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小孩自称是红军且走完了长征,毛爷爷问谁能证明,小孩:贺龙

纸起城楼 2025-02-06 14:08:41

10岁小孩自称是红军且走完了长征,毛爷爷问谁能证明,小孩:贺龙

1936年的一天,陕北延安的街头发生了一件趣事。一个身材瘦小的孩子争执着说自己是红军战士,周围的群众却笑着说:"你一个十岁的娃娃,莫要胡说八道。"孩子急得涨红了脸,掏出红军证件,可群众依然不信。"长征那么艰苦,连大人都走不完,你一个小娃娃能行?"质疑声四起。这场争执恰巧被路过的毛主席听到了。毛主席饶有兴致地走近,和蔼地问道:"小同志,谁能证明你真的是红军,还走完了长征呢?"孩子挺直了腰板,响亮地回答:"贺龙!"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个自称红军的小战士,又和贺龙将军有什么渊源呢?

一、红军队伍中最小的战士

世人皆知红军队伍中年轻战士众多,却鲜有人知其中竟有一位七岁的小战士,此人便是向轩。1927年,在湘西的一个小山村里,贺龙的妹妹贺满姑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向轩。那时的湘西,革命形势正如火如荼,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当地声威日盛。

1934年春天,一支反动武装突然袭击了这个偏僻的山村。那天,年仅七岁的向轩正在村口玩耍,忽见一群持枪的土匪朝村子里冲来。贺满姑听到枪声后,立即将向轩藏在村后的草垛里。就在那一天,因为不肯交代贺龙的行踪,贺满姑惨遭杀害。

土匪们在村子里搜查时发现了向轩,得知这是贺龙的外甥,便将他扣押。消息传到贺龙耳中,他立即派人与当地反动派交涉。贺龙在当地威望极高,反动派不敢太过分,几天后便将向轩放了。

贺龙接到向轩的第一天,这个七岁的孩子就说:"舅舅,我要当红军!"贺龙看着这个倔强的外甥,想起牺牲的妹妹,一时间百感交集。就这样,向轩成了红军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战士。

当时红四方面军驻扎在四川,贺龙特意为向轩安排了一个临时连队。这个连队里都是十几岁的少年兵,由经验丰富的老班长负责照看。向轩虽然年纪最小,却格外懂事,每天早起第一个叠被子,训练时从不喊累。

1934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向轩正在操场上跟着大家做早操,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阵阵枪声。原来是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发起了进攻。老班长立即组织连队转移,向轩主动承担起了为连队带路的任务。凭借对当地地形的熟悉,他带领全连战士绕过敌人的封锁线,成功与主力部队会合。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贺龙耳中。他专门找来向轩,说道:"小鬼,你可真给咱红军长脸!"从那以后,向轩就成了贺龙身边的警卫员。贺龙经常对身边的战士说:"看看向轩,年纪虽小,革命觉悟一点不比大人差!"

那时的红军队伍里,像向轩这样的少年兵并不少见。他们白天负责传递情报、放哨,晚上还要学习认字。贺龙特意从部队里抽调了几名文化水平较高的战士,专门教这些小战士们读书写字。向轩学习特别刻苦,短短几个月就认识了几百个字,能给战士们念报纸上的新闻了。

二、从小勤务兵到真正战士的蜕变

1934年深秋,在四川一个偏僻的山寨里,八岁的向轩正跟随红军部队执行一项特殊任务。这个山寨正是当年杀害他母亲的反动派头目的据点。贺龙带领部队包围了山寨,命令向轩躲在安全地带。但向轩却悄悄跟着突击队摸进了寨子。

在这次行动中,向轩凭借体型小的优势,从狭窄的狗洞钻入敌人的碉堡,为突击队打开了铁门。战斗结束后,那个杀害他母亲的罪魁祸首被捕。向轩端着一支缴获的小口径步枪,亲手执行了枪决。从那天起,战士们不再把他当作需要特殊照顾的小孩。

贺龙把向轩调到了警卫连,安排他担任通讯员。每天向轩都要往返于各个连队之间传递命令。有一次,他发现敌人的侦察兵正在偷偷靠近红军的驻地,立即放弃了传递文件的任务,绕道返回报告情况,使部队及时转移,避免了损失。

在部队里,向轩和一群来自湖南、四川的少年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少年兵大多是因为家庭被地主欺压才参加红军的。他们经常在篝火旁分享各自的故事,互相鼓励。向轩虽然年纪最小,却总是给大家讲述红军的战斗故事,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1934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向轩正在帮助炊事班煮早饭,突然听到了激烈的枪声。原来是国民党军队发动了突然袭击。向轩迅速组织炊事班的同志们将粮食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主动请缨加入战斗。他利用自己身材小的优势,在战壕间来回穿梭,为战士们送子弹、传递情报。

一次夜间战斗中,向轩发现敌人在山崖下安装了探照灯,准备照亮红军阵地。他独自爬下陡峭的山崖,用石头砸碎了探照灯,为红军的夜间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这个壮举在部队里传为佳话,战士们都说这个小家伙有个老革命的心。

随着战事的推进,向轩的担子越来越重。他不仅要传递命令,还要负责照看伤员、整理军需物资。在行军途中,他经常主动帮助年长的战士们背枪背包。贺龙多次表扬他说:"小小年纪,倒像个老战士。"

向轩在部队里学会了很多技能。他跟着通信员学习了电报收发,跟着卫生员学习了包扎伤口,还跟着文化教员学习了写字算数。战士们都说他是个好学的孩子,一教就会。到了1935年初,向轩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很多军事任务,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在这期间,向轩和其他少年兵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每天晚上,他们就着油灯读《红星照耀中国》等进步书籍。有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教文化水平高的老战士。渐渐地,这个读书小组发展成了战士们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

三、长征路上的小红军

1935年初,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中,年仅八岁的向轩成为了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他随贺龙将军的部队,踏上了这条充满艰险的万里征程。

长征开始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强渡大渡河。当时河水湍急,敌人在对岸布置了重兵把守。向轩主动请缨,要和突击队一起渡河。贺龙起初不同意,但向轩说:"我体重轻,船上多载一个人也不碍事。"最终,他成功随第一批突击队渡过大渡河,并在对岸架设了绳索,为后续部队渡河提供了保障。

在翻越夹金山时,向轩负责为部队带路。他个子虽小,但动作敏捷,在陡峭的山路上如履平地。由于缺少御寒衣物,很多战士都冻伤了,向轩却主动把自己仅有的一件棉袄送给了一位伤病员。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上,他经常走在队伍最后面,照看掉队的同志。

穿越草地时,向轩遇到了最大的考验。当时部队断粮多日,战士们饿得走不动路。向轩和其他几个少年兵组成了一个"觅食小组",在草地里寻找可以食用的植物。他们找到了一种草根,煮熟后可以充饥。向轩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蘑菇,但为了验证是否有毒,他总是自己先尝一点。

在穿越沼泽地带时,向轩曾经险些陷入泥潭。当时他正背着一箱重要的电台配件,宁可自己陷在泥里也没有丢掉装备。最后是两名战士冒着生命危险,用绳子将他拉了出来。这个电台后来在红军渡过金沙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5年夏天,部队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向轩被派去传递一份紧急命令,途中遇到敌人的哨兵。他立即装作放羊的孩子,一边吹着口哨一边从哨兵面前走过。等到了安全地带,他立即加快脚步,终于及时将命令送到,使部队避开了敌人的包围。

长征途中,向轩还承担起了教其他战士认字的任务。每天晚上扎营后,他就找来树枝,在地上写字教大家。有一次,他用树枝在地上写下"胜利"两个字,正好被路过的贺龙看见。贺龙称赞道:"好字!写得比我还好。"

在翻越六盘山时,向轩随身携带着一个特殊的背包,里面装着部队的作战日记和重要文件。这些文件记录了红军长征的重要历史时刻。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向轩也从未丢失过任何一份文件。有一次,他为了保护文件不被雨水淋湿,整夜抱着背包站在一棵大树下。

在经过甘肃一带时,当地老乡看到这么小的红军战士都十分惊讶。向轩就给他们讲述红军的故事,宣传革命道理。很多百姓被他的经历所感动,纷纷为红军送来粮食和衣物。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老百姓证明了红军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军队。

四、最小红军战士的陕北岁月

1935年深秋,红军终于到达了陕北。对于年仅九岁的向轩来说,这片黄土高原就是他人生的新起点。在延安,向轩被编入了新成立的少年先锋队,负责为到访延安的外国记者和各地群众做翻译和讲解工作。

1936年春天,一位美国记者来到延安采访。当他得知向轩的年龄和经历后十分震惊,专门用了一整天时间记录这个小战士的故事。向轩用自己学来的简单英语,向记者介绍了长征途中的见闻。这段对话后来被记者写进了报道,传遍了世界各地。

在陕北时期,向轩开始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他每天清晨四点起床,先帮炊事班烧火做饭,然后去参加学习。当时延安已经建立了几所学校,向轩就读于抗日军政大学少年班。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在历史和语文课上表现突出。

1936年夏天,向轩参与了一项重要任务。当时西安事变即将发生,红军需要派人打探国民党军队的动向。向轩因为年纪小不引人注意,被派到西安城外的村庄打探情报。他装扮成放羊娃,成功打探到了张学良部队的调动情况,为西安事变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在陕北期间,向轩还担任过儿童团的团长。他组织儿童团的成员给前线的战士写信,采集野菜为伤员补充营养,还教大家唱革命歌曲。有一次,他带领儿童团的成员们在山上种下了一片果树,说是要给将来的革命接班人留下一片绿荫。

1937年初,向轩被选派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工作。他负责播报新闻和儿童节目,用稚嫩的声音向全国人民传播革命的声音。特别是在播报抗日战争的新闻时,他那充满激情的童音打动了无数听众。

在电台工作期间,向轩还创作了一些儿童歌谣,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些歌谣后来在陕北地区广为流传,成为当地儿童的传唱曲目。其中一首《小红军之歌》被收录进了延安儿童歌谣集。

1937年夏天,向轩随贺龙部队转战到了晋西北。在那里,他遇到了一群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儿童,他们都是因为日军侵略而失去家园的孤儿。向轩主动承担起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教他们读书认字,带他们学习军事技能。

在陕北的这段时期,向轩经常被邀请到各个部队做报告,讲述自己参加长征的经历。每当他说到红军战士在雪山草地上的艰苦奋斗时,台下的战士们都会热泪盈眶。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革命事业。

1938年春,向轩参与了陕北地区的扫盲运动。他带领一支由二十多名少年组成的扫盲队,深入到陕北的农村,教农民们认字读报。他们白天帮助农民干活,晚上就在油灯下教大家识字。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帮助数百名农民认识了基本的文字。

五、建国后的革命生涯

1949年10月1日,当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已经是二十三岁的向轩正站在群众方阵中。作为最年轻的红军老战士,他被邀请参加了开国大典。这一天,他穿上了珍藏多年的红军军装,胸前佩戴着长征纪念章。

建国初期,向轩被分配到中央军委工作。他开始着手整理长征期间保存下来的重要文献资料。在整理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件,其中包括他在大渡河之战时拍摄的战地照片。这些资料后来成为了军事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1950年春,向轩主动申请前往东北支援工业建设。在鞍钢,他担任了青年团支部书记,负责组织和培训新入厂的年轻工人。他经常给工人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大家克服困难。在他的带领下,青年突击队多次创造了生产纪录。

1952年,向轩调任到北京军事学院任教。他开设了一门特殊的课程——"红军长征亲历记"。作为亲历者,他的讲课总是能引起学员们的强烈共鸣。他还整理出版了《小红军日记》,记录了自己在长征路上的所见所闻。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1956年,向轩参与了全国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筹建工作。他走访了长征沿线的重要地点,收集历史资料,寻访当年的战友和群众。在四川大渡河边,他找到了当年帮助红军渡河的老船夫,记录下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60年代初,向轩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边疆牧区到沿海城市,从军营到学校。每到一处,他都会带着自己珍藏的长征文物,用实物诠释历史。他的报告会经常座无虚席,听众中既有白发老人,也有稚气少年。

1965年,向轩参与筹办了"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纪念展"。他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实物,包括他在长征途中用过的水壶、指南针等。展览期间,他担任讲解员,为参观者详细介绍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1970年代,向轩开始系统整理红军儿童团的历史资料。他走访了全国各地的老战友,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红军儿童团的史料。这些资料后来被编辑成册,成为研究红军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1980年,向轩参与了电视纪录片《长征》的拍摄工作。他带领摄制组重走长征路,实地还原了当年的历史场景。在雪山草地,他找到了六十年代种下的纪念树;在陕北,他见到了当年教过的学生,如今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1990年代,已经年过古稀的向轩仍然坚持在革命传统教育第一线。他经常应邀到学校做报告,给年轻一代讲述革命历史。在一次报告会上,当他展示自己保存了几十年的红军袖章时,全场师生都起立致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