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草原上崛起了一支令中原王朝寝食难安的强大势力——突厥。他们迅速吞并柔然,将疆域扩张至东起大兴安岭、西抵中亚铁门关的广袤地带。凭借骑兵优势,突厥频繁南下,劫掠中原,迫使北齐和北周俯首称臣,甚至以"儿子"自嘲。这段历史,开启了突厥与中原王朝长达百余年的博弈。
面对突厥的强势,北齐耗尽国库以求和亲,北周则以巨额岁贡换取短暂和平。突厥可汗得意扬言:"南北二子孝顺,何愁财物?"这种嚣张姿态,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原政权的无奈。在绝对武力压制下,长城以南的政权只得用金钱换取喘息之机。
隋文帝即位后,突厥大军再度南下。隋朝修筑长城、屯驻重兵,恰逢突厥内部分裂,隋文帝抓住时机,通过和亲与军事打压双管齐下,暂时遏制了突厥的野心。然而隋炀帝末年天下大乱,突厥趁机支持刘武周等割据势力,甚至为李渊父子提供战马粮草,深刻影响着中原统一进程。
玄武门之变刚结束,颉利可汗便兵临长安城下。刚登基的李世民被迫掏空国库献宝,才换得突厥退兵。这场"渭水之盟"被视为大唐立国之初的奇耻大辱。但仅仅三年后,名将李靖率军夜袭阴山,生擒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就此覆灭,残余部众西迁中亚。
武则天的边防危机到唐高宗与武则天执政时期,大唐内部权力斗争给了突厥可乘之机。后突厥汗国重建后疯狂报复,屡屡突破边防,长安城多次告急。这一时期突厥骑兵的威胁,成为悬在唐朝头顶的利剑。
唐玄宗的致命围剿开元盛世之际,名将王忠嗣统领四镇节度使,动用三十万大军对突厥实施战略包围。他采取主动出击的战术,多次深入漠北实施"斩首行动",重创突厥主力。在唐朝军队支持下,回纥人最终斩杀末代突厥可汗,这个称霸草原百余年的帝国,终于在唐玄宗时代彻底走向终结。
遗憾的是,唐玄宗虽完成汉武帝、唐太宗未竟之功,却因晚年昏聩引发安史之乱,与"千古一帝"的称号失之交臂。突厥的兴亡史,不仅是一部草原帝国的盛衰录,更是中原王朝战略智慧的生动见证。