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西汉初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字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称为“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指昆虫等动物冬天藏伏于土中不饮不食的状态;“惊蛰”,则是指春天的雷鸣将蛰伏冬眠的昆虫们纷纷惊醒。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整整一个冬天,动物们藏伏于土中,不饮不食,此称为“蛰”。到了“惊蛰”这一天,一声声春雷,如同闹钟,惊醒蛰居的动物们,此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而时有春雷。
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一候桃始华,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阳和发生,自此渐盛。二候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黄鹂鸣叫。三候:鹰化为鸠,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只有斑鸠飞出来,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意为春气温和,连鹰都变得像斑鸠一样温柔了。
惊蛰节气,更像是迎接一个春天的盛大仪式。漫漫冬日,万物几乎都选择了蛰伏,经历着北风的洗礼和历练,汲取冰雪的滋润和慰藉,养精蓄锐,蓄势待发,只待春雷炸响,便要轰轰烈烈竞相绽放,装扮一派万紫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