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哪吒是哪里人?
有的说是天津人,有的说是四川人,有的说是安徽人,还有的说是河南人……为了坐实哪吒“老家”的名头,一些地方通过考据地名、引用古籍甚至续写传说,想尽办法给哪吒“落户”。
哪吒本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又何来“户籍”一说?在《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中,哪吒的出生地和事迹虽有所描述,但那也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并非真实历史。严格意义上来说,哪吒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故里”。各地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抢夺哪吒,无非是看中了哪吒所蕴含的巨大热度和商业价值,希望借此提升本地的知名度,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在争抢“哪吒故里”的过程中,各地往往会因为缺乏确凿证据和合理依据而陷入“口水战”。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是靠蹭热度、抢IP得来的,而是制作团队扎扎实实、倾尽心力打造出来的。他们耗时5年,精心打磨剧本、匠心制作动画,用1900多个特效镜头、1万多个特效元素打造了一个天马行空的奇幻世界,让哪吒这个神话人物,活灵活现地跳到观众眼前,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影片还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合到剧情画面和角色之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方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与其抢着给哪吒“上户口”,不如借助这股东风,结合本地特色,好好打磨自己独有的文化元素。如电影中空灵的侗族大歌、深沉的内蒙古呼麦、三星堆的青铜人像等等,还有的地方趁机推介东海龙宫主题灯会、莲藕藕粉等农产品,都掀起了一股热潮。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否创造出独一无二、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一味跟风只能蹭一时热度,潜心打磨才有长远未来。
从游戏《黑神话:悟空》到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让我们看到经典神话IP的重塑与再创造存在无限可能。如何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富矿,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中国不缺神话,更不缺经典神话IP。与其费尽心思地抢IP,不如沉下心来用心创作。能真正赢得流量和口碑的,永远不是抢来的哪吒,而是用“三昧真火”再造一个“新哪吒”。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