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男子往海底捞锅底里撒尿”的视频引发全网热议。涉事门店为上海外滩店,两名17岁男子唐某、吴某醉酒后不仅向火锅内小便,还将视频传播至网络,严重冲击公众对餐饮卫生的信任。事件发酵后,海底捞迅速响应,通过法律追责、经济补偿及服务升级等多维度措施,展现了对消费者权益与品牌声誉的双重守护。

事件回顾:荒诞行为引发行业震动
2025年2月24日凌晨,唐某、吴某等人在海底捞上海外滩店包间用餐时,因醉酒做出极端行为:两人站上餐台向火锅内小便,其中吴某还将视频发布到网络。这一恶劣行径被网友曝光后,迅速引发舆论声讨。3月6日,海底捞向多地公安机关报案;3月8日,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通报称,涉事男子已被依法行政拘留。尽管涉事者未成年,但警方表示其行为已构成寻衅滋事,且污染餐具导致门店停业清洁,损失超5000元,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企业积极应对:经济补偿与法律追责并行
面对此次危机,海底捞展现了高效的危机处理能力。首先,门店立即采取“搬家式”清洁消毒,更换全部锅具、餐具(含筷子),并计划升级包间服务方式,增设明厨亮灶、后厨参观等透明化措施,以重建消费者信心。其次,海底捞对受影响的顾客作出重磅补偿:针对2月24日至3月8日期间在该店消费的4109单顾客,全额退还餐费并额外提供10倍现金赔偿,总金额超百万元。这一举措既体现了企业对消费者权益的重视,也以实际行动回应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更为关键的是,海底捞于3月10日向上海黄浦区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追究两名涉事男子的法律责任。据律师分析,涉事者虽未成年,但其行为已造成海底捞直接经济损失(如餐具更换、清洁成本)及商誉损害,监护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传播量达刑事立案标准(如500万次),还可能涉及寻衅滋事罪或损害商业信誉罪。海底捞的强硬态度,为行业树立了依法维权的典范。
公众舆论反响:理性与争议并存
海底捞的回应引发了部分网友的质疑。有观点认为,对未成年人“网开一面”可能助长不良风气;也有声音呼吁避免对涉事者及其家庭进行网络暴力,给予其改过机会。对此,海底捞在声明中强调,企业既要依法追责,也需兼顾社会教育的功能,呼吁公众理性看待事件,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行业启示:安全与信任的重建之道
此次事件暴露出餐饮行业在包间管理、应急响应等方面的不足。专家建议,企业应优化包间巡查机制(如15分钟巡检)、完善监控取证流程,并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后厨透明度。同时,平台方需加强违法内容审核,避免传播不实信息;监管部门则应细化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处理细则,平衡惩戒与教育功能。
海底捞的应对策略,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捍卫,也是对品牌价值的守护。通过经济补偿、法律追责与服务升级的组合拳,企业不仅化解了舆论危机,更以实际行动传递了“责任与温度并存”的经营理念。此次事件提醒所有企业: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必须筑牢安全底线,方能赢得消费者长久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