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企业被爆塌房!高管离职,总部人去楼空,数百名员工讨薪无果

绍辉说过去 2025-04-02 10:14:41

文丨编辑 墨染史程

«——【·前言·】——»

一开始大家争着抢着进入人形机器人行业,现在又一股脑地往外撤,熟悉的资本投机戏码再度上演,朱啸虎之前表态打算大规模撤出人形机器人项目,直言这个领域商业落地的路径还不清晰。

当时不少人都以为他只是随口一说,没太当回事,可现实狠狠打了脸,上海一家在行业内颇具名气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突然被爆资金链断裂。

员工们连工资都拿不到,四处吐槽公司拖欠薪资,这前脚行业大佬刚放话,后脚企业就出问题,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

达闼的一路高光时刻

想当年达闼机器人风光无限,32亿美元的估值,让它一跃成为科技圈炙手可热的独角兽,行业内外都对它寄予厚望,觉得它会给未来带来颠覆性变化,可谁能想到曾经的行业明星,如今却深陷停摆泥沼。

达闼的创始人黄晓庆,在通信领域声名赫赫享有 “中国移动通信之父” 的美誉,靠着在行业内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深厚人脉,15年黄晓庆毅然创办了达闼,提出 “让机器人服务人类” 的宏大愿景。

那时候云端机器人还是一个极为新潮的概念,达闼凭借这一前瞻性理念,迅速在竞争激烈的科技市场崭露头角。

达闼刚踏上创业之路时,就像被幸运之神眷顾,融资过程顺利得超乎想象,2015年软银率先向达闼抛出橄榄枝,投资3000万美元助力其启动云端机器人的研发与生产。

从此达闼的发展愈发迅猛,2018年公司迎来了B轮融资,10.65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刷新了行业融资纪录,进一步彰显了资本市场对达闼的青睐。

到了20年达闼在C轮融资后,估值一举飙升至32亿美元,成为科技领域一颗耀眼的新星,黄晓庆凭借卓越的演讲能力,频繁现身于各大行业论坛。

他向投资者、行业专家以及公众描绘着云端机器人的美好未来,宣称达闼的机器人将在多个领域掀起变革,重塑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这番极具感染力的描绘,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让达闼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在产品应用方面,达闼积极拓展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涉足医疗、教育、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

旗下的 Ginger 系列机器人凭借先进的技术与独特的设计,在各类展会上大出风头,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在 2024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达闼推出的双足机器人更是凭借出色的性能与灵活的操作,吸引了无数目光,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尽管达闼在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上市之路却充满坎坷,2019 年和 2023 年,达闼两次冲击 IPO,均以失败告终。

在 2023 年冲击港股 IPO 时,达闼的估值一度飙升至 223 亿元,再次巩固了其作为国内估值最高的机器人独角兽企业的地位。

光鲜背后危机四伏

尽管达闼机器人曾经头顶独角兽的光环,在科技界和投资圈风光无限,但拨开表面的繁华就会发现危机的种子早已悄悄埋下。

达闼自始至终都坚定不移地践行 “云计算大脑 + 5G + 终端设备” 的技术理念,在行业还在摸索的时候,达闼就敏锐地想到把前沿科技融合起来,目标就是研发出能在行业内遥遥领先的机器人产品。

而在落地应用过程中,却遭遇了重重阻碍,就拿旗下 Ginger 系列机器人来说,使用体验远不尽人意,操作时机器人动作延迟高达300毫秒,这一数据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实际使用场景里,用户每下达一个指令,机器人都要 “迟钝” 好一会儿才做出反应,运行起来卡顿严重,就像被操控的木偶,动作僵硬又脱节,大大限制了机器人的实用性。

达闼机器人想打入普通老百姓市场,眼下碰上两大难题:价格贵得离谱,部署过程又特别繁琐,这直接导致普通消费者对达闼机器人望而却步,迟迟无法将它带回家。

一台达闼机器人的售价,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范围,加上部署时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复杂调试,不仅耗时费力,后期维护成本也居高不下,普通消费者对此望而却步。

2023年,达闼又一次向IPO发起冲击,可招股书一公布,公司的 “家底” 彻底被掀开,在过去三年里达闼累计亏损超50亿元,研发费用高达38.7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营业收入仅8.6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入和微薄的产出,形成了强烈反差,在资本市场愈发成熟、投资者愈发理性的当下,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无疑隐藏着巨大风险,投资者自然会谨慎观望。

实际上早在 2019 年,黄晓庆就敏锐地意识到人形机器人柔性关节成本过高的问题,并提出要降低成本,而多年过去了,达闼始终未能攻克这一技术难题。

达闼从云端坠落

随着资本热潮退去,它迅速陷入泥沼,天眼查披露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达闼卷入司法案件超20起,被执行的金额累计3530.09万元,涉及供应商货款、员工赔偿金、办公场地违约金等。

原本发展还算顺利的达闼,从22年6月开始,仿佛被按下了混乱的 “启动键”,最先传出的消息是联合创始人汪兵离职,大家还没来得及消化,技术副总裁、财务总监等公司的 “顶梁柱” 们也纷纷提交辞呈。

从 2024 年开始,达闼就开始欠薪,先是降薪 30%,后来干脆无限期拖延发薪,公司高层不断给员工画大饼,想让大家共克时艰,可还是留不住人。

达闼上海总部员工几乎全部离职,其他分公司员工也陷入长达一年的讨薪纠纷。

曾经热闹非凡的办公大楼,如今员工寥寥无几,广州分公司大门紧闭,上海总部被中介挂牌出租,北京、深圳等地分公司也接连陷入困境,公司不仅拖欠工资,连办公设备都拿去抵债,曾经的辉煌如今就像一场闹剧。

参考资料

证券时报

中国经营报

钛媒APP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