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一句“在沙特建巴勒斯坦国”,让中东地区都团结了起来,纷纷谴责内塔尼亚胡。
但没想到,看似和沙特站在一边的美国,居然在暗中捅刀子,不仅推动美日能源合作抢沙特的石油市场,还借此加大对沙特的施压。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由来已久,但以色列总理居然直接把目标对准了沙特,他并非瞄准巴以问题的核心,而是试图将危机外溢,把沙特卷进这块泥潭。
对于沙特来说,这是赤裸裸的挑衅和迫使,对此,沙特外交部直接回击,称这番言论将导致巴勒斯坦人进一步流离失所,并指责以色列试图通过这种言论掩盖其对巴勒斯坦人的种种罪行。

各国纷纷站队,谴责声此起彼伏,埃及、苏丹、卡塔尔这些国家也跳出来帮沙特说话。不光这些国家,那些国际组织也赶紧凑个热闹,比如伊斯兰合作组织就狠狠批评了一番以色列,顺带给沙特鼓了个劲。
但别看各国喷得激烈,他们其实更多是站个立场而已,大家倒不见得真的能帮沙特扛起这“麻烦”。

为什么呢?说到底,中东的格局就这么复杂,大家谁都不想真正接这个雷,就算沙特再生气,其他国家的声音也不过是喊喊,真正能改变局面的行动,少得可怜。
说回这场矛盾的源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为什么会放出这样诡异的言论?看上去好像他在为巴以问题“出谋划策”,但事实上,这个“在沙特建巴勒斯坦国”的说法,摆明了就是打算把锅甩到沙特头上。

这件事里,美国其实也是背后的推手之一,内塔尼亚胡的这波操作,不仅给沙特找麻烦,还处心积虑地看着美国的脸色办事。
因为大家都知道,特朗普可是内塔尼亚胡的好朋友,而沙特正好又卡在美国和以色列的夹缝里,这就是在给沙特施压,逼它做出有利于美以的选择。

沙特的反应,虽说斥责来得不算晚,但也不算快,三天的反应时间里,明显透露着犹豫和小心,这也不是沙特不想硬气,它是真的很难。
因为它面对的不只是内塔尼亚胡,还有美国,特朗普之前可是公开表示过,第二任期首访沙特,但条件是你得买我美国的东西,还得对美国撒钱投资。

他还提出直接让沙特和以色列搞好关系,不得不说,这一刀扎得可够狠的,沙特王储虽然有钱,但这些政治条件,真让他骑虎难下。
美国不仅在政治上狡猾施压,还直接搞经济斩杀,瞄准沙特的石油大单子,最近美日正谋划一项能源合作,要踢掉沙特和卡塔尔这两位中东“大卖家”,把日本市场给美国能源腾出来。

要知道,日本可是沙特的“超级客户”,每年从沙特进口的石油量能占到20%,沙特靠这笔生意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一旦失去日本这个市场,沙特经济少说也要大伤筋骨。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为什么要这么急着打压沙特?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猜。
沙特表面虽然是美国的大盟友,但中东国家有钱、有资源,美国怕的正是沙特这种“富国”的独立性。所以,美国这波连环招数,表面看是冲着石油来的,实际上是在掐沙特的软肋,让它没法跟美国背对背。

眼看着沙特被以色列这么折腾,周边兄弟国家当然拍腿表示不满,这不仅是出于“兄弟情义”,更是为了阿拉伯世界的面子。
表面看,阿拉伯这次空前团结,但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这种“你喊完我喊”的舆论战术,也没办法改变以巴问题的实质,更没法让中东乱局真正安稳下来。

接下来沙特会怎么走?沙特当然不可能默不作声,但它的强硬反击也不可能过火,要是过于激烈,不仅会惹恼美国,还会直接点燃中东更大的火药桶。
最有可能的,是沙特会继续维持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嘴上继续谴责,行动上却会更加谨慎。毕竟抗议归抗议,该卖石油还得卖,该站队还得站,沙特不可能让真金白银的利益流失。

这次风波其实给沙特提了个醒,它的外交空间正在不断被挤压。如果美国和以色列持续针对,那沙特很可能要做出更多妥协,而这些妥协的代价,对于中东整个地区的格局来说,可能会是个巨大的变数。

以色列总理看似是针对沙特,但实际上是整个中东局势的一次搅局。内塔尼亚胡的提议表面上荒唐,其实却起到了一个信号弹的作用,巴以问题不会只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它很可能会越卷越广,把更多国家拉进来。

沙特作为中东的支柱之一,在这场乱局中的表现,将成为未来中东政治的关键角色之一。
不过,最终结局到底会怎么走,谁都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巴以矛盾还没有解决,类似的破事儿以后的戏还会一场接着一场地上演,就看谁坐得住、谁又被牵着鼻子走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