂来拼鞋面、织布、贴LOGO、粘鞋底。
听起来很酷,对吧?但问题来了。
机器搞不定鞋子那些软趴趴、Q弹、会伸缩的材料。
鞋子用的布料会随着温度热胀冷缩,而且制鞋时,没有两个鞋底是完全一样的。
这些问题,人可以应变。但机器呢?太难了。
结果?原计划的自动化大跳票。
随着产量上升,工厂员工飙到了5000人,是原计划的两倍,比在越南请人还贵。
很多环节根本无法自动化,比如把鞋底粘在鞋面上的那一步。只要粘得稍微歪一点,鞋子就扭了,外观不对,质量不过关。
还有一个无法逾越的大难题:鞋的款式太多。
耐克几十年都在追求款式花哨、设计自由。亚洲工厂能配合这些“奇思妙想”,但机器人不行。iPhone每年搞挤牙膏式创新,但是鞋的设计变化太快了。
更坑的是,Flex团队花了8个月,才搞定一个把耐克勾贴到鞋上的自动化方案,耐克突然换了新款,原方案报废。
要是全做那种简单结构的鞋还行,比如机器织鞋面、配个一体成型的鞋底。但耐克不愿意。设计团队天马行空,制造团队只能硬扛。“
熬了三年,到了2017年,Flex的投资人不干了。大家都在问:你是搞电子产品的,造啥鞋啊?
美国人进厂拧螺丝AI图
2019年,Flex和耐克合作无疾而终。同年,Under Armour也不再跟投资人提“Project Glory”了。阿迪达斯也关了在美国极速工厂,把设备全搬回亚洲。
于是三大品牌——耐克、阿迪达斯、Under Armour——又回到了熟悉的越南、中国、印尼。哪怕yiqing期间这些国家的封厂让他们吃了苦头,他们也还是没搬。
现在,川普又出手了。他刚刚给越南和印尼分别加征46%和32%的关税,后来临时降到了10%,还给了90天缓冲期。对中国的进口关税也暴涨到了145%。
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说得赤裸裸:政府就是想拿回低端制造业。
“将来会有数百万工人在美国拧小螺丝,造iPhone。”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人民答应吗?耐克们还会再次踩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