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第一天英媒“讽刺”印度:想成为下一个中国,已经走不下去了

撸串大管家 2025-01-07 22:00:53

“印度想成为下一个中国,但这条路走不下去了。”英国媒体年初的一篇文章直接把矛头对准印度经济,语言犀利得像刀子一样。看着曾经意气风发的“印度制造”计划如今步履蹒跚,确实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但问题真有这么简单吗?印度,真的没机会成为下一个中国了吗?

要知道,2023年的印度可是风光无限。GDP季度增速达到了惊人的8.7%,被很多国际经济学者称为“印度经济学”的成功范例。那个时候,大家都说“印度要崛起了”。但短短两年后,到了2025年,印度经济的增速却如同跌进了悬崖,制造业成了拖后腿的关键。高开低走的剧本,实在让人意想不到。那么,印度经济到底是怎么陷入如今的困境的呢?

先来说说印度经济的“翻车”核心——制造业。2023年的时候,印度的制造业增速一度达到了14.3%,这数据看着确实漂亮。但到了2025年初,这个数字直接掉到了2.15%,几乎凉透了。要知道,制造业可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印度这台发动机出了毛病,经济增速自然也就哑火了。

那么,制造业为什么成了短板?原因之一就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举个例子,中国有着四通八达的高铁网,而印度的物流效率却低得像牛车——货物要从工厂运到港口,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高得离谱。除此之外,印度的基准贷款利率高,融资成本也贵,企业要发展,真是“心有余而钱不足”。

再看印度的“印度制造”计划。听着挺有雄心壮志,但政策更多像喊口号,缺乏实际执行力,改革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比如中国通过政策扶持,打造了一整条完善的产业链,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整个链条的效率非常高。而印度制造呢?

它更偏向资本主导,虽然吸引了不少外资,但并没有带动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工厂开起来了,基层经济却没活力,贫富差距反而被进一步拉大了。

其实,说印度想成为下一个中国也并非毫无依据。毕竟两国都有人口红利,都有广大的市场潜力。但很显然,两国走的路完全不同,而结果更是大相径庭。

中国的经济奇迹靠的是基础设施和就业带动。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修建高铁、公路、港口,用“铁公基”把全国的物流效率提升到了极致。再加上制造业产业链的布局,带动了大量就业,普通人的收入增加了,消费力也跟着提升,整个经济自然就“活”了起来。

反观印度,人虽多,但人力资源质量不高。虽然印度有不少IT行业的精英,但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工人缺乏技能培训,高端制造业根本发展不起来。而且,印度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也不高,很多人甚至都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简单来说,印度的人口红利更多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活力。

不仅如此,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让印度经济雪上加霜。全球资本的流向正在发生变化,美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中国的经济韧性也让资本回流。而印度呢?资本市场表现不佳,IPO市场萎靡不振,连股市都没能给投资者足够的信心。

更棘手的是,区域竞争也在加剧。比如越南、印尼这些东南亚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已经崭露头角。数据显示,2024年越南的制造业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订单。相较之下,印度显得格外尴尬。说白了,和这些竞争对手比,印度既没成本优势,也没效率优势,抢不到更多的“蛋糕”。

除了外部竞争,印度内部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存在深层次问题。比如对外资的依赖性太强,自己却缺乏经济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印度对中国投资态度有所软化,甚至放宽了对中国资本的限制。很明显,印度希望能吸引更多外资来发展高价值产业。但这样的依赖策略,真的能解决印度的经济困境吗?

更大的隐忧在于,如果印度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未来的经济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基础设施建设如果继续滞后,制造业的短板就补不上;如果政策执行力还是差一截,“印度制造”就依然停留在口号层面;如果不能激活人口红利,那么庞大的人口只会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而不是助推力。

最后想说,印度要不要成为下一个中国,其实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印度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抄别人的路,是走不远的,尤其是在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中国的成功有它的逻辑,印度的崛起也需要自己的答案。

现在的印度,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原地踏步,还是打破固有模式?答案或许就在他们自己的选择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3

撸串大管家

简介: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